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刚才的广播都不算》

1楼
杜明 发表于:2009/7/6 17:58:00
《刚才的广播都不算》
(本故事是同事之间开玩笑时讲的,可能不虚于纪实文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按理说这件事不是下乡时的,刚刚选调进了工厂,不过还在内蒙。
    地方文化、企业文化这些词含义深刻。比如一个厂子里有些词汇就有丰富的内容,有些词汇说出来很幽默,但是也许对门工厂的工人都听不懂。我们厂里流行一句话“ⅩⅩⅩⅩ广播站刚才的广播都不算”。用在领导说话不算数时,人们会说:“他的话你也信,这不是ⅩⅩⅩⅩ广播站吗。”或者某人在传播什么小道消息之后会加一句“ⅩⅩⅩⅩ广播站,刚才的广播都不算”。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方便理解先要铺垫,否则会有人看不懂。60年代也有村村通工程,不过不是电视。是有线广播。线广播就是每个县建一广播站,在县城里街道路边安高音喇叭。从县城用一条条铁丝连到各公社、大队、各村、各家各户。各家各户安一个舌簧喇叭。舌簧喇叭一端接铁丝、一端接地线。这样各家各户就可以收到县广播站的广播了。)
     

  我 刚进厂时,厂里派人去修战备通道。在大青山脚下,几百人上了山,厂里专门给工地派了一辆车。偏偏这个司机搞对象正搞在热火头上,姑娘是ⅩⅩⅩⅩ县广播站的广播员,路较远见一面不太方便。这是战备工程,他可不敢偷跑去看对象。那时打电话可不方便,他俩的电话算是长途电话非要去邮电局才能打。
    一晃三个月,修战备通道的任务告一段落。这个司机总算有机会去一趟ⅩⅩⅩⅩ广播站了。一进广播站大院他径直去了广播室。女广播员一见他就火了:“挨千刀的,三个月没露面,你死那去了……”(当然我是用天津方言写的,反正姑娘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司机当然是急忙解释……。由暴风骤雨变成和风细雨,由和风细雨变成雨过天晴。两人憋了三个月的话象开闸的洪水。
     县城里乱了。女广播员没关麦克风!俩人的对话都广播出去了!
     行人不走了,骑自行车的也下了车,把车靠在电线杆下,赶马车的也把马车停下来,大家支着耳朵听广播。商店的售货员也跑出来喊:“快出来呀!除了八个样板戏又出新戏啦!”
     女广播员一把推开司机,拔掉麦克风,俩人全傻了。
     良久。
女广播员重新插好麦克风,学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员的语调一板一眼、一字一顿地说:“ⅩⅩⅩⅩ广播站,刚才的广播都不算,下面重新开始。”

2楼
杜明 发表于:2009/7/6 19:01:00
回忆录写了不少,我一直想是存是留。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一点没有。对后辈也几乎没多大教育意义,最好也就是能让他们在逆境时更顽强些。一连发了几篇看了看反映,近期不会把它付之一炬了。
近年一直在股市消磨时光,上网也每每在股票论坛。又该回那边去了。
也到了该说“ⅩⅩⅩⅩ广播站刚才的广播都不算”的时候了。
3楼
莫旗知青 发表于:2009/7/6 22:11:00
    杜明网友谦虚了,咱们这儿是知青网,你的文章很受欢迎。也不能总泡在股坛里,也要出来换换空气嘛。
4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7/7 12:09:00
当年到处有此段,
忘关广播恐必然,
情人相会不容易,
只好说明都不算。
哈哈!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