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蓝,为蓝草,制出的染料为蓝色,称为靛。古代的染料都出于花草。
蓝草是最普及,最廉价的染料原料。现在的古装电影,服装五颜六色。
其实,古代的老百姓,衣服最普遍的颜色是蓝色。
鲜艳的颜色取自花,例如红色、黄色。
花的数量少得多,制作工艺也复杂一些,价钱也就贵。
世界杯足球中,英格兰和西班牙队喜欢穿红色球衣,法国队喜欢穿蓝色球衣。
法国的“蓝”和中国的“蓝”不一样,那是一种法国的蓝草。
拿破伦的军队穿蓝色军装,看起来挺神气,其实,说穿了,省钱,便宜。
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了一种红花,可以做染料,于是,把军装都改为红色。
可是后来,那块长红花的地方被英国人占了,英国的军装也改为红色。
最昂贵的颜色是紫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紫色代表高贵。
制造紫色的原料出自一种特殊的蜗牛,物以稀为贵。
现代的染料都是化学合成的,与花草、动物没有关系。
说北大荒“立秋忙打靛”,咋扯到染料上去了?
关于这句俗语,人们了解不多,而且跟染料没关系。
北大荒的“靛”就是青草,不是用来染衣服的,而是烧火做饭。
立秋,甸子里的荒草已经长得很高了,而且,在麦收和秋收之间,
农民有一段休闲时间,可以打草,为寒冬取暖准备柴草。
割地,镰刀要快,人们比进度,赛质量,猫着腰干活,挺紧张。
立秋打靛轻松多了。草是青的,割起来刷刷的,没有质量问题。
进度还是要的。老职工不卖力气,对不起他老婆烙的糖饼。
割草也有先进工具,叫作“大单刀”。这里的“单”要读作“扇”。
大刀的柄很长,刀刃也很宽,使用时把柄端夹在腋下,抡起大刀,
草一倒就是一大片,只有山东大汉才舞得动。
他们把草打完了,并不捆,而是让草铺倒在地,晾干了,天冷了再来拉草。
七十年代,“立秋打靛”是东大甸子独特的风景。
指导员来到鱼亮子,对我说:“你也打点草,别指望连队给你拉草!”
我也拿把镰刀,去打草。
“打啥呀?”抡着大单刀的老职工说,“我多干几下子,这片儿都归你了!”
那怎么行?我也抡了一会儿大刀,真累!
以下是引用红蝙蝠在2009-8-10 14:44:00的发言:
在中原,割麦使用这种工具。农民朋友叫“括麦”。
是的,我插队那割麦子就是这法,身上带着个小石头,可随时磨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