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把农民分为三类:贫农、中农和富农。
一些农民雇工,有作坊,有商业活动,有多余粮食出售。
上述经济活动,只要占了一项,便是富农。
十月革命时,富农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
苏联的很多小说和电影描述了布尔什维克与富农激烈和残酷的斗争。
1929年,苏联开始搞农业集体化、合作化,建立 Collective Farming。
Farm 就是农场。欧美国家的农场是个体户。Collective 是集体化,合作化。
把Collective Farming 翻译为中文,叫作“集体农庄”。
世界上的集体农庄有两种,苏式和以色列式。
富农已经被消灭了。苏联把贫农和中农组织起来,建立集体农庄。
顾名思义,集体农庄是集体所有制,叫作 kolkhoz。
社会主义经济学把生产分为三类:农、轻、重。
斯大林经济学认为:重工业为上,轻工业次之。
农业生产粮食,同时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积累资金。
积累资金的主要办法,就是国家低价向农民收购粮食。
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是“工分制”,而是“工资制”。
他们的工资发放比较特殊。
平常,农工只领取70%的工资,农忙时,多劳多得。
苏联人不过春节,也不过圣诞节,最大的节日是新年。
各国习俗,过年过节,发放奖金,大吃大喝。
苏联农民喜欢过一个革命化的新年。不革命行吗?
12月,集体农庄按常例,不能发全薪。
农民终究是农民,不能像工人那样天天记考勤。
苏联管理集体农庄,采用中国唐朝的方法。
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交粮,“庸”是交布,“调”是服役。
集体农庄的农民,每年都要为农庄和苏维埃服役。
服役时间由法律部门制定,70年代大约是150到200天。
剩下的时间干啥去呀?不能搞自留地,也不能跑买卖,那叫资本主义。
谁不想找点活儿干,多挣点钱呀?
可是,没有那么多挣钱的机会,他们只好在家里喝伏特加。
所以,老毛子酗酒非常普遍。
以上说的都是集体农庄。
苏联还有一种农业体制,叫作“国营农场”,Sovkhoz。
兵团组建时,一个农场组建为一个团,所以,北大荒农场是团建制。
苏联的国营农场比较大,是旅建制。
苏联国营农场的制度,无须介绍很多。
北大荒农场的老条例,大都是跟苏联学来的。
70年代,苏联的重工业化基本完成,不需要再跟农业要钱了。
那时,农场工人的月薪为150到250卢布。
苏联解体前,卢布的价值与美元相当。
90年代以后,卢布连续贬值,越来越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