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听着梆子不买油

1楼
大山脚下 发表于:2009/8/19 19:56:00
老北京最好的早点,是一碗粥。棒子面粥或者大米粥,热乎乎的,
旁边有一碟子好咸菜,人们喝着稀粥,啃着馒头。
有人说,可以到街上买烧饼果子呀?
那时候,早点铺子少,就是有,人也太多,要排队。
很多人家是双职工,忙着上班,早点是头一天晚上的剩饭。
有老奶奶的人家,才能享受那清香的粥。

很多人没见过油梆子,只是在吴祖光的京剧《三打陶三春》里知道,
郑子明是卖油的,有个油梆子。
油梆子是一块红漆的木头,像瓢那么大,油光增亮,敲起来,声音悦耳。
有人说,油梆子是卖油的招牌广告,这话不全对。

老北京人听到油梆子,想到的不是买油,而是买咸菜。
油梆子的售货车很大,像个柜台。一个桌面,后面还有一个柜子。
桌面不是平的,有很多格子,每个格子里有一种酱菜。
北京的酱菜种类很多,酱萝卜、八宝菜、雪里蕻、酱黄瓜,罗丝转儿,等等。
柜子里放着酱油,香醋和精制的香油。

听到几声油梆子,孩子们回家报信。然后,很多奶奶和姥姥们就来了。
油梆子的生意好,车子一停,就是一个多小时。
在城里的酱菜铺,例如“六必居”,人们可以买到酱菜。
为了买点咸菜,谁还跑趟王府井?
油梆子来了,人们为啥不买油呢?买油可以去商店嘛,何必在街上买?

1954年9月,全国开始实行粮票、油票制度。
1955年以后,就听不到油梆子了。
实行票证制度后,老百姓的油还不算太紧张。
植物油少了,动物油补。市场上没有瘦肉,肥肉炼油。
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放着一碗“大油”。
三年自然灾害了,人们才感到“油水”两个字的含义。

北京的食油是花生油和香油。
闹灾了,花生油变成了菜籽油。北京人吃不惯菜籽油。
东北亲戚带来了豆油。北京人吃不惯豆油。
那位朋友说,你们北京人咋这么多毛病呀?不是毛病,是正常。
那时候的菜籽油是黑色的,跟酱油似的,豆油的颜色也很深。
两种油都有异味,老百姓称之为“青气味”。
产生异味的原因,是榨油工序粗糙。北大荒的豆油就没有怪味。
那年月,有油就是好家伙,顾不得这些了。
缺油,人们想起了油梆子,可是,油梆子不见了。

70年代末,朝阳门外又见油梆子。
人们来到车前,还是买咸菜,不买油。
家里油不够,不用花钱卖,可以用粮票换。
走街串巷,换香油的小贩很多。
80年代初,北京饭馆奇缺,盖了很多简易的凉棚,供小贩们卖小吃,
同时,禁止走街串巷叫卖。油梆子从此绝迹了。

2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8/20 10:02:00

且听楼主诉当初,

老油梆子故事足,

几起几落沧桑事,

直到如今绝迹俗。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