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3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
[浏览完整版]

标题:樊哥的祭文

1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09/10/19 14:53:00

时间过得好快呀,再过十几天,爸爸离开我们就整整一周年了。这一年里,妈妈住了三次医院,但她还是坚持要在爸爸一周年的忌日前,把纪念爸爸的文集发表出来。


前天,纪念文集的小样出来了。我们都回到家里帮妈妈审稿。妈妈真行,居然征集来那么多的文章,读了这些文章我们才知道,原来爸爸有那么多的故事我们都没听说过。


妈妈太厉害了,如果她不及时征文,随着时间的流逝,爸爸这些生动的故事,也就不会被记录在世,最后无非也就烟消云散了。


因为近一年来,我一直在中国知识青年网论坛发表着文章,跟老知青们打得火热。所以,当我看到樊哥纪念爸爸的文章时,眼前一亮。


樊哥叫樊德胜,是1968年到内蒙古牧区插队的天津知识青年。他和我家的交情有几十年了,爸爸妈妈视他如同亲生儿子。去年,在八宝山向爸爸遗体告别时,六十多岁的他带领全家从天津赶来,那头磕的,真令人心碎。


下面,我把他的文章全文发表出来。大家可以看到,爸爸和老知青的感情是多么得深!

 

 


《忘年交 --- 一个老知青的怀念》

 

樊德胜

 

我是1968年插队的天津知青,插队后不久,我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公社乌兰希勒大队当上了赤脚医生。


我庆幸插队到了牧区,遇到了那么多善良的蒙古族牧民。我们大队书记叫陶浩,他蒙汉兼通,是劳动模范,见过毛主席。队长叫二旦,是个魁梧的大汉。记得我第一次学赶马车时,二旦队长叮嘱我说:“马要是惊了,就立即跳车,千万别让车砸着!”可惜,当我前几年回去看望乡亲们的时候,二旦队长已因病去世,埋在了冷清的后山。


在当时,去农村插队的知青,生活条件根本没法跟我们到牧区插队的比。我们大队是有名的富队,一个工一块五。粮食和肉食充足,一年下来,我还买了块进口表和加重飞鸽自行车。


狗是牧民的忠实朋友,也是得力的生产工具。在我们队,狗也挣工分,根据表现,一天挣两到三分,就是四角五分钱。蒙古族牧民每挤出一桶牛奶,就把最上面的一层精华奶皮捞出来喂狗,足见这个民族的人性是多么的善良,他们对忠义的重视程度,是我们汉民族应该学习的地方。


那时的发菜满地都是,搜集起来卖到供销社,八块钱一斤,我们经常用它来拌面吃,也算吃足了山珍。


逢上队里宰牲口,大家可以边宰边烤着吃。记得队上有一个从农区招来的汉族女婿,就是因为宰牲口的时候吃得过多,给撑死了。我诊断为是因胃动脉血管破裂而死,公安局来人,解剖后的鉴定跟我诊断一模一样。


牧民对我们知青都像对自家孩子一样呵护。有一回,我病重发烧,一位叫色仁道尔吉的牧民亲自把我接到他们家,全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直到我养好了病。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牧民,在我们下乡不久,却被打成了什么“内人党分子”。 色仁道尔吉被押到公社,差点被活活打死。


1968年年底,内蒙开始了所谓深入的“挖肃运动”,在政治上,考验我们知青的严峻时期来到了。


公社那些人,想把我们知青当做“挖肃”的骨干,把同队的李建峰和我抽调到公社,想扩充“挖肃”的力量。

 

我和李建峰到公社一看,整个一副惨不忍睹的场面!“挖肃”的人用各种酷刑来折磨被他们抓来的人,然后用烙铁烫、用皮条抽、扒光衣服赶到雪地里冻。我俩看到一个知青,骑在一个被捆起来的蒙族牧民身上,用皮鞭乱抽,用脚乱踹!


公社的人不知道,李建峰的爸爸是所谓的“走资派、黑帮”。建峰从心里就痛恨整人的人,当晚,建峰跟我商量:回队去,绝不参加这个什么“挖肃”运动!

 

我俩第二天没打招呼,就打马(当地人管骑马就叫打马)跑回队里了。


这件事受到了追究,公社要追查李建锋和我背后的指使人是谁,他们猜想,是陶浩书记。陶浩非常愤恨,要离队上访告状,并到公社去跟他们理论一下。

 

我和建峰极力劝阻他:“你千万不能去,去了就是个死!”

 

我们向队里的知青讲了公社的真实情况,大家跟我俩一样,表示绝不参加“挖肃”运动。并且。我们团结在一起,硬把陶浩书记和两个队长保护起来,不让他们离开大队,也不让公社来人把他们带走。就这样,我们在乌兰希勒大队插队的每一个知青,在“挖肃”运动中,没有一个人打过人,踢过人。

 

现在,我们队过去干部群众的子女,许多人都是旗里的各级干部了,他们只要一听说当年在乌兰希勒大队插队的知青回来了,家家都要争着请客接待。

 

我们现在,可以当堂堂正正地回到故地重游,看望乡亲。而那些当年打人的知青,他们能吗?一个个没等抽调,早就躲得无影无踪了。


现在,我也知道当年打人的知青,现在都在天津干什么。他们有的人后悔,难受,当年打人,成了他们终生化解不开的心病。但有的人仍给自己找理由,把责任推给文革,推给社会。有用吗?当时一个个也都不小了,手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管不住吗?那我们怎么就管得住呢?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越来越相信“天命”这个东西,其中就包括我和图们伯伯相识、相交的过程。如果那天,我没有打马出诊去苏木供销社,也就无缘与图伯伯相识;如果那天见了图伯伯,我没有有意识没意识地说那些话,今后我也不会跟这家人,建立起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1975年秋天,我出诊后打算到苏木供销社买点日用品,见供销社门口停着一辆军用吉普。进店后,我见到一位相貌堂堂的,首长摸样的军人也在买东西。很快,我俩就唠了起来。这中间,他故意用蒙语问了我一些问题,我也用蒙语来回答他。


跟他聊天过程中,我也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他告诉我,他在内蒙军区工作,是来送小儿子到牧区插队的。


他问我,哪个队的条件比较好些?我立刻干脆地说:我们队最好!


接着,他又问我:你们队的知青在“挖肃”时,有没有跟着胡来的?我自豪地说:没有一个!而且我们还把他们要整的人,都保护起来了。我还跟他讲,我们队知青和牧民的关系最融洽,牧民也最信任我们,大队的现金保管、拖拉机手、赤脚医生,这些重要岗位,都交给了我们知青来担任。我干脆主动地说:“就让您的小儿子去我们队里吧。”


第二天,队长跟我说:咱们队又分来了新知青。我知道,肯定是那位军人的孩子,但我其他的什么也没说,就跟队长说:放在我这儿吧。没一会儿,图们伯伯一行人就来了,陪同的还有旗武装部长,图伯伯的警卫员给搬行李,收拾床铺。图伯伯握着我的手说:“这孩子就放你这儿了,你就把他当个弟弟吧。以后,来回路过呼市,你哪儿也别去,就住在我们家。”


当天下午,图伯伯就离开了我们队。


此后,图伯伯的小儿子建民就和我朝夕相处了,他跟我过起了地地道道牧人的生活。

 

建民很能干,我俩也对脾气,我们一起放牧、打草、跟车、挤奶、接羔、宰羊、垒草圐圙,什么活都干。我还教他医学知识,带他给牧民看病,教他识别和采集中草药,我还带他给牲口治病。以后,他参军了,还真当上了一名军医。


对建民的家庭情况,除了我和队长,大队里没人知道,每当有人好奇问建民:“你爸在内蒙是干甚的?”他总是说:“烧锅炉的。”


“那听说你是坐小车来插队的?”


“我那是搭人家的过路车,沾了个光。”


其实,当时我只知道图伯伯是个军队干部,也不清楚他具体是干什么的。那年冬天,我到呼市给队里买东西,按照以前说好的,我住进了图伯伯的家,才知道他们家有那么多房子,生活条件是那么得好。


图伯伯有四个儿子,当时除了建民在插队,他上面的三个哥哥都在外地当兵。这是一个军人世家。


我以前老认为,这样的家庭有权有势,它们的孩子可以不上山下乡,走后门去当兵。深入了解这家人后,我才明白,图伯伯和伯母都是出生入死,亲历过枪林弹雨的职业军人,他们的后代身上也流着浓浓的军人血液。好像不当兵,他们兄弟几个就成不了男子汉一样。


但是,到了这家人的第三代,全成了或在国内读书,或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图伯伯和伯母到晚年的时候,不无遗憾地跟我说:“你看,我们就希望第三代里还能出军人,结果,全戴上了眼镜。也不知道这帮孩子,碰到生死抉择的时候,能不能像我们,像他们的爸爸那样,都是不怕死的人?”


图伯伯和伯母一点大官架子也没有,他们对我,完全像对待亲儿子一样。

 

那一次,伯伯和伯母详细地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和队上的情况,他们特别关注当时牧区“挖肃”时的事情。

 

图伯伯说:“伤心哪,我们蒙古族人民最相信共产党,建党时期,有李大钊亲自发展的多松年那样的党员,大革命时期,有乌兰夫那样的党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就有更多的蒙古族共产党员投入到革命了。为这个共和国,我们牺牲了那么多的蒙古族烈士,结果,一个‘挖肃’,打死打残那么多无辜的蒙古族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后,还怎么号召蒙古族人民跟共产党同心同德?这种悲剧,无论如何,不能再发生了!”


现在回想图伯伯和伯母对我说的那些话,仍然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就像昨天讲过的话一样。


建民小弟弟很快就适应了牧区的生活。他跟图伯伯一样爱读书,跟伯母一样爱干净。但是,他也不怕脏,不怕累,多苦多累的活儿他也照样能干,小小年纪就有了硬汉作风。有一次,他得病发烧,说:“哥,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吃野味儿!”说完,他就拎着枪,打马跑了。没多大功夫,他一手拎枪,一手拎着五只刚打死的兔子回来了。我赶紧打马去供销社,买回来佐料和酒,给他炖兔子肉吃。


1976年刚过,一天早上我和建民躺在炕上听半导体收音机,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了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建民腾地一下就坐了起来,说:“完了,完了,这下完了!”


我理解蒙古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感情。“挖肃”运动时,就是周总理看了侄女的信,立即派若干工作队到内蒙古调查,然后向毛主席做了汇报,停止了那场严重伤害蒙古族人民的荒唐举动。


建民当兵的时候,全队人都为他送行,这表明,他的表现被当地人彻底认可了。我记得,大队会计布音图送他的时候,一个劲地哭个不停。


1976年底,我被抽调回天津。路过呼市的时候,我在图伯伯家住了几天。图伯伯说:“回天津后,常给我们写信。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们。”


我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天津,街道把我分到邯郸驻津办事处烧锅炉。我不怕苦,但是,亲戚朋友看我累成那个样子,都劝我换个工作。我父亲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没有任何有权有势的社会关系,但是,我也总不能烧一辈子锅炉吧?苦恼的时候,我就给图伯伯和伯母写信,倾诉我的想法。


没想到,图伯伯很快给我回了信。大信封里面还套着一个小信封,那个小信封里,是他让我交给当时任天津市劳动局局长的信。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局长是图伯伯的老部下。


图伯伯在给局长的信里,介绍了我在插队时的政治表现,强调我插队时当过8年赤脚医生,让他给我安排一个专业对口的单位。


很快,我就到兴安路医院理疗科上班了,从此,我的前途也就有了根本性的转折。


再后来,图伯伯调到了北京工作,我们的来往就更多了。

 

图伯伯到天津视察工作,每次忙完了他的事,就请我们全家人吃饭。我父亲是老工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官。但,图伯伯每次都让父亲跟他坐在一起,他俩拉家常、说东说西,每次都聊得热热呼呼的,把我父亲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比图伯伯的四个儿子岁数都大,他们四个兄弟都把我看成亲哥哥。我一到北京,除了图伯伯请我,这四个兄弟也一个个轮着请我。我参加过他们所有兄弟的婚礼,对他们的方方面面,我都了如指掌。


我每到图伯伯家,两位老人就格外高兴,只要我当天不回天津,就留我住在家里。晚饭后,我们要一起看电视,这时,我就拿出自己的绝活儿,给图伯伯按摩,揉脚。

 

记得有一次,图伯伯老家的县长来了,我们一起吃饭时,图伯伯对我们说:人的一生首先要立德,然后要立志,再后要立业,不要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那一次,图伯伯还讲起了他在战争年代的事情,说到他那些牺牲的战友,老人家掉下了眼泪。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到这位传奇将军竟然也有一腔热泪!


图伯伯生前送过我许多礼物,至今,我还保存着他送我的一套名贵的紫砂壶。


图伯伯的突然去世,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失去了一位好长辈,也失去了一位能寄托感情的忘年交!


图伯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您的,您就安息吧!

 

(全文完)


2楼
土左情深 发表于:2009/10/19 16:02:00

好感动的文章,我亲眼看到了一个人在追悼会上,跪倒地上磕头不起来,最后是过去好几个人把他扶走,现在明白是什么原因了。

   平易近人好将军,樊哥是幸运的,兔哥又多了一个知青哥哥。

 

                 蒙汉一家亲!

 

3楼
金色童年 发表于:2009/10/19 16:03:00

老妈妈深爱着老爸爸。

 

不出这本集子,老妈妈绝不甘心。

 

现在小样出来了,老妈妈心情就是不一样。

 

兔师,您爸爸多好啊!

 

兔子,您妈妈多好啊!

4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09/10/19 16:21:00

童年,生日快乐。贺礼是豆豆亲自给你寄去的!

 

豆豆,你看到的那个人就是樊哥。

5楼
金色童年 发表于:2009/10/19 16:29:00

童年,知道。

 

谢谢豆豆,辛苦了!

6楼
海喜 发表于:2009/10/19 18:55:00

    兔啊,真为你有好爸爸好妈妈骄傲!他们都是国家的功臣!感谢他们!怀念爸爸!祝妈妈永远健康长寿!深深的祝福你们家庭每位成员安好!        
             
            
7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09/10/19 19:45:00

谢谢海喜姐姐!

 

 

8楼
永远的柳遥 发表于:2009/10/19 20:0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321038481257780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祭奠图将军,英灵长存。


 

9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09/10/19 20:13:00
柳遥,多谢多谢!
10楼
佛手弹香 发表于:2009/10/19 20:18:00

已拜读全文,问候樊哥,深为感动!

 

敬仰图们将军的高尚品德,和对国家的杰出贡献!深切缅怀图们将军!

 

“图伯伯对我们说:人的一生首先要立德,然后要立志,再后要立业,不要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至理名言啊! 兔子老师果然这么优秀,不愧将门之子!

 

 

祝福兔妈妈身体健康、长寿快乐,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共3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76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