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年随学校到内蒙扎旗插队,在那接受再教育六年,知青点由清一色十个男生组建,在家里个个都是吃凉不管酸的初中学生,纠集在一起,自己当家过日子还能有个好,回忆起来印象较深的有这么几段事,是非与对错也都是四十年前的事,晒一晒,看看当年知青在农村插队生活的片段。先从开门的那七件事说起吧。
柴
70年刚出了正月,我们便打点行李又重返农村,继续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了知青点还未进门,就发现东房山下那柴禾垛不翼而飞,知青住的三间土房,原来是队里的俱乐部,紧挨通向旗里的大道,既无院墙又无仓房,东西不丢才怪呢,大门没有被撬开就算便宜,找到队长通报了此事,队长听了非常生气,对这有辱民风个别村民指桑骂槐闹了一阵,也算是一种表态吧,怀疑对象倒有点儿目标,但没有真凭实据,失窃的事也只能就此了结。队长从队里为我们解决了做饭救急的柴禾,当锅里有米,灶下无柴时才明白开门的七件事,柴字为什么排在首位,找老乡借来大耙子搂柴草,解无柴做饭燃眉之急便成了头等大事。
我们插队地区虽属于呼伦贝尔蒙,但当地地质属于丘陵地带,没有草原,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图画,那里的土地贫瘠,亩产低下,致使农民大肆开垦荒地,广种薄收恶性循环,别说粮食打的少,就是荒草长的也不茂密,搂柴火是秋后的事,初春搂柴是在村民搂过的地方再来一遍。大耙子在地上像梳头似的,把大地又挨排的划拉一遍,几个人大干了几天,总算凑够了做饭用柴禾,拉回来柴禾依然码放在东房山。
春种、夏锄与村民一起劳动,通过唠嗑丢柴禾的事情还查不出眉目,当地老乡都是老邻旧居,转着圈的都能攀上亲戚,此事过去许多天,大家心里还是觉得窝囊,憋着的那口闷气想法得出啊,我们了解当地村民的弱点,自私不团结。只要击破一个突破口,就可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立秋后,村民自留地结满果实,地里的关东烟叶晒干就可卷烟抽了,大家四下放出风去,当初谁偷我锅下面柴禾,我今天要借你小(烟袋)锅里的(烟)草。几天后,一村民怕我们和他发生误会借他的烟叶,就悄悄来到知青点举报了他的堂弟刘某。正是知青点是左邻,曾经是重点怀疑对象,苦于没有证据。只能不了了之,刘家烟叶今年大丰收,夹着烟叶的大绳扯满院子,十几天后烟叶晾晒已成半干,搭过露水的烟叶趁着潮湿结成大捆,个个如磨盘大小,三大捆的烟叶码放在房顶,等待彻底风干以后在收藏。农民家的烟收藏方式基本都是一样。可是我们的这位近邻睡得肯定不踏实,知青说过的柴草交换的消息让他心虚。
又过了十几天,当知青饭后每人享受一支烟时,欢声笑语又从那土屋传了出来。刘家房顶上码放的烟不知何时少了一盘,磨盘大的烟在自家房顶没有任何声响的消失了,他没有报官没有喊闹更没有骂娘。烟的去向他心里明明白白,有了烟与草的不等量交换,春天丢柴事件终于也有个了结,他从此睡觉心里应该踏实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很有必要。
以下是引用豁达在2009-12-13 23:19:00的发言:
知青家的啥东西不丢啊?柴,鸡,猪。。。晒的豆,薯干,玉米。。。没有不丢的。
|
那丢那补,吃亏上当不是知青所为,再教育包罗万象,啥都得学点。
我们下乡的地方,第一、知青的东西不丢。第二、有知青的村不丢东西。第三、知青驻地附近的鸡阿、狗阿长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