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进北京,都要看看天安门。
参观完了,总要逛一逛王府井。
60年代,王府井的南口,路西把角有一个“稻香村”,现在,搬到灯市口去了。
到这里买东西的大都是外地人。
那时候,包装没有现在这样讲究,只有纸盒子和点心篮子。
服务员把顾客选好各种糕点装好,上面放一块红纸,写着“北京稻香村”,
用纸绳儿一捆,结结实实。多好的礼品盒子!您上了火车,拎到广州,也散不了。
其实,“稻香村”卖的都是南味糕点。人们竞相购买,是对首都食品的信任。
稻香村的北边是“荣宝斋”。
荣宝斋的总店在琉璃厂,但是,王府井必须设一个分店。
北京的窗口没有国粹,怎么能行?
荣宝斋有一个很大的橱窗,定期更换字画。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在这里出售。
这些画并不昂贵,都是荣宝斋临摹的,可以乱真。
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点了荣宝斋的名,说“必须砸烂”。
荣宝斋的北边是“儿童书店”。书店的房间不大,图书齐全。
很多人进了门,就打听《三国演义》。
文革前,这套连环画一本一本地出,凑齐了不容易。
如果王府井都买不到,那就是还没印出来,不用到处找了。
《三国演义》是建国以来最畅销的连环画。
一套1979年版可以拍卖到三千元。文革前的版本,能卖更好的价钱。
再难凑,总还是有很多人凑齐了全套吧?那些书都到哪里去了?
小朋友们争着看,读烂了。
王府井南口,路东的第一个门面是“中国照像馆”。
50年代,橱窗上写着很大的字:“上海迁京”。
那时候,没有彩色胶卷。彩色照相全靠摄影师为照片“化妆”。
如果“中国照相馆”把历来在橱窗摆设的照片开一个展览,
那些照片可以反映建国以来,人们时装的变化和社会的风貌。
“中国照像馆”的北边是“新华书店”。
文革前,王府井新华书店是全国最大的,图书最全的书店。
60年代,很多专家为中学生写书。
吴晗为主编,写了中国历史丛书。华罗庚等数学家写了中学数学丛书。
那些书都是小册子,花一两角钱,就可以买一本。
但是,书太多了,很多学生买不起,站在书店里看书。
王府井新华书店是最早开架售书的书店。
青年们渴求知识,渴望读书,为啥把他们档在柜台外边呢?
1973年,两个男知青探亲后,回到北大荒。
34连的大宿舍里,有人说:“听说你们俩去王府井书店找豆汁儿?”
“别提了,差点儿没把我们俩气死!”一个青年说。
一个女青年来到北大荒,想家了,想喝豆汁儿,就得了这个绰号。
这个女青年办回北京,被分配到王府井新华书店。
两个男青年到书店去看她。他们是老同学,还是老战友哪!
他们找到女青年,叫了两声。女同学不搭理他们。
两人扭头就走。女青年追出来,说:“这儿不是北大荒!
你们俩扯着嗓子喊,还叫‘豆汁儿’,我要是应了声,那还了得?
你们在王府井逛逛,我下了班,咱们一起吃饭!”
“她不就是卖书的吗,有啥了不起?”
“本来嘛,同班同学,谁比谁多认几个字儿呀?” 人们忿忿不平。
“我可是打心眼儿里羡慕她!”一个青年说,“天天守着书,天天有书看,多好啊!”
京城窗口王府井,
展品丰富内容新,
最是那家大书店,
无数知识无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