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咱们说说40年前的事儿。
1970年,上面指示,这个春节一定要办好。
按理说,科研连大食堂的阵容还是比较强的。
炊事班掌勺的师傅是老班长徐玉堂。
他从30年代,就被抓到鹤岗,给日本人做饭,做了三十多年的饭了。
上士是哈尔滨青年,副掌勺是一个本地女青年,还有两个面案子上的师傅。
可是过年前,徐师傅生病了。厨师有病,不能坚持工作。
连队干部慌了,年宴要是砸了锅,有点儿麻烦。
连队决定,请开过饭馆,“有问题”的老韩到食堂帮厨。
那时候,连队刚建立了“战士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刘忠。
刘忠问老韩:“春节大宴,你有啥高招?”
老韩说:“十个菜没问题。我担心,他们吃饱喝足了,还不满意!”
刘忠问:“你说咋的?”
老韩说:“必须先把他们肚子里的馋虫打掉!”
咋打呀?老韩有招。
大年二十九晚上,开了一顿牛肉包子。包子流着油,那叫一个香。
大年三十的早晨,豆浆油饼,可劲儿造。
晚宴,十个菜端上来,各路英雄非常文明,肚子里的馋虫已被打掉。
文艺演出之后,大家一起包饺子,热热闹闹。
很羡慕您40年前的春节过得如此热闹和快乐,这让我想起了我的1970年春节,那是我们几个知青,在饥寒交迫,充满了凄凉的蒙古包中度过的。没有年夜饭,没有饺子,没有酒宴,只有一碗嘎达面片,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