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9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0]
[浏览完整版]

标题:少年不知愁滋味 (一)(二) (三)(四)

1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10/1/30 13:27:00

 

 

新华、扬小头、杂毛、二老和四个人的爸爸都在军区司令部作训部,新华爸爸是部长,那三个人的爸爸是副部长。1965年的寒假,他们四个的爸爸一商量,让他们在寒假最后的一半时间里,到部里去劳动。每天除了给各个办公室打扫房间外,主要任务是帮忙整理大库房内的各种军事训练教材和其他文卷资料。在一个参谋的指导下,进行分类归堆儿,有用的资料留下来,没用的,全部送到军区印刷厂的打浆车间粉碎造纸。有保密字样的资料,都送到军区文件焚化车间烧掉。


我家属于政治部的,按理说,没有理由参加司令部孩子们的组织活动。但我跟他们四个是好朋友,他们谁也离不开我,就极力向家长申请要求我加入,于是我也参加了他们假期的义务劳动。


那个假期下来,我们真长了不少知识。我们可以把当时全军配备的步兵武器和各种火炮如数家珍地说出来,我们还可以把美军、苏军的各种洲际导弹、中程导弹,航母、军舰、飞机、坦克、装甲车以及步兵使用的各种常规武器的名称、型号、战斗数据全部背诵出来,因为,天天整理的就是这些资料。我们五个当时切身感受到与中国敌对的国家,其武装力量有多么强大。但是,我们也坚信有毛主席的领导,有老帅们的指挥,再进行人民战争,什么敌人也打不败我们。


新华和二老和的爸爸是蒙古族,都是解放战争中立过大功的指挥员。扬小头和杂毛的爸爸是汉族,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从内地调到军区来的指挥员。小头家从南京军事学院调来,杂毛家从总参司令部调来。所以,平时闲聊的时候,小头讲南京的事多,杂毛讲北京的事多。


当时,新华、小头和我念初二,杂毛念初一,二老和念小学六年级,我们都不在一个学校里。新华属于那种鬼坏鬼坏的孩子,馊主意多。小头个子最高,性格内向,属于规矩孩子。杂毛机灵、胆子大,他敢让我们把三辆自行车并在一起,经助跑后,他能够腾空跃过这三辆车,而我和新华、二老和只敢跃过一辆车,小头一辆也不敢跃。二老和也是淘气孩子,他能够把身体倒过来,手扶车把骑自行车。而且,他的手脚极快。那时,大院孩子兴自己动手做半导体收音机和养热带鱼,他到大孩子家,人家先警告他:“你站这儿看可以,别偷爷东西。”


“嗯。”他乖乖地答应一声。但到了,他还是能从人家那里顺出一个二极管或一个其他什么小零件来。


他到养热带鱼的大院孩子家,也能趁人不注意,迅速从人家鱼缸里捞出一条他需要的品种,放进嘴里。跟人家打招呼告别后,出了门,他就百米冲刺跑回家,把嘴里那条热带鱼吐进自己的鱼缸。有如此手段,他养的热带鱼,品种丰富得在全大院数一数二。


那次寒假劳动结束后,作训部对我们的表现很满意,奖赏我们每人两把胶皮做的格斗匕首,和精装本美军航空母舰图集和精装本美军坦克图集各一套。


他们的四个爸爸听下属汇报后,都感到用这种形式锻炼自己的儿子是个好办法,经商量后,决定来年暑假让我们再集体下连,去当一个月的小兵。


1966年的暑假开始前,我初二的毕业考试刚结束,正等待公布成绩的时候,学校就乱了套。一夜之间,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了学校,全是批判校长和老师的。不仅我们学校如此、其他学校也无不如此。不久,学校进驻了工作组,宣布全校放暑假。


那时,军队还没有乱。我父亲和杂毛的父亲都在内蒙东部农区参加“四清”。新华的父亲被调到陆军学校当校长了,小头的爸爸接替上来,升任了正部长。三位在院的家长对我们说:“你们放假了,都不要去学校胡闹,下连去当一个月的兵!”


军人说话就是算数。我们赶紧各回各家,打好背包,带上暑假作业,准备洗漱用具。集合后,小头爸爸派了辆吉普车,把我们送到了正在修建军区射击场的警卫团四连六班。


从那天开始,我们几个就过起了真正解放军战士的生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少年不知愁滋味.jpg:

 

四连的任务是警卫党委大院,因为军区要修建现代化靶场,半个连留在城里,半个连拉到了呼市北边的大青山下,和另外一个整建制的三连修建靶场。四班是9人编制,副班长等五个人没来,赵班长带三个老战士在靶场。我们五个人的到来,正好让四班成了满员班。

 

我们的到来让四连的战士觉得很好玩,当天,好多人都跑到我们的帐篷里来问这问那。其中最讨厌的问题就是“你爸爸是什么官?妈妈是干什么的?他们挣多少钱?你们有几个兄弟姐妹?你是老几?”等等。这些问题你不回答不礼貌,可回答又觉得特别无聊。我跟赵班长说,我们是来锻炼的,不是来搞特殊的,能不能不要让他们再问这些问题?

 

当天晚上全连集合点名,果然,连长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今后,谁都不许再问五个小兵的家庭情况。我要求你们,今后,把他们看成是我们连的普通一兵。”

 

四连是四好连队,六班是四好班,赵班长和三个老兵都是五好战士。这个情况,让我们五个人都产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班长和老兵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而且努力去干好,生怕给四班脸上抹黑。

 

我们五人虽从小生活在营房大院,但真正到连队生活,还是第一次。四连的城市兵很少,大部分是农村籍的战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生在连队就算“秀才”了,高中生就是连队名副其实的“举人”。连队的文书是个东北籍高中生,他每两天晚上要给全连的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战士上文化课,教材是部队特制的。

 

我们跟二老和开玩笑说:“你也去补补文化吧。”二老和瞪着眼睛说:“补个刀子,爷已经考上中学了,9月份一开学,爷就是中学生了。”当时我们谁都没想到,由于马上就要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二老和两年后才成为中学生。而我们四个中学生,谁的学业也没有得到延续。

 

当时赵班长和老战士干的活儿,是搬石块砌墙,我们五个在拼起来的铁皮板上,把水泥和沙子和在一起,供班长他们砌墙用。下午,开饭前的最后两个小时停止干活,进行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不是捕俘格斗,就是刺杀和射击预习。

 

高强度的劳动和炎热的天气,让我们五个真有点吃不消。吃完午饭,连队有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我们把军用帐篷的四个边卷上去透气,然后脱光衣服,每人只穿一个小裤衩躺在铺上睡觉。赵班长笑着说:“你们这些娃娃倒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的战士这样睡就不允许了。”可不是嘛,睡觉时,战士可以穿裤衩,但连队内务条令要求,上身起码是要穿一个背心才能睡觉的。

 

二老和热得睡不着觉,他趁我们都睡着后,自己跑出帐篷,钻进了供全连施工和生活用水的超大水箱内,泡在水里凉快去了。

 

当时,新建靶场正在打井,还没有见水。每天有一辆专业拉水汽车,往返于靶场和呼市之间。这辆车拉来水后,灌入连队厨房边上支起来的一个用厚铁皮焊好的特大型水箱内,作为施工和生活用水。

 

当二老和第三天泡在水箱里的时候,赵班长不知怎么睡醒了。他看见二老和不在,就起身出去找,终于发现了二老和的去处。他站在水箱外面吼道:“和平,你给我出来!”

 

二老和从水箱口伸出了脑袋,嬉皮笑脸地说:“班长,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少罗嗦,你先给我爬出来!”班长怒不可遏地喊道:“你不知道这水是大家喝的吗?!”

 

“班长,我身上不脏。”

 

“谁知道你屁眼儿有多脏!你给我快点爬出来!”

 

当班长把浑身湿漉漉,蔫头耷脑的二老和领回帐篷的时候,我们全醒了。班长这次是真火了,等他训够了,连队的起床号也吹响了。班长说:“其他人都去上工,和平留下来写书面检讨!”

 

在去工地的路上,我们几个偷偷议论说,这下二老和把脸丢大发了,班长肯定要向连长汇报。晚上点名的时候,连长肯定要当全连的面,点二老和的名了。

 

晚点名的时候,当我们战战兢兢等待连长点二老和的时候,连长提也没提二老和的事情。还把我们五个一通表扬,说我们劳动表现好,实弹射击全打了优秀,是四连的好战士。

 

点名结束,回到帐篷,我们全过去给班长拍马屁,说班长够意思,保护了我们的小兄弟。

 

班长说:“这件事,今后不许再提了。和平,你以后给我乖乖地睡午觉,再不许出去胡闹了。”

 

和平“啪”地一声,立正敬了个礼:“班长,我再不敢了,我知道我的屁眼儿有多脏啦!”

 

崩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淘气的小兵.jpg:

 

 

我们五个娃娃兵,虽说这是第一次真正在连队生活,但是,我们毕竟从娘胎里一出来,就和军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最熟悉的人和事都离不开军队,从小上的是军队的幼儿园,吃在军队食堂,看病在军队医院,起床睁眼是被军号唤醒的,闭眼睡觉时,听到的是熄灯号。


以前实行军衔制时,军人职务的大小是一目了然的,后来取消了军衔制,我们也照样能从一个军人的长相和举止上,立马判断出他职务的大小和入伍的大致时间。看一个战士,是新兵还是老兵,是从农村入伍的,还是从城市入伍的,我们也一眼即知,不用去问。


军队的总体气氛是阳刚的、讲究号令一致,不惧险阻,强调纪律性,反对松散和吊儿郎当的状态。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孩子们,都潜移默化地受着这种气氛的熏陶,一个个也就不可能不折射出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来。好多人认为,军院出身的孩子有优越感,高傲和不可一世,这都是因为不了解他们从小生长的环境而产生的出来的偏见。反过来,军队大院的孩子,对地方大院的孩子和市民或农村的孩子也同样陌生,也有偏见。


其实,只要是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不管其父母军阶的高低,从外在表现上看,都有较多相似之处,不熟悉的人,会认为他们都是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坯子,这正是军队处处讲究步伐一致、整齐划一留给他们的整体特征。你要深入到他们中间去,就会发现,实际上还是一个孩子一个样,每个人都是有区别的。另外,你如果仅仅从表面上去判断一个大院孩子,实际结果却往往让你大跌眼镜。一个看上去非常朴素、平和的孩子,弄不好其父恰恰是个身居要位的将军。而一个看上去不大好接近、显得高傲的孩子,其父弄不好仅仅是大院里一名普通的职工。


扯远了,现在还是回到我们故事的主题上来吧。


身上太多的军队烙印,使我们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适应了连队的生活,也很快就跟战士们打成了一片,融为了一体。四连的战士们也很快地接纳了我们,对我们的存在也习以为常了。


四连是前两年搞“大比武”时的尖子连。早两年入伍的战士,似乎个个身怀绝技。我们赵班长是神枪手,他可以做到在100米开外随便什么地方放一个青霉素小药瓶,然后他采取立、跪、卧三种随便什么姿势,一枪就把小药瓶击碎。他告诉我,谁都知道射击要领是什么,可为什么别人都打得一般,他能打好,关键在于心静不静,呼吸节奏掌握得好不好。在赵班长的训练下,我们五个参加了立、跪、卧三种姿势的100米实弹射击和100米夜间射击,全打了优秀,用的是半自动步枪。

 

格斗训练的尖子是八班长,姓刘,河北沧州63年入伍的老兵。看上去,刘班长个子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块儿,但是身材非常匀称。他是连队格斗训练的总教官。每次训练快结束的时候,他会让四、五个人拿胶皮匕首集体围攻他,最后的结果总是他把这几个人全打趴下。然后,他就告诉大家,谁谁谁的错误动作在什么地方,希望下次注意。


四班有个山东胶东地区的64年老兵,叫李年年,看上去蔫不出溜的,外号叫“老蔫儿”。他见了我们老是笑嘻嘻的,说的话我们也不是太能听得懂。他有一个绝招,就是甩飞刀。手一扬,军用匕首在空中翻几个跟头后,就牢牢地扎进十米开外的人形木板里,而且说扎哪里就扎哪里。


赵班长跟我们五个说:“八班长和老蔫儿那套绝活儿一般人学不来,你们就老老实实跟我学打枪吧。”他没事就组织我们比赛,让我们用布把眼睛蒙上,然后把他的冲锋枪和另外那三个老兵的半自动步枪,用最快的速度大卸八块,全部拆散,然后再迅速组装起来。当我们要离开连队的时候,赵班长组织了一次决赛,结果是,我拆装冲锋枪最快,杂毛拆装半自动步枪最快。


言谈话语中,赵班长对部队当时强调突出政治,批判当年“大比武”是单纯军事观点很不满。我当时的理解是,赵班长他们这帮尖子在当时那段时间里风光无限,对他们来讲,到处是掌声和赞誉。而现在,淡化了军事,他从内心来讲自然要有反感和抵触的情绪了。


有一天半夜,大家都睡熟了。突然,紧急集合哨吹响了,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打好背包跑出了帐篷,全连集合在一个空场上,连长宣布大家坐在背包上,听指导员传达团党委紧急会议精神。


指导员传达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国防部长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一个是“华北局前门饭店会议”精神。后一个文件的大致意思是,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乌兰夫同志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留在北京做检查。内蒙古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暂时由其他书记代理主持,内蒙古军区的领导也换了人。这个文件,不啻是一声炸雷。先传达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后传达乌兰夫有严重问题的文件,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乌兰夫跟林彪讲的“政变”有着什么关系。


指导员传达完文件后,要求连夜以排为单位进行讨论。


回到帐篷后,赵班长出去了一会,回来对我们说:“指导员说了,你们五个好好睡觉,不参加讨论。”说完,就带着三个老兵出去了。


我们五个哪里还睡得着觉?坐在帐篷里,叽叽喳喳议论着指导员传达的文件。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扬小头,当时也不过十五周岁,对政治上的事,谁也说不出个屁来。大家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中央既然不让乌兰夫回内蒙,看来下一步,就是要像批判“三家村”、彭真那样地批判乌兰夫了。最后,我们几个商量的结果是:明天是星期六,新华代表大家回趟家。请假理由,就说是给大家取点日常生活用品,实际目的,是回大院打听一下乌兰夫在北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看一看大院里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新华被准了假。坐着回呼市的拉水车离开了靶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遗留的比武尖子.jpg:

 

说明:因容量有限,后文发表在第67楼。

2楼
青丝白发 发表于:2010/1/30 14:06:00

兔老师中午好。我很高兴又拜读您的文章.不等看完就喷饭了。淘气的二老和身体倒过来骑自行车.而且他手脚急快...........迅速从人家鱼缸里捞出一条他需要的品种.放进嘴里..........他百米冲刺跑回家.把嘴里那条热带鱼吐进自己的鱼缸。再看那配图笑死人啦.活脱脱的二老和跃然纸上。

   

3楼
比邻 发表于:2010/1/30 15:38:00

假如,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也能参加一些类似这种社会活动,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该有多好。

    兔哥,期待《少年不知愁滋味》(二)。

4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10/1/30 15:52:00

五名少年各聪慧,

家长送进资料堆,

任务完成特顺利,

来年暑假军营归。

5楼
金色童年 发表于:2010/1/30 15:53:00
兔师,现在的孩子也渴望这种锻炼,但社会、家长、老师能同意吗?
6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10/1/30 16:06:00

青丝,周末愉快,笑口常开!

 

比邻,耐心等待。

 

龙哥好!

 

童年,你问我,我问谁,全国人民谁问谁?

7楼
梧桐树 发表于:2010/1/30 19:44:00
以下是引用金色童年在2010-1-30 15:53:00的发言:
兔师,现在的孩子也渴望这种锻炼,但社会、家长、老师能同意吗?

                  现在的孩子,只有3岁前是他的童年。3岁之后,就开始上幼儿园了。

       我的外孙女,一岁五个月。她的母亲,已经带她去了两次“亲子班”了。

       “不要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吓住了很多家长。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被忽悠没了。

8楼
梧桐树 发表于:2010/1/30 19:4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少年不知愁滋味!期待精彩继续。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回首 发表于:2010/1/30 19:50:00

很想再回到少年时代,可!那是不可能的了。

10楼
玉悦琼香 发表于:2010/1/30 19:59:00

 兔师好! 渴盼您的经文续······

  拜读您的这篇文章,不难明白您在"一把"年纪的时候能够拿到英语文凭。

共9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0]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