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进沙海 种植甘草 (摄影:天津草原情合唱团)
王兴:扎进沙海回报第二故乡
文/娄向丽
40年前,王兴在贫瘠的土地上磨砺着青春。
商海沉浮,王兴时时刻刻难忘第二故乡,难忘那里的乡亲们。
王兴又回到第二故乡投资创业,他要让荒蛮的沙漠变成绿洲……
不惜力气的年轻人
1968年12月之前,天津一中学生王兴的文化程度准确说是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在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大潮中,王兴先在浙江老家劳动了一段时间,后来又于1969年10月与一群伙伴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白海子公社白海子大队四小队就是他们落户的地方。
在白海子,王兴经历了对于所有老知青们都必不可少的考验,无论是生活上的、劳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在内蒙古农村,艰苦的内容之一是寒冷,冬天漫长,零下二三十度是家常便饭。除了做饭时烧灶连带着把炕温一温,土坯房里再没有其他取暖设备,女同学若洗完头没等干就睡下,第二天早起会把头发冻在炕上拔不起来。
在这样冷的冬天挑水是个苦差事儿,王兴在浙江老家练过挑担子,重担挑起就跑,是他的长项,于是集体户的挑水他自然就是主力。有一次,用扁担钩桶时不小心,扁担钩飞起来甩在眼角,差一点儿就把眼珠子击破。现在回想起来都后怕,万一再靠里1厘米,恐怕就成终身残疾了。而这,在知青生活中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儿一桩。
干起活来,王兴能和村里的小伙子比肩,耩地,除草,割莜麦,拔麦子,脱坯……
王兴年轻,舍得出力,老乡们看在眼里,对他是认可的。
断粮时饿得两眼冒金星,怎么办?喝水。
缺油少盐嘴里寡淡,怎么办?精神会餐。
王兴躺在炕上,回忆天津登瀛楼的香酥鸡是什么味道,狗不理的包子是什么配方,周家食堂的狮子头、核桃酪……
没有文化生活,就找所有能搜集到的书来看。没有娱乐,就做数学题解闷,看谁解得快,看谁方法好。
正因为这些青年没有因为环境改变而忘了“知识”二字,所以,虽然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有句名言叫作“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也不知道命运的转机能不能到来,什么时候到来,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后来都成为改变命运的准备。然而,那是一个人不能左右自己的年代。
1973年,大学恢复招生,开始不仅靠推荐还增加文化考核,王兴曾有过一次机会。
他参加了那年的文化考核,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英语在全旗考第一。毕竟他曾经是天津市一中的学生,还有家传——姥爷当过开滦矿务局的翻译。
有两家外语学院想要他,评价他“发音准确,有英语基础,记忆力特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张铁生一张白卷搅翻了全国大学招生的标准,文化考核不能再作数,加上家庭政审方面又不过硬,王兴进大学的路堵住了。
如果白海子的水真是像大海那么深,王兴真想一头扎进去!
即使30多年过去,那种徘徊在村头小路心灰意冷、无援无望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有锥心的疼痛。
(待续)
1974年,王兴走进了察右前旗糖厂,做了一名工人。虽然吃上了商品粮,他还是内蒙古察右前旗人。
1979年,做了10年内蒙古人的王兴重新回到了家乡天津,进入天津市一轻局系统的一家工厂。
此后十几年,王兴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年年都是局里的先进工作者。一轻局也曾将他树为标杆,到其他基层去演讲,去传授先进经验和体会。做供销工作自有这一行里的艰苦和困难,但是比起内蒙古的经历,王兴和所有老知青一样,有插队生活那碗酒垫底,什么都不在话下。
如果王兴就沿着回到天津后的生活工作道路平稳地走下去,他可能由普通工作人员升为一个小负责人,也可能在以后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失意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历史并不由“如果”写成。
事实上,王兴选择了一条仍然充满艰辛、刺激但又丰富、广阔的路,使自己的命运像做知青时一样起伏、震荡。
王兴回到天津,开始了他人生的一次起飞。随着改革开放的又一波高潮迭起,王兴作出了影响他大半个人生历程的决定:下海经商。
有多年供销工作的经验依托,王兴与人合作经商倚改革大势做得风生水起,最顺的时候,10个月里使公司利润达近千万元。当然也有被海水呛着,咽下又苦又咸滋味的时候,赔过几十万甚至有一次竟达200万!
经商的阅历给王兴那碗知青生活酿就的酒里添加了五味,喝下,他不仅没有被醉翻,反而更锻炼出了轻易不倒的定力。
从1993年开始下海,又是一个十几年。这期间,他越过高山大河到南中国改革开放最早被“划了一个圈”的深圳,去做国内贸易;也曾经飘洋过海到澳大利亚,和弟弟一起作过中澳之间的贸易生意。从个人的经商成就讲,他不算有多么大,但也可说成了先富起来一族了。
然而,王兴的心里一直总觉得没有满足,不是因为财富没赶上500强,而是因为在抱负的实现与财富之间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
有钱就有了一切吗?不愁吃喝,不愁住房,不愁玩乐就幸福了吗?
曾经受过传统道德教育的老三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渗入了血液。
这就是当王兴淘得第一桶金时,先想到了回内蒙古,回白海子探望的原因。
白海子的董生茂,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当年知青们来到白海子时,其实他大约刚四十出头。而在这帮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眼里,他那和善的面庞,厚道的为人,娴熟的农活技术,不由人从心底就尊称他为大伯了。
王兴对董大伯更有一层深情——因为董大伯的家曾经为他在最孤苦伶仃的时候遮过风避过雨。
那时候,村里的男生都走了,王兴搬到了董大伯家住,两个木箱一拼,就是王兴的床。收工回来,总有一口热水,一碗热汤等着他。昏暗的灯光下,和大伯一家人家长里短地闲聊,甚至眉飞色舞地“撇”和“侃”,都给了他家的感觉。董婶因此送了他一个“王撇子”的亲热的外号。
《小芳》那首流行一时的歌曲唱的是弟弟辈们对兄长插队生涯的理解,很多知青并不认同歌中的经历,但是那里有一句歌词倒是可以做广义的知青们对淳朴乡亲的感恩注脚:“谢谢你给我的爱,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1994年王兴和另两个插队伙伴回到白海子时,整个村都轰动了。他们探望了董大伯一家,给董大伯留下了1万元钱。其他所有帮助过知青的人或三百、五百,或二百、一百,总之他们散尽了身上所有带去的钱,最后只剩下了回家必需的100元。
老乡们也不会说什么太多夸赞的话,就是叨念,“还是你们天津知青有良心,没忘第二故乡。”
从此,已经不惑之后的王兴重新开始了与第二故乡的热线联系。不仅他和插队伙伴们成了白海子老乡们在天津的干亲戚,他们在天津的家也成了老乡们看病、走亲的接待站。
(待续)
王兴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
知天命之后,他把再次创业的目光投向了第二故乡更需要的地方。进军浩瀚沙漠
上世纪70年代,一部电影《黄沙绿浪》的放映让很多人知道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知道了库布齐沙漠。内蒙古人民与沙漠的抗争由来已久,让黄色的沙漠变成绿色的瀛洲不仅是当地人们也是全国人民或更放大了说是全人类的愿望。
在内蒙古,不仅有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也有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自然植被覆盖率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沙尘暴、荒漠化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很大威胁。位于库布齐沙漠的杭锦旗就是这样的地方。
但是,不是没有办法可想。种植甘草,就是对抗、改造沙漠的重要手段。
杭锦旗的甘草开发与利用有悠长的历史,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优质甘草的产地。
甘草不仅耐旱,是非常好的防风固沙植物,更重要的它又是中草药之王。我国是三大主流甘草(中国甘草、中亚甘草、欧甘草)药材商品的重要生产国家,也是唯一的甘草出口国。而杭锦旗的梁外甘草,西北沟甘草是中国甘草中最优质的,驰名中外,价格最高。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连续掠夺性采挖和无序经营,这一宝贵资源正在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据调查,在杭锦旗,野生甘草的保存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600万亩减少到1989年的240万亩,荒储量也由6.8亿公斤下降到1.98亿公斤,已有6个苏木、镇的甘草濒临绝种。
在进行了以上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带领专家对土壤做过检测之后,王兴把在第二故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了鄂尔多斯的杭锦旗。
2005年,他下定决心以“治理沙漠、恢复草原、改善生态、造福人民”为宗旨做事业,便开始了筹措资金和寻找合作者以及相应人才的工作。他不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还一咬牙把自己的住房和兄弟的住房一起抵押给银行作贷款。历尽千辛万苦,他又寻找到了志同道合者的支持。
2006年8月在鄂尔多斯杭锦旗注册成立了塔拉青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拥有了11万亩生态开发基地。2008年的6月,公司已种植了18500亩甘草。
干巴巴的数字后面是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付出,是舍弃大城市优裕生活和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牺牲。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王兴跑内蒙古不下10趟,可以说一年中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内蒙古。3年来,除了给父母安葬用了四五天,自己做了个小手术用了10天,其他时间他全部用在了这个事业上。
让沙海变绿洲
塔拉青,这个名字起得好。如果用音译,这个蒙古语单词翻成汉语的意思是农民。王兴为董事长的这个公司,就是要带领当地的农民一起以种甘草的方式致富。杭锦旗的甘草声名远播,出口是会拿到一个好价钱的。塔拉青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仅自己种植甘草,还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方式,由公司供给资金、种苗、技术、指导,扶持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大量种植甘草,而产品则由公司收购。有了公司在种苗和销售两头的保证,农民的投入完全是力所能及的,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种甘草,塔拉青公司还要在2009年春季引进文冠果树苗,公司已与独贵塔拉镇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公司基地内外试种。待试种成功后建立文冠果良种繁育基地,并开展大规模种植。这文冠果,是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及环境保护署向发展中国家的沙漠干旱贫瘠地区推广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其种籽含油量33%,可以提炼柴油。
又是一个好项目!在世界油荒的时候,发展生物柴油正逢其时,这不仅对我国,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战略意义。
有朝一日,库布齐沙漠不仅成了绿洲而且成了林油海洋的时候,那将是一幅多美的图画!
路漫漫其修远。说实话,到库布齐沙漠真正变成绿洲和林油海洋时,王兴可能已经走不动了。即使到那时,从宇宙俯瞰这里,可能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绿色的点。
但那幅美丽的图画在王兴的心里已经画了很久了。能将自己的财富,自己的智慧献给这幅图画,王兴觉得非常值。(全文完/娄向丽)
尔雅山风语:
2009年,有多少曾插队、屯垦戍边在内蒙古草原、河套的知青重返那里?重返这曾经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的黄土地、草原!有谁此刻又洒下的不再是汗水、是忆蹉跎岁月那热泪!曾经哺育着多少京津沪的青年们——那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而今,当黄土沙尘卷向京津两地时,当你坐在火锅前涮着小肥羊,当你手提“冬虫夏草”送礼时,当你身着昂贵的山羊绒装时,当你看到生态难民在火车站茫然的徘徊时····想到那父亲的绿衣已经斑斑驳驳的露出黄黄的肌肤,母亲的乳水几近干涸!
曾容载着几万老知青的蒙古高原,期盼着曾经的养子们群策群力,把黄沙覆盖,让草原变成绿色天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广济天下”,2010,向王兴学习了!
欢迎尔雅老乡回家。我知道你一直没离开。一直关注着家里的变化。
娄向丽老师,也是一代知青啊。她的乒乓球打的极好。记得她也去了四子王旗。向曾经的知青问好。
一代知青真情怀,
心向草原永不败,
主动支援内蒙古,
致力开拓路展开。
王兴是一个能把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要向王兴学习,学习他的聪明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