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
马上就要过年了,中国人的春节。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准备着。当然眼下最忙碌的要属铁路客运了,春节前后的交通运输,简称春运。有人说,这是最大密集的季节性人口流动。与春运密切相关的人们,主要是农民工,那些来城市打工,辛苦了一年要回乡过年的农民工们,从各中心城市,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呈放射状地流向各地,流向农村或边远地区,对此有人称之为民工流。由于今年春节来得晚,大学生们寒假放得早,回家也早,故学生流已经过去。否则,一票难求得情况会更加严重。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已经相当的发达,铁路一再地提速,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多多,但仍然满足不了这种季节性的需求。
“春运”一词的出现,我不知道源于何时?但我想应该是在上山下乡时代吧。那时,在农村和祖国边疆各地;劳作了一年的知青们,归心似箭,从四面八方,涌向自己的家乡——从农村返回城市。有趣的是,这种季节性大流动,用今日天话来说也可叫做知青流吧?
40年前,交通还不发达,车速也慢,千万知青返城,带来的“春运”压力空前的大,那时倒谈不上一票难求,即使买不上票,随便买张站台票就可以上车,到车上再补票或者干脆就逃票。当列车员查票时,想方设法地躲避,有的躲进厕所,或者周围的同学们加以掩护,即使被查到无票,一句话;我是知青,回家没钱,多数情况下,也能获得列车员的同情,而放他一马。那时有几家没有知青子女啊?当时的状况,主要是满员,超载和晚点。知青们回家也要带上一些东西,一些当地的土特产,通常车上挤得满满的 ,甚至窗旁的茶几上,行李架上面都坐满了人。记得有一年我们从满洲里到齐齐哈尔的600里路程,列车就整整走了14个小时,一路的晚点,车上的下不去,车下的上不来。当时的情况是,列车装得满满的,人挨着人,挤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14个小时,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泡尿也没尿。想象一下吧,那是个什么情景?如果换了今天,我们这些老知青们,还承受的了吗?
春运,这种季节性人口迁移,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今,农村的人们为了生活,或者为了脱贫致富,纷纷涌向了城市,解决了城市体力劳动者不足问题同时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些人,多为青壮年,也有携家带口的就长居在了都市,他们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个体经营。近20多年来他们的子女也长大成人加入了民工流行列,于是有人又称他们为民工的新生代。
民工流节前流向农村,节后流向城市,这与那时知青流的流动方向截然相反。他们都代表了各自时代的特征。
我想,靠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来缓解春运可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社会趋势是城市越建越大,来城里淘金,打工的人们越来越多,运输能力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民工流的增加速度的。假如有一天,这些人能够定居在城市,不再拿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来投身于“春运”,这可能倒是一种社会进步,节约资源和利国利民的好事了。
时代在前进,车轮滚滚,今非昔比啊!
春节期间话春运,
想起当年做知青,
同样艰难挤车忙,
最盼今后居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