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拌饭可口香,
狂风为我送歌声,
广阔沙漠好战场.
要用我们滚烫的汗水,把乌兰布和来浇灌,
要用我们战斗的歌声,唤醒那沉睡的阴山.
当这首<兵团战士之歌>响彻内蒙古草原,沙漠,上空时,当我们团队在北京军区礼堂以二重唱的形式唱红这首歌曲时,当各师,各团,各连的战士们在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的日子里唱响这首歌时,亲爱的战友们,你知道四团宣传队全体队员们的心情吗?在这里,在事隔三十六年后的今天,我骄傲地告诉你,这首歌的词,曲的作者是我们四团宣传队的队员.且听我慢慢道来-------
北京籍战士王东林,是词作者,也是团队的剧本主创人员,拉的一手的好板胡。北京籍战士赵育冀,是曲作者,也是团队的作曲,配乐的主力,是首席小提琴手。他们都是老三届高中生,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均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团队期间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受连队战士的喜欢。这首歌是怎么出炉的呢?
大家一定还记得吧,我们在连队出工时,都身跨红柳编织的箩筐,扛着铁锹,走着队列,还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歌,当时除了唱语录歌和其它革命歌曲外,几乎没啥好唱的,我们团队下五连演出时,五连的牛指导员和文艺班的战士提出,能否给写几首兵团战士自己的歌,有了自己的歌后,在全团大会,连队联欢,男,女排拉歌等等场合时,都能派上用场,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兵团战士之歌》的创作,他们俩从一连走到了十连,广泛征求意见,回到团队后,他们感受最深的是战士们多次提到:每次刮风时,馒头里都是沙子,早晨醒来,满脸,满口是沙子,------,灵感来了,“兰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歌词写出来了,曲子要求坚定,豪放,体现兵团战士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的气概,经过多次演唱,下连队听意见,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于70年初问世,很快,在全团流传,-------
我们团队把这首歌作为保留节目,每场节目必唱,先是女声独唱,后来是男,女声二重唱,男声独唱,这首歌唱到那儿,那儿就“一片红”了,也可以说,从一师唱到六师,从沙漠唱到草原,从内蒙唱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首歌又使我想起1999年7月31日,几千名兵团战士从五湖四海赶往内蒙,参加“赴内蒙三十周年”大庆活动的情景,那天,从北京上火车的战友就有近千人,可以说是一个专列,在这里,给大家讲个小插曲,战友们回内蒙时,很多人带着孩子,说孩子们其实都是大人了,大部分是大学生,高中生,当时安排卧铺时都是上铺,在夜幕降临时,列车员把孩子们的毛毯收走了,(大人们不知道,光沉浸在战友欢聚的海洋里),到十点多,尽管是夏天,加之有空调,孩子们纷纷从上铺下来喊冷时,我们才知道发生的事情。车厢地上已躺了一溜人,这时立即派出有口才的战友去跟列车长交涉,无济于是,列车上已收了这班人每人100元钱,孩子们盖的毛毯居然被明目张胆的抢走,这不是欺负人吗?我们兵团战士好不容易,高高兴兴带着下一代,第一次回内蒙就碰上了这倒霉事儿,车厢沸腾了,大伙儿都不干了,孩子们也去理论了-------半个小时后,列车长让列车员把毛毯一一还回原主,躺在地下的旅客乖乖撤出各车厢,我们胜利了,孩子们高兴了---。事后,我们才知道,战友中有一位铁道部的记者,当他亮了记者证后,列车长傻了,我们四团的战友们说,差一点给胡亚东打电话了,他是四团四连的,是现任的铁道部付部长。好了,小插曲完毕。
到太阳庙(一师四团所在地)后,第二天开欢迎大会,各项仪式后,轮到回蒙战友发言,只见五连的战友们站满了礼堂,(也就是我们团队的舞台)齐声唱响<兵团战士之歌>,群情激昂,唱着唱着,个个泪流满面------我们团队十几位战友在台下使劲唱,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震耳欲聋,《兵团战士之歌》的歌声飞向乌兰布和沙漠,飞向阴山脚下,飞向兵团战士的心中---
读楼主的文章,使人高兴、激动,分享您们的快乐!欣赏您的文章!
是啊,是啊,谢谢谢谢!!!
内蒙兵团歌曲《蓝天做帐地做床》
这首歌也是12约5日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组织的互动电视节目《与共和国同行—知青40年大聚会》绿草原内蒙兵团和插队知青方阵演唱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