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岁月
序
“知识青年到农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在1968年发出的最高指示。从1968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连续三年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去。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随500多名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西部的乌拉特前旗,成为一名“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兵团战士。在四年多的兵团战士生活中,我亲身经历(或听到)了许多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事情。下面记述的一些事情因为年代久远可能与事实有些出入,但事情的梗概还是准确的。
(一)热血出征
1969年麦收季节,我们学校组织应届初中毕业生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三夏支农劳动。全年级五个班200多名同学,吃、住在革命公墓首长接待室及其东跨院的平房里。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帮公墓的果园拔草、锄地,到附近鲁谷大队帮农民收麦子、打场。为了加强战备观念(那年春天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全国都进入反修防修的战备状态),学校还时不时还搞个夜间紧急集合之类的活动,弄的大家怪紧张。
支农劳动即将结束时,一个小道消息在同学中迅速传开:我们马上要毕业了。分配方向主要是黑龙江兵团和内蒙兵团,听说69届连窝端,北京一个不留。消息传开后,立刻在同学中引起了动荡,大家纷纷议论将来的去向,有说到黑龙江去的、有说到内蒙去的。大多数人对黑龙江兵团有所了解,但知道内蒙兵团的人不多。几个不错的哥们找我商量到哪去。我说:等等看。看看接兵的怎麽说。
黑龙江兵团接兵的和内蒙兵团接兵的分别到学校来就兵团情况作了介绍。黑龙江兵团是个老兵团了,电影《老兵新转》写的就是黑龙江兵团的事,“棒打狍子瓢陶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其情其景令人神往。而对内蒙兵团人们就知道的不多了。听接兵的介绍:内蒙兵团是今年三月份新组建的兵团,其上级主管是北京军区;连以上干部都是现役军人;兵团实行供给制,发军装、发津贴,完全军事化。只不过兵团战士的生活津贴费比正规部队少一元钱:部队第一年新兵每月津贴费6元,兵团战士则是5元钱,以后年度依此类推。
听完介绍,我和几个伙伴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去内蒙兵团。不为别的,就冲归北京军区领导、连以上干部都是现役军人、兵团实行供给制这三条。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这样才像真正的解放军。要知道,那年月解放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虽然咱当不上正式的解放军,能当个解放军序列的兵团战士也成啊。
经过报名、政审、体检等程序,我们学校共有50名同学被内蒙兵团录取(实际去了51人)。听到我们被录取了,大家都很高兴。在我们心目中,能被兵团录取说明我们的家庭政治上没有重大问题。按当时的政审条件,凡家庭有重大历史问题或政治问题的兵团是不要的。上面说的那第51个人就是政审没过关,自己扛着铺盖卷跟去的。
由于兵团被服厂还没建立,暂时还发不了服装、被褥,一应的生活用品都要自己带。于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一套被褥、两身换洗衣服、一个洗脸盆、一条毛巾、漱口杯,牙膏牙刷、肥皂香皂等。
1969年8月23日上午,一辆绿色的斯柯达大轿车把我们51名同学拉到了永定门火车站。后来听说,最早的知青专列是从北京站发车的,但由于火车开动时车上站台上哭声一片,影响不好,就把知青专列改在永定门火车站发车了。
当年永定门火车站前面是个广场,我们区500多名知青以学校为单位在广场上集合,排队上车。我们学校分在了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的后半部,全部是硬座。列车开动前,大家忙着和送行的亲人告别。
10点58分,我们的专列汽笛长鸣,火车缓缓的开动了。霎时间,车上车下哭声一片。车上的知青们纷纷涌到列车靠站台一侧的窗前,向站台上送行的亲人挥泪告别。站台上,呼儿唤女声不绝于耳。
列车驶离永定门后沿风沙线一路西行。我们迈出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
期待楼主精彩的下文。我很佩服楼主笔下的第51位同学,他敢于摆脱安排命运的那只无形的手,走自己想走的路,但愿他能有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