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摇篮—呼伦贝尔大草原之五《情感交融血浓于水》
情感交融血浓于水
来到草原第一件大事就是语言交流。在场部还好,分配到蒙古包独立生活,语言关成了学习的一个问题。开始我住的蒙古包是一个老太太,她说什么我听不懂,我说什么她也不懂。一次,做面汤,白水将牛肉煮熟,下面条,再放葱,我们叫倒炝锅。最后让我把葱递给她,我把筷子递给她,摇摇头。我又把碗递给她,也不对。“蒜登阿无地了”(音)意思是把葱给我。以后,老太太就一个词一句话地教给我说蒙古话。几个月的时间掌握了许多日常用语,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老太太知道我爱吃烙饼,就时不时专门给我烙饼,还要给我炒菜,问我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最常吃的就是葱爆肉。游牧蒙古包很少炒菜,新鲜的菜很少,特别是冬天以肉食为主。吃手扒肉是蒙古族草地生活的主食,每人一把蒙古刀将煮得半熟的肉,顺着骨头往下片,沾着酱油吃。片下带血的肉片就往铁炉上一贴,变色后用刀揭下再吃,吃手扒肉不用筷子。怎样拿刀镟到薄厚正好的肉,不是那么容易。举着刀把肉送到嘴里,又不拉到自己更不容易,老太太手把手地教给我。
我们呆的地方没有河流,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拉水。冬天喝水就靠雪,铲上一锅雪煮开后,水桶垫上一块纱布,过滤一下杂质就可以喝了。雪水比河水黄,不是太好喝,都是煮上砖茶加牛奶熬,喝奶茶很香。还可以加炒米、奶豆腐、奶油或月饼。
冬天晚间睡觉时要先把被子用自己的蒙古袍裹起来钻进去后,再由老太太用两丈长的腰带从脚到肩捆起来。睡前大小便要弄利索,最好半夜别起床,因为牧民有一个生活习惯,不在蒙古包里大小便,不管白天还是夜间。夜间零下四、五十度,外出方便怕冻着。
最后一次离开老太太,是离开她时只知道场部叫我有事,不知道会不会再回来。老人家帮我备好马鞍,捆好行李,扶我上了马,送我的时候还说“回来的时候别忘捎几块肥皂来。”“额吉(妈妈),您放心吧。”这一去没想到成了最后的分别,到场部后才知道被调到旗乌兰牧骑马上去报到。到现在一想起捎肥皂这件事,心里感到十分的内疚。对不起,额吉,您能原谅我吗?
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使楼主把当年的故事牢牢记在心里,写得生动、真实,很感人。
这位额吉是不是那位给你烤鞋垫的额吉?
可亲、可敬的草原妈妈(额吉),向她老人家问好!致以崇高的敬意!
谢谢大漠秋月好友的关注.在牧区插队确实我们一直被玛拉沁亚都玛拉沁(贫下中农)呵护着,不止是额吉,我在牛群包呆过,在羊群呆过.蒙古族兄弟情更是感人,这两天我还将发一篇<忘不了民族兄弟情深>,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