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青青
我凝视着这张照片,心情复杂。那是内蒙古宝日格斯台草原上的一个兵团烈士墓群,一座矮墓前矗立着一块石刻的墓碑,大红的漆字赫然写着——胡国利!
他,曾是我的小学同学,中等个头,偏瘦,相貌端正,一双单凤眼,说话爱脸红。印象中他人很内向腼腆,老实而友爱,学习成绩优良,是我们的学习委员。生于1953年的他,今年应该55岁,在经历了人生的精彩与缤纷之后,该到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了。然而他却与这一切无缘,在35年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扑救草原大火搏斗中,他英勇献身,走的时候年仅18岁。
这个年轻的生命影象定格在荒原回暖绿草初茵的1972年5月。当春天终于踏着蹒跚的脚步来西乌旗报到的时候,内地已是初夏时节。
5月5日这天,余寒犹存的天气突然和暖,空气中热浪似乎夹带着某种不可预知的信息阵阵袭来,在广袤的草原上躁动酝酿,给刚刚结束春耕的内蒙兵团五师的官兵带来些须不安。灾难果然不期而至,上午11时许,一场荒火骤然而起,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刹那间,一条巨型火龙横空出世,舔噬着仍露在地面的干草和枯枝败叶,烈焰腾腾游走如飞,凶神恶煞般向四十三团四连营地扑来。
“同志们,为了保护广大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大兴安岭林区不受损失,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面容严峻的连长简短做了战前动员后,果断带着抄起简单打火工具的四连队伍,兵分两路向火场奔去。
被火点燃的空气耀武扬威膨胀无比,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仿佛要吞掉草场,毁灭森林,连岩石也要熔化。但是此时的救火战士心比火热,一种奔赴战场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激情在他们年轻的心里炽烈燃烧,气冲斗牛!这万难不屈的激情指挥着还显稚嫩的血肉之躯,义无返顾迎着烈火勇敢冲去!
然而,就像搞经济建设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样,救火也有一套规律和法则。在关键的时刻,生活经验往往显得特别重要,重要到甚至可以决定成败与生死。四连指挥员显然没有救火经验,战士也都是十几岁花朵般天真纯洁的孩子,谁又懂得许多。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在战士们为截断火源,强占山头经过一片开阔平地的时候,不幸被铺天盖地忽然回卷的熊熊烈火团团包围。浓烟滚滚,犹如炮火连天的战场,呼啸着的巨大火球腾空跳起,落在地上卷起新的火龙,气流强烈冲荡的骤响如千百巨雷齐轰。不幸卷入火海的年轻人看不见路,喊不出声,听不到声音,罪恶的热气流毒烟雾肆无忌惮地窒息了他们的呼吸,烤干了他们的口鼻,烧着了他们的衣服头发和肌肤,他们一个接一个悲壮地倒下了……
六十九个年轻的战士,带着圣洁的情感,带着崇高的热望,犹如涅磐的凤凰,挟着熊熊的火焰冲进了共和国英雄的史册!他们平均年龄仅19岁。其中最大的是北京六中的高中毕业生杜恒昌,这个优秀的党员、副指导员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本来已经冲出火海,又返回救人而壮烈牺牲。我的同学胡国利就在这个行列之中,虽然我不十分了解他在烈火中的表现,但事后,他和杜指导员及另外两位战士一起被追认了一等功——情况可想而知。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就在烈士们英勇献身的宝日格斯台,修了庄严朴素的兵团烈士陵园。因为天气炎热等原因,家长来到草原看到的是已装葺完成的墓地。我曾经有过遗憾,认为烈士家长没能最后看上孩子一眼,但很快理智又告诉我,这样也好。听知情人讲那惨烈无比的场面,就是石头人也会落泪的。老乡们说第二年开始,那片开阔地的草就长得特别茂盛,就是现在要是用心寻找还可能在草皮下挖出烈士遗留下的金属金属小刀、皮带圈等物件。还是不要伤口撒盐,就让这些痛失儿女的亲人们铭记着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思念中慢慢老去吧。
……整整三十五年过去了,今天,尘封的记忆之门又徐徐打开,凝视着这张照片,我的心情复杂。长歌当哭,痛定思痛,我不能自已……假如大火不是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假如指挥员富有救火的常识和经验,假如他们的年龄再大一点成熟一些……然而,真实的生活却没有那么多假如,发生的终究已成了历史。
但我又有一些欣慰,可以告慰老同学的是:
他们全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胡国利的家乡,他的名字和那些在辽沈战役牺牲的烈士名字并列刻在纪念碑上;国家已经诞生了《草原法》和《草原防火条例》,里面明确指出“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发现草原失火救火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最近专门下发文件拨款保护和修缮草原兵团烈士墓,建立纪念馆,并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昔日的战友,成千上万的内蒙兵团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呼唤战友”纪念活动,红旗上签名者蔚为大观,遍及大江南北;捐款为烈士陵园立雕塑的设想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兵团二代不少人积极参与,计划正在顺利进展中……
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著名知青作家老鬼先生语)宝日格斯台草原将万古悲风!今天面对照片,我心情复杂,悲壮的崇敬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三十五年过去了,生活在天堂中的战友们,你们还好么?清明节又快到了,我又在想你们了,那遥远的宝日格斯台草原上一定又是绿草青青了吧……
(本文写于2008年清明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