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打开记忆的大门-老知青回忆录之一

1楼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2008/11/14 10:22:00
用户已锁定!
2楼
忘忧草 发表于:2008/11/14 11:19:00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亲在我们下乡后在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往往比起我们会更甚。这点在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体会更深。
3楼
沙鸣 发表于:2008/11/14 11:48:00
现将天津老知青的帖子整理再发上来.
  我是老三届的老知青,曾经在内蒙呼伦贝尔盟,布特哈旗太平川公社插队七年半,又在扎兰屯(原布特哈旗)市钢铁厂工作十八年,1993年才返回天津。我今天开始要把知青的经历写一写,所以取名:老知青回忆录。到明年就到下乡四十周年了,届时扎兰屯市领导要来天津看望老知青,召开一次大会,(08年6月8日,媒体将有报道)印发一部老知青通讯录,介绍知青功迹.而且将在扎兰屯市中心立一块纪念石,并邀请老知青到插队的地方看一看.我想这也是对我们老知青的一种肯定

       从1968年开始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牵动千千万万人的心,几呼家家户户都有子女,亲朋好友离开家,到农村,边疆开始新生活.先不说我们下乡的生活,先说家里为每一个孩子都操碎了心,那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还是把能给的都给了我们,生怕我们受委屈,生活不了.那时写封信要等好多天才能收到,母亲每天都定时在门口迎着邮递员,盼着儿子来信,常常是失望而归.由其是到春节前,有点好吃的都要留起来,等我探亲回来吃.这么多年都是那么操心,你们说是不是很辛苦.

       时光如梭,一晃快四十年了,孩子们都大了,结婚了,生子了,我们也要老了,打开记忆的大门,往事历历在目,由其下乡那些年,酸甜苦辣味味具全.拙文一篇,抛砖引玉,望大家指教.

4楼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2008/11/14 12:26:00
用户已锁定!
5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4 12:30:00
第二故乡发邀请,
引发战友回忆情,
万分感慨化言语,
五味俱全是真心。
6楼
莫旗知青 发表于:2008/11/14 18:52:00
翘首以盼
7楼
南京老知青 发表于:2008/11/15 16:07:00
我也来帮天津老知青整理一下续帖——

      1968年6月28日,天津第一批下乡到内蒙布特哈旗的800多名青年学生,蹬上北去的专列,送行的家人,同学人山人海,依依不舍,很多人都哭了,在喧闹声中,列车缓缓启动了。
      火车开出十几分钟,同学们才止住哭声,随后又是十多分钟的沉寂。逐渐同学们开始聊了起来,原来我们学校共有十八人,有的都不认识,由于我校男女分班,有初中的,还有高中的,只有六个男生,其余都是女生。那时火车时速慢,也总停车,而且绕道哈尔滨,所以到三十号才到扎兰屯。

      扎兰屯原来是个镇,布特哈旗所在地,也是大兴安岭南第一重镇,呼伦贝尔盟的八大站都设在扎兰屯,我们就被安排住在百货站的会议室。
      扎兰屯的地理位置在雅鲁河畔,东边西边都有山,尤其夏天,风景还不错,原先没爬过山,第二天我们选择了爬山,火车站东边的山不太高,也就一百多米,采石场把山劈去一少半,我们从侧方爬了上去,好家伙山连山,没尽头。我们在山上找了些白石头,摆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尽兴而回。

      七月一日,一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一百多里的太平川公社,生产队的马车已等在那里,马车拉着我们三男六女和行李,到了生产队知青点,开始了知青生活。

8楼
槐乡 发表于:2008/11/15 18:52:00
谢谢南京老知青的帮助,您辛苦了!

谢谢沙鸣秘书长!
9楼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2008/11/16 12:17:00
用户已锁定!
10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6 13:03:00
感觉上还是楼主的发帖方法问题吧?
如果你一律采用复制粘贴,应该不会出现如此问题啊。
共2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0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