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一言难尽说下乡

1楼
梦回太行 发表于:2008/11/15 19:59:00
 

    今年是我们这一批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以后,北京市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约8万人大规模奔赴内蒙、山西、陕西等地农村,开始了插队落户生活。66、67、68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几乎囊括殆尽。因为文化大革命,所有的高校不再招收新生,因此,他们几乎只有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当农民这一条出路了。“老三届”也就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连在了一起。

    我是老三届中的第二届——六七届的。当年的我们,正在文革的漩涡中,被美妙的理想、神圣的追求胀破了头脑,随时准备着不惜以满腔热血而殉真理,真可谓豪气冲天,大义凛然。忽然间却被一列哐啷啷的火车,在风雪弥漫之夜被抛到人烟寥落的黄土高原上。我们所在的村子只有18户人家,全部住在土窑洞里,从此我们和那些村人一起,过着寒窑油灯、犁耧锄耙、近乎原始的农耕生活。垣上无水,常热汗湿衣;缺油少菜,粗粮亦未能足,最亲密的伙伴是那小小的虱子、跳蚤,无明无夜厮守在身上,悄悄地吸吮着我们年轻而新鲜的血液。最难耐的是那一份孤寂,一种被愚弄与被抛弃的痛苦,比跳蚤和虱子更厉害地咬啮着我们的心……

    如今这一切早已过去,我和同伴们也早已走出了大山走出了窑洞走出了那广阔天地,走到了都市中甚至走到了世界各地。再想起那一段岁月该当如何评价呢?有人说,那是文革的余孽,应当全面否定;知识青年是无谓的牺牲品,应当控诉声讨。诚然,无论是从经济、政治决策上还是从理论上,这样讲都是不错的。当年,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生产的停顿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其结果就是把上百万毕业生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驱赶到了农村,让这些毫无种田经验的吃客,去和并不富裕的农民争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改变了这项政策,并且承担了大批知青返城带来的就业压力。这一场上山下乡运动,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使得一代人改变了命运。说是“文革余孽”和“无谓牺牲”也不为过。

    但是,从感性上来说,那一段农村的插队生活所唤起的竟然是最温馨、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想不起苦来,忘不了的是新奇:从未见过的窑洞我们住进去了;吃惯了大米白面,啃上了玉米面窝窝;山坡上的梯田,磨房里的毛驴,柴火灶、菜油灯,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新奇的印象。生活的彻底改变就是思想变化的开始,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认真思考了生活的意义这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因为我看到了另一种真实的贫困生活,看到了光秃秃的黄土高原,看到了靠积存雨水而挖的旱井,看到了老农们那筋络突起、布满老茧的双手,看到了烈日下无遮无拦的黄土高坡上那油光发亮、淌着汗水的脊梁。想起那年自己生病,躺在炕上起不来,是房东大娘用那双枯柴似的手为我捧来了一碗莜面饸餎,上面卧着两个鸡蛋。我的心被那超然于母亲的博大的母爱所震撼,使我从冷酷的人世争斗中猛醒而体味到友情的温暖……

    正是这点点滴滴,渗入我的血脉,使我从那沙滩上的阁楼里走出来,足踏在坚实的土地上,在以后的年代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苦,从未改变过热情开朗向上的心性,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是农村的插队生活重新塑造了我。我不能忘记那一段生活,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着我们拓荒时的血汗,也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留下我朦胧的初恋,而是因为,那里有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不能否定它,即便那曾经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污点。其实,本来个人的历史与社会的历史就不能等同,社会历史的一个点可能就是个人历史的全部,难道能用那么长周期的标准来衡量那么短周期的价值吗?人生是很短暂的,短暂到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都探讨不出一个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能有一点点醒悟而给社会一点点贡献就是有价值了,又有几个人恰好生在那社会历史的转折之处,点穴般点在那关键的点上而能名垂青史、扭转乾坤呢?

    前几年,我曾经和几个朋友又踏上了那片留着我们青春足迹的土地。脑海里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一股浓得化不开、驱不散的渴望。一路上,那仍无大变化的群山,那更加干涸的河滩,那隐匿在半坡的窑洞,那如同带子一般的小路……都使我激动不已,脸发烧、眼发潮、鼻子发酸,车子进村,不少人已经迎了上来,那位当年的大队主任,带着浓厚的乡音叫着我的名字伸手过来时,我的眼泪竟然立时流了下来,二十多年了,他已满头白发,却还那么清晰地记得我的名字而且不停地讲述着我们的往事!这一份情,真真令人难忘!我的一位朋友至今仍保持着每年到村里去住几天的习惯,他和村里人也早如亲戚般走动了,联系着我们的正是这一份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又怎么能够否定呢?

   如今知青们大都步入晚年了,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阅尽人间春秋,尝遍世间冷暖,最难忘的却还是那段上山下乡。

2楼
好了翁 发表于:2008/11/15 20:29:00
最难忘的,最难悔的,最难舍的,最难说清的那一段岁月!
3楼
梦回太行 发表于:2008/11/15 20:48:00
好了翁说得极是!谢斑竹。
4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5 21:08:00

魂牵梦绕下乡事,
千丝万缕故里情,
心底真实何感受,
永难化却当年景。

5楼
阿婉 发表于:2008/11/16 7:59:00

当前几天上海媒体采访我们去内蒙插队的上海部分知青 请我们每人说一句话 。我说了一句:“那年头我插队。 知青里分红出身和黑出身  。红的欺负人  , 可是老乡和善良淳朴从来没有抛弃我 嫌弃我 。给我人间的关爱和温暖"。说着我已泪流满面.....

6楼
千帆过 发表于:2008/11/16 8:31:00
以下是引用阿婉在2008-11-16 7:59:32的发言:

当前几天上海媒体采访我们去内蒙插队的上海部分知青 请我们每人说一句话 。我说了一句:“那年头我插队。 知青里分红出身和黑出身  。红的欺负人  , 可是老乡和善良淳朴从来没有抛弃我 嫌弃我 。给我人间的关爱和温暖"。说着我已泪流满面.....

“听起来是奇闻,说起来是笑谈”这是江涛唱的《愚公移山》开头语。阿婉的下乡经历就是这样,本来都是同学,仅仅因为出身不同所受的待遇天壤之别。在今天的青年人看来何其荒唐?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心路,所以我特别能体会阿婉见到当年善待他们的老乡的心情。字体

7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6 9:27:00
理性上再也不愿下乡,感性上魂牵梦萦始终化不开那浓浓的思念!
除了上山下乡,还有哪些经历是这样的?
形成如此实际心态的原因呢?
8楼
莫旗知青 发表于:2008/11/16 14:46:00
      谢谢楼主的文章,引发大家对上山下乡的思考,我也总有这种一言难尽的感觉,如果大家对龙行天下版主的这两个问题感兴趣,可以进行一些讨论:
      除了上山下乡,还有哪些经历是这样的?
   形成如此实际心态的原因呢?
9楼
八瓣梅 发表于:2008/11/16 20:50:00
用户已锁定!
10楼
槐乡 发表于:2008/11/16 21:01:00

是啊!下乡十三年,魂牵梦绕,终身难忘,说不尽忆不完。可后来的二十多年却觉的无从写起......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2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