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离开北京赴山西吉县插队的日子,是我最为难忘的纪念日,从此我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上次在廊坊锻炼组织的知青聚会上,亦真异幻老兄形象地描述了北京站送别时那悲泣的场景,使我浮想联翩。随想而写点东西,纪念我的插队离京纪念日吧!
永生难忘的纪念日 1月12日,每逢这一天都会让我难以忘怀,因为1969年的1月12日这个纪念日,是我结束学生生活下乡插队,从这一天起我离开北京,离开亲人、离开学校,从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要想当年此时,上午9点在北京第八十中学操场集合,老师、同学都来送我们同班三位同学。因为68届尚未分配,我们是跟随高年级校友去山西吉县插队落户。尽管生活在北京,从没有乘坐过高级大客车,那是一水儿的进口斯柯达后置发动机的新型客车,只有69年1月12日我们有幸乘坐着离开学校,直奔北京火车站,而这么高级的斯柯达客车这辈子也就乘坐过这一次。 北京火车站的东侧原先是运送行李的,为送我们方便打开了那里的大铁门。我们鱼贯而入站台,那绿色的火车知青专列早已停靠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登车前往山西。站台上来送行的老师、同学、亲人、邻居黑压压地挤满了站台,等待我们的是10点钟的发车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登上了火车,打开车窗与送行的人们话别。我还在站台上与父母告别,与同班同学告别,与邻居一家人告别。时针指向9:59分,分手的时刻快到了。当我登上即将关闭的车门,只听火车头那里火车头那里一声长笛,告诉人们专列将要启动,车上、车下的人们挥手离别。此刻,一片惊天动地的哭声盖过了火车的汽笛声,荡气回肠。那悲泣的场面永久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永不磨灭。 多年后,读到我的学长郭路生(笔名食指)写的诗作《相信未来》,感慨万千。从69年1月12日离京插队、上学、工作,一下子在山西生活了11年。1979年4月调动工作到河北廊坊,不知不觉地在廊坊生活了12年。目睹廊坊从专署升格为市,从京津走廊中的小镇发展为璀璨的明珠。在1991年11月,我又离开了廊坊市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北京,时年已然39岁。功不成名没就,连一片砖瓦也没有地回到了故乡,一切还要从头开始,继续开辟自己生活的道路。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儿44年过去了,我已经从16岁的初中生变成了退休人员,这每年一次的1月12日伴随我走向老年。这44年中,有许多难忘的事情,有许多苦乐酸甜的故事,有许多艰辛与磨难。就让我继续期盼着那下一个1月12日吧! 2013年1月12日23点30分 草于北京 |
难忘下乡那一天,
高级轿车送站前,
东门专进群情涌,
伴随汽笛哭震天。
感谢先乡后城朋友的理解!没想到我们是插队的近邻啊。
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就隔着一条黄河,还有那著名的壶口瀑布。没想到你在黄河西岸的宜川县插队,我们算距离很近的了。如你所说,好多插队宜川的知青回京选择从吉县走,因为比较从西安回京路途要近多了。吉县汽车站很小,要经过一座大石桥,在小县城的南侧,需经过乡宁县才能到达南同蒲铁路的临汾火车站。吉县县城很小,只有东西向的一条街,还东高西低地建在河川里。大石桥的西北角有一食品店,那里的酱驴肉当年是五毛钱一斤,吃着好香啊。桥东北角是县知青办,也是我们知青常去的落脚之处。
如你所说,68年下半年基本是常去北京站送校友和朋友、发小,送着送着把我也感染了,还没开始分配68届初中生的我也随着下乡插队的浪潮自愿报名插队去。结果我俩同学随我一起报名搭上了最后去山西插队的末班车。
您说的不错,吉县插队生以北京八十中学为主,因为报名的人多,加上其他学校也有报名去吉县插队的学生,只好把这些去吉县的528名同学分成两批出发,这样在68年12月28日我又送第一批去吉县插队的校友离京。等我们第二批69年1月14日到达吉县招待所时,来迎接我们的竟是那半月前到达的校友们。他们不论男女生都围着载着我们的解放牌卡车,向认识的同学要火车上发的面包、香肠。我们马上把剩余物资甚至自己家人带的食品分发给同学们,还感觉他们怎么跟叫花子似的。几天后,我们也回过味儿来了,贫穷的吉县桑峨大队社员连填饱肚子都是难题时,那面包、香肠要有多大的诱惑力啊!
难忘下乡那一天,
高级轿车送站前,
东门专进群情涌,
伴随汽笛哭震天。
感谢龙哥的诗句。离京那一刻的场面真如先乡后城所言:惊天地,泣鬼神!只有我们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时刻。某国家领导人讲过:“可惜我们老了------”。这就是历史!
铭心刻骨。
魂牵梦绕。
我们老了,把我们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记录下
来,告诉后人,留给后人。很多年很多年以后,能
够客观的评价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之幸。
祝福我们的子子孙孙,希望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永远的柳遥朋友说的好!只有后人才能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不会让历史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