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这座繁华而秩序混乱的江城,几位刚从农村招工返城的知青,在重新认识城市、适应新生活的同时,每天八小时工作之余,不分昼夜地挤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凭着公民的满腔热情和正义,与破坏社会秩序的各类犯罪作拼死较量,维护着属于人民的社会治安。没有强制的行政命令,没有任何经济利益驱使,他们以“业余警察”的名义,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鲜为人知的奉献之歌。
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充满传奇的动人事迹,通过媒体的途径,在社会上颂扬开来,并称之“见义勇为”。 老百姓无不皆大欢喜、拍手叫好,他们的作为因此而获得了政府的褒奖。然而,近些年媒体不断披露,同样是在施行“勇为”,一些人却因“失手”而铸成大错,导致深陷囹圄,留下许多话题。他们是勇士,还是罪犯,至今仍争论不止,这在当年的“业余警察”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难以消释的阴影。
悠悠岁月,几十年沧海桑田,令“业余警察”们引以为念的,仍然是留在他们内心一角的那些往事。曾想近千年之前,成吉思汗用来一统华夏民族的弯弓大刀,甚而横扫欧亚的铮铮铁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现代导弹、坦克相抗衡,但事实胜于雄辩,蒙古铁骑的所向无敌却在世界史籍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社会在发展进步,法制在建全完善,任何穿越时空的比较都显得幼稚而失当。
回首“业余警察”的作为,刻划出他们在特定环境里闪烁着的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面,聚焦这群返城知青,展示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勇为精神,却是我多年的愿望和畅想。
这里呈现给大家的故事,尽管显得粗浅鄙陋,也说不上惊险动人,但却如实地再现了那时的风貌特点,人事周折,还有兄弟们之间那肝胆相照,流汗流血的真实情景,借以告慰我心。
愿各位看客细细品读,深以为谢。
当年知青涌回城,
一帮兄弟伙结深,
见义勇为去反扒,
留下佳话永传神。
这话听得让人感到舒服。谢谢千帆版主!
当年知青涌回城,
一帮兄弟伙结深,
见义勇为去反扒,
留下佳话永传神。
龙版主真是神机妙算,几句话就把正文主题道出。
第一章 初识老尹 上
街道没有现在的宽,行人没有现在的多,市内交通也没有现在这样拥堵,但是在稀少、破旧而拥挤的公交车上,早晚都充斥着汗酸味和屁臭。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家买辆自行辆代步便可免遭这份洋罪,但大多数上班族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去品尝这种滋味。
可偏偏有些人吃饱了没事做,也来找这份罪受。他们选择不同的线路,在不同的时间里岀现在这些车上。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从车前挤到车尾,又从车尾钻到车前的人,有的缩头缩脑谨慎得像只老鼠,但眼神会附在人们身上滑来滑去;有的会肆无忌惮地鼓着一对发绿的眼珠,饿狼般射出贪婪的目光。
对于这些人,上班族们早已司空见惯,不理睬,不得罪,实在不行,就先发制人,拍拍左胸口袋:“只有一张月票”, 就应付打发了。可老实又本分的良民们遭遇就不同了,稍不留神,精心收藏在里三层的钱物就会不翼而飞。偷了就偷了,千万别嚷嚷,嚷嚷也是白搭,没人会给你还回来。也不要责怪自己,怎么就没有发现挤在自己身边那个怪怪的人竟是小偷?虽然钱没了,可人保全了,这也算是万幸。在大街上,车站旁,有多少人钱被偷后,人也被打了,他们无奈地瘫躺在地,呼天抢地地叫爹喊娘,围观的人们给予的同情和安慰也无法抚平失财挨打的伤痛。面对惨状,多少人心中发出同一个质疑的呼唤:警察呀!你在哪里?
在我童年的脑海里,对警察的概念仅局限于大街十字路正中,一位身着十分惹眼的白制服的人不停地原地打着转转,两只手挥来舞去;有时手持一支一尺来长,红白相间的木棒,指引着来往不息的车辆通过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当头,他的舞台就局限在那一两个平米内。这就是我印象中的警察。
然而真正打动童心,让我钦佩和仰慕的,是在电影银幕上岀现的那些身材高大,长相威严,而且腰间鼓鼓囊囊,专抓坏蛋的警察。他们在我们小时的记忆里称为公安局的。
还没来得及认清这座城市,也没能修正对警察的认识,刚满十五岁的我被冠以“知识青年”,随着千万知青大军下放到江汉平原某地农村插队落户。从此,在广阔天地里锻炼红心,接受那个时代给予人们的种种外衣。
农村生活伊始,由于年龄尚小,我因尿床而不敢张扬;因无法忍受繁重的农活而落过泪;因思念父母亲人而中途溜号;因难熬生活的艰辛而偷鸡摸狗;更因不堪“教育者”对知青的凌辱而大打岀手,也许这就算磨砺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身体的隐秘部位,一小片稀疏、淡淡的绒毛不知道是什么时侯已经破皮而岀,二只手臂也凸起了坚硬的肌肉,这时的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适应了农活,认识了农村。
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插秧田里,还是在收割队伍中,我不再垫底。可能是巧遇“伯乐”,我开始有了“手下”,开始敢在队长面前叉腰,开始在“贫下中农”群体中指手划脚,因为人们说我已经锻炼岀了一颗“红心”。
历经了五个寒暑春秋,终于被慧眼识珠的江城市公交公司相中,“方向盘”的诱惑,让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这座城市,同时也勾起我重新去认识它的兴趣。
可没想到的是初返江城,就被扎扎实实地忽悠了一把。一条偷梁换柱的妙计,让数百名留城待业的公司子弟,堂而皇之地取代了我们这群满怀志向的知青学员司机资格,等待大家的是每人一个票包,一付票板,并即刻分散到公司所属各场、各车队当售票员。
无论是城市相中了你,还是你想认识城市,可能都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次戓者多次被忽悠、上当,纯属正常。终于,在苦等了两年之后,我们这群当过多年“农民伯伯” 的知青,成了那群留城待业青年的“小师弟”。
自幼崇拜威武警,
下乡五载调进城,
本想应该做司机,
却成师弟售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