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当年的“青年”回到第二故乡。
吃了,喝了,看了,聊了,想看一台戏,怀念过去。
演戏可不容易,要有场地。
就在大食堂演,兵团的大食堂都有舞台。
没有道具呀?
知青谈对象,要啥道具?舞台上放两把凳子,谈呗!
没有音响呀?
青年男女说悄悄话,还拿着麦克风,让全屯人都知道?
没有扩音器,观众咋听台词呀?
观众听不见台词,正是本小品的“创意”。
你要仔细观看,才能看懂。
看懂啥呀?看懂台上谈对象的是哪个城市的青年?
一对老知青夫妇自告奋勇,进行排练。
导演说:“嗨,当年你们俩可没那么近乎,凳子拉开距离!”
这是实情,四十年前,初次恋爱,他们相距五米。
咋那么精确?用步子丈量过。
离那么远,咋谈呀?
导演问:“当年,是谁先主动的?”
“是她!”
“她说的啥?”
“她说:你坐过来嘛!”
导演说:“对,就这句台词,切记,你们一定要说方言,
而且,声音要尽量地小!”
台下的观众都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两对“青年”表演之后,
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对是上海青年,第二对是北京青年。
舞台上,演员只说了一句方言,声音太小,谁也听不见。
那么,他们判定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口型。
北京人说话的特点,全靠嘴皮子,口型变化不大。
饶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相声演员说得快,老北京比相声演员说得还快。
为啥呢?相声演员说北京话,为了吐字清楚,口型要到家。
北京人可不管那一套,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嘴不用张开,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说完了。
不信,你找个北京人说说。
上海人说话的特点是啥呢?关键就是这个“来”字。
上海话:“侬坐喔来!”
那个“来”字与普通话不同,吐字时嘴的两角微微向上挑。
不信,你让上海人说一回,是不是这样?
北大荒的兵团战士,来自大江南北,
同吃,同住,同劳动,共饮一江水,
他们熟悉彼此的语言,
即使你没有说出声,只是动一动嘴。
欣赏楼主的小品,很有意思,很真实,的确如此,太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