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诊断证明”,事情有了转机。我的心里特别高兴。而从郊区传来的好消息,更是给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了一丝丝欢乐:妹妹被招进大队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虽然还是挣工分。但终究不用再风里来,雨里去干农活了。最主要的是:学校有食堂和宿舍。妹妹吃和住的问题,一下全解决了。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恰巧,大弟弟的副业队,活干完了。又要回到村里干农活。借此机会,我和弟弟一块去了郊区。我跟妈妈说:“您回去吧,我留在这儿陪弟弟.......”[我早就想替妈妈,可大男大女挤在一张床上,实在是不方便。现在行了。]妈妈不放心我的身体,不想走。架不住我再三坚持。没法答应了。我陪妈妈走了5,6里路,上了去市里的车。汽车刚一启动,妈妈从车窗探头嘱咐我:“.......不行就回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回到土坯房,我环顾屋里,四壁皆空。里屋,黄土地面上,[连砖都没漫]摆着一张床,简单的被褥摆在床上,屋顶吊着半旧的蚊帐。外屋,就一个旧碗橱,边上靠着一块菜板。一个煤油炉,一个蒸锅,一个铁锅,一个带盖的白搪瓷桶,一个白塑料桶。[里边还剩半桶水]这就是妈妈和妹妹,过日子的全部家当。看着叫人心酸。
弟弟去队里干活了。我得忙活做饭啊。打开装粮食的搪瓷桶:两个袋子,大袋是棒子面,小袋有几斤机米。熬稀饭,蒸窝头吧。这倒好做。碗橱里剩了半个圆白菜,炒了吃吧。就这样,我一个大小伙子,无奈的当上了弟弟的“后勤部长”。
物资匮乏的年代,副食供应十分紧张,种菜的吃不上菜。一点也不新鲜。鸡蛋,肉类更是稀罕物。农活又累,弟弟的饭量越来越大。[肚子缺油水啊]村子周围有好多水沟,我想:钓点鱼,给弟弟吃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我特别爱钓鱼。]回了趟城,拿鱼竿。钓鱼,熬鱼,煮鱼汤。叫妹妹过来,一块解馋。真是高兴啊。自己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忘了回天津干什么来了。
我们的邻居,也是个下放户。小青年寿臣,遭遇和我妹妹一样。所以整天无精打采,不好好干活。没事就躲在屋里看书。一天我去他屋串门,寿臣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书,对我带答不理的。什么书这么吸引人?找他借,他不给。告诉我:“明天我出工,你再看.....”转天出工前,寿臣把书给了我。我一看:书的前后都少了几页。书名是什么都找不到。看了一会,书中的情节吸引了我,看得我差点耽误给弟弟做饭。中午,我问寿臣:“这本书叫嘛名子?”“红与黑啊!这你都不知道?”这就是司汤达的“红与黑”?不行,我得一气看完。寿臣没法只好答应。接连两天,看完了这本书。男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深深的刺激着我的神经。想自己到半年多来,吃着家里,喝着家里,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行,我得抓紧办自己的事。
有了一家市级医院的证明。不太有根。最好再找一家市级医院,看看病。如果开出证明。相互印证。病退的事,就有五成把握了。一天我来到总医院,准备挂个号看病。进了大厅,里面人山人海,几个挂号的窗口,挤满了人,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南腔北调的声音,显示着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挂号处的玻璃窗上,一个木牌告诉我:心内科的号没有了。一群人不满的喊着:“我们夜里就来排队,为什么挂不上号?!”号这么难挂,这可怎么办?我突然想起;一块插队的明达同学的父亲,在这医院上班啊。何不找伯父帮下忙哪?
,那年,坐车去蓬莱,威海一带旅游。路过某地,我告诉同事:和我一块插队的同学,老家就是这块的。这个地方有金矿......。
县里本不同意我回来。多亏公社的好人“国梁”说情,才同意我回家治病。请记住是“治病”。我得找出,治不好的根据。所以耗了一年多的时间。
感谢你的关注!
谢谢斑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