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难以忘却的岁月》之二部(二)

1楼
昆仑山主 发表于:2013/5/21 9:55:00
 

《难以忘却的岁月》之二部(二)

 

可爱的柯尔克孜族人民

 

阿图什在南疆喀什市北边,据说阿图什人就像内地的温州人一样会做生意,这是后话,我在那里时没感觉出来。当时城市不大,但街道宽阔,最好的建筑就是砖木结构。百货商店、饭店、旅馆之类的商业都是国营的。也有医院、药店、新华书店、图书馆一应俱全。工厂不多,只有一个机械厂、我所在的化工厂、还有运输公司、汽车站等企业。州政府是阿图什内最大、最豪华的建筑群,也是平房,院内整齐有序并种有花草树木,在那时这样的环境就很了不起了。

市内除了国有商店外,最多的就是手工制作商铺,有刀具店、鞋帽店、服装店。在刀具店里,看到柯族的匠人们光着膀子,在炉旁前,左手按、拉着羊皮囊风箱,右手掌着炉,打起铁来形式与内地相仿,和内地不同的就是羊皮囊风箱。因为羊皮囊是个软体物,不易操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是难以掌握的。还有一些匠人们操作着羊皮囊坐在地上化锡时的情景,像电影里的阿拉伯人的匠人一样,我每次到市里去都要看看那些商铺匠人们那精湛的技艺。他们的制作工具都比较简单,但制出的腰刀却很精美,尤其是镶嵌在腰刀把手上红红绿绿的“宝石”闪闪发光,让人爱不释手。每把腰刀都配有漂亮的刀裤,有的刀裤也制作精细,图案精美,大部分人佩戴的都是普通样的,个别柯族人佩戴的腰刀非常讲究。

柯族人花钱大方,掏出钱来都一沓一沓的,我一月的工资才三十元,当时弄不明白他们怎么那么多钱,而且穿戴讲究,都是毛料、呢子、丝绸之类的衣服。他们很讲究脚上穿的鞋。1960年的时候,我们汉族人能穿上皮鞋就是奢望了,柯族人都穿高靿皮靴,高高的筒子厚厚的底子,皮质优良,擦拭的锃亮。也有分体的高靿皮靴,先把袜筒子套在脚上,然后再套鞋帮。柯族人穿鞋是相当麻烦的,要先用长长的白裹脚布把脚一圈圈缠起来,一直缠到腿上,鞋多高裹布就缠多高,比以前汉族老太太裹脚还麻烦,要把脚裹得粗细大小合适,否则要重缠的。

我看了后很挠心,认为穿鞋费那些功夫干什么。这可能与他们祖辈长期生活在戈壁沙漠有关,戈壁滩上髙洼不平行走困难,布鞋是不适应的,穿着厚实坚硬的皮靴,再加上裹布的保护,有利于戈壁滩上的活动。

这都是过去的话题了,我想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肯定发生很大变化,应该和内地差不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几年前我去过北疆的喀纳斯湖,路过几个县城,见那里的建筑都非常有特色,洁净的楼房像欧洲的城镇一样。我从而联想到南疆,联想到阿图什,整个城市肯定是恢弘的现代建筑,绝不是五十年前的那个样子了吧!

刚去南疆时我想,怎么“口里”人没穿高靿皮靴的呢?这里说的“口里”有个说法,当时在南疆说内地就说“口里”,指新疆当地就说“口外”,与东北说的“关里”、“关外”是一个道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口里”也见到了女士们穿上了高靿皮靴,比五十年前在新疆见到的还要漂亮美观,每当我看到女士们穿着高靿皮靴时,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在新疆的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柯族人性格温顺,也很善良,和我们汉族同胞们相处的非常融洽。那时我有几位柯族朋友,我经常跟他们学习维族语言,并去他们家做客。城里的柯族人家很讲究,土屋虽然不大但室内收拾的干净利落,地面铺有地毯,被褥在一边叠卷的整整齐齐,一尘不染的墙壁四周装有工艺饰品,进屋要先脱鞋,人们坐在地毯上喝茶唠嗑。这使我很不习惯,五十年前我们汉族人哪有进屋脱鞋的习惯。现在就截然不同了,我们也和柯族人一样了,进屋先脱鞋。是因为居住条件的提高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阿图什市里也有大集,和“口里”一样,每五天一集,他们管大集叫“巴扎”,每逢“巴扎”时,人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和畜产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阿图什的“巴扎”很大,街道上人来人往,有些地方水泄不通。那些留有大胡子的少数民族大汉,敞着怀露出厚厚的胸毛,身上散发着一种膻味,我每次见了都要多瞅他们几眼。那时南疆的汉族人很少,在“巴扎”几乎见不到,在那儿我们反而成了少数民族了。

那些赶着毛驴驮着货物赶“巴扎”的人,把货从毛驴上卸下来摆在地上叫卖。柯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毛驴,毛驴个头不大,不但供人们乘坐还可以驼运货物。“巴扎”时,路边的空闲地里栓满了毛驴,毛驴在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一次冬天下大雪,湖南的一位同事说:这么大的雪,路上肯定会有饿死或冻死的毛驴,我们去找回来煮着吃。我们俩在冰天雪地里转了大半夜,也没发现一头死毛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可笑。

到了冬天果农们带着各种干果来赶“巴扎”,我想干果的起源就出自新疆吧,葡萄干自不必说,哈密瓜干、桃干、杏干之类的干果随处可见。干果便于储存,那时在“口里”是见不到的,也没有听说过有晒干的水果干。从干果上可以看出当时南疆的富庶,说明有大量的剩余农产品。

人们习惯“巴扎”这天购物,一方面“巴扎”上价格合适,有丰富的商品供人挑选,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群众聚会,在“巴扎”上可以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和交流,经常看到柯族朋友们相见时热烈拥抱的场景。他们很讲究礼节,见面时握手是最起码的,拥抱多发生在男士之间,拥抱时感情投入。多年不见又很知己的朋友相见时就另是一番情景,先热烈地拥抱然后退几步再向前一连拥抱两次,那种朴实热烈的场面很是感人。女士相见时的礼节多是双手放腰间侧身行礼,与古代汉族女子行礼相仿,文雅而庄重。

我觉着汉族人的礼节与柯族人的礼节在感情的表现形式上好像简单了些,汉族人多年不见只不过就是拱手作揖而已,近代人跟外国人学着握手能触及到对方的肌肤,表现方式好像增近了一步,但也很是一般。近来发现朋友见面有拥抱的现象,也只不过是玩笑作秀,大不如柯族人们的真情实意。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礼节形式,从表现形式上也能展现民族文化的特点。汉族礼节的表现形式有些过于含蓄,这于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有关,儒家主张克己复礼,释家提倡普度众生,道家则坚持独善其身,各家崇尚的都是内心的自省与自制,讲究的是中庸与平和,对一切都取含而不露之态,所以在礼节上容易给人产生冷淡之感。

柯族人戴的帽子与新疆其他民族的帽子基本一样,以瓜皮帽为最多,也有大翻边样式的,都是手工制作,图案精巧,这是我国西北民族服饰的一大特点。姑娘们戴着瓜皮帽,帽下多条细细的长辫,穿上漂亮的连衣裙,再套上那图案对称的小坎肩,在高靿皮靴的衬托下,踩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的时候,让人美的陶醉。她们所展现的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美的艺术。每每想起那情景使人难以忘怀,让你沉浸在遐想之中。从她们的服饰及舞蹈中也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经常想起那高高的皑皑雪山和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还有那广袤无际的原野,雪山流淌下来的雪水形成了一条条清澈透底的小溪和奔腾的大河,在小溪边能清晰地看到小溪里那一群群鱼儿畅游,涓涓雪水流向那绿油油的稻田,溪边墩墩胡杨成行,棵棵柳树成荫,那原始纯朴的美景,像诗、像画、又像歌,真是比诗美,比画真,比歌更动人。

在我们的宿舍前边有一条横亘的小河,洗脸、喝水就从河里取,河上横一块木板当小桥,走在上面,颇有那小桥流水的情趣。紧靠小河是大路,大路那边是空旷荒芜的原野,路上行人虽不多,但却能经常听到柯族人边走边唱的优美歌声。他们的歌声激昂而高亢,有些歌曲特别适合戈壁滩上边走边唱,那歌声能解除寂寞和孤独。

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木轮马车从门前经过时那卡啦卡啦的轧地声,伴着赶车人独特的吆喝与乘车人们那欢乐的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象优美的交响乐,由远而近,高亢豪放,又由近而远,渐渐而去,那声、那情、那景给人一种未了之感,每当想起,脑中就又勾勒出那幅动人的景象。

我一直渴望再回到那梦绕魂牵的地方,去重温一下旧情,再亲一亲那山山水水,看一看那可亲可爱的异族人民……

2楼
塔松 发表于:2013/5/21 16:38:00
    看了朋友的文章才晓得柯族人民有这么讲究的好风俗、好习惯。56各民族是一家一点都不假!
3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13/5/22 7:27:00

柯族百姓挺富有,

高统马靴习惯走,

五天一次赶巴扎,

山川河流人文优。

4楼
昆仑山主 发表于:2013/5/22 15:33:00
以下是引用塔松在2013-5-21 16:38:00的发言:
    看了朋友的文章才晓得柯族人民有这么讲究的好风俗、好习惯。56各民族是一家一点都不假!
       虽然是挨饿去了新疆,我也像其他支边青年一样,感受到了那异族的风情,很想念那段日子!问好!

5楼
昆仑山主 发表于:2013/5/22 15:36:00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3-5-22 7:27:00的发言:

柯族百姓挺富有,

高统马靴习惯走,

五天一次赶巴扎,

山川河流人文优。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我们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的山川是美丽的!向龙版主问好!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90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