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老知青、内蒙古著名摄影家(其官职就不介绍了)赵如意把作品发在了中知网内蒙古板块。在他不知道我也在这里的情况下,我给他的几张照片分别配了几副对联。我还打电话告诉豆豆,他是我的发小哥哥,于是豆豆也跟了他的贴,说了很多表示热烈欢迎的话等等。
正在如意哥纳闷他为什么在这里受到如此热烈欢迎的情况下,我给他打去电话,告诉他给照片配对联的兔子念经就是我。他问我那土左情深是谁?我说是豆豆,她1968年就在你们老家土默特左旗插的队。如意哥的父亲是共产党早期在内蒙古的领导人之一,解放前被国民党杀害了,是革命烈士。豆豆在他的家乡插队,他当然觉得豆豆亲了。
后来,如意哥的照片越发越多,其中发了他少年时期拍摄的小伙伴们,我一看,没有一个我不认识。而且那些照片都是文革时期拍的,照片中的少年们都是蒙古族,家家都在受难,没有一家例外。就连如意哥爸爸那样著名的烈士,身份也被否定了。
因为我贴不上来照片(由如意哥在后面补吧),我把给三张照片配的文字复制如下:
第一张照片:
如意哥发的这张照片,右数第二人,笑得特灿烂的那位叫李磊,我叫他哥。
这个游泳池建于1964年夏天。那一年,呼和浩特市建起了两座游泳池,一个是照片里的这座,座落在呼市体育场东侧。是对市民开放的。再一个就是我们军区大院里的游泳池,只对军区大院的军人和家属开放。
这两个游泳池现在都不在了。照片里这座被拆后,现在是一个星级酒店。军区那个也拆了,因为后来的首长一拨一拨地离退休,房子不够了,只好在游泳池的位置上盖起了首长住房。
这两个游泳池,记载了我太多少年时期的记忆。因为军区游泳池没有跳水台,我就去市里那个游泳池考到一张游泳合格证。平时我在军区游泳池玩,星期天到市里那个游泳池学跳水。
那个跳台五米高,从上往下跳也得有点胆子才成。当时,也没有跳水教练,上去以后,都是自己瞎想一套动作后,胡乱跳下去的。
记得第一次站在那个跳台上时,我真的很害怕,如果不跳了,池外的看台上和池内周边就会传来一片笑话你的哄嚷声。64年我也就是13岁吧,虽然小,也丢不起那个人,就捂住小鸡鸡,闭上眼睛,采用“冰棍式”(头在上,脚朝下)跳下去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以后的无数次。后来,我就能很自如地采用“燕式”或“镰刀式”自如地往下跳了。
我也曾试过在空中翻一个跟头往下跳,但时机总是掌握不好,被水“拍”了两次,那叫一个疼!从此,我就再没翻过跟头往下跳过。
话头转回来,再介绍一下照片上三个小伙子吧:
左边第一位叫郝时晋,跟我一届,但比我大,我得叫哥,现在北京工作,是高官了。业余时间,他来跟我学字,因此,也是我的学生。
中间那一位叫吉尔格楞,是我们学校高一的大哥哥,是著名的《天边》那首歌的词作者。
右边那位就是赵如意,我也得叫哥。显然,这张照片是他在文革期间拍摄的。
当时,他们三个跟我一样,在社会上的阶级属性都被叫做“黑崽子”或“黑帮子弟”。那时,大家的表情可能都是这样:比较凝重。因为看不到自己将来有什么前途。
这次,我就专门介绍一下吉尔格楞哥哥吧。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格楞哥的爸爸跟郝哥的爸爸都被关押着,几年后格楞哥的爸爸被放出来时,让彻底打残了。
我们班的班花叫高娃,是内蒙军区步兵学校副校长的千金。文革乱套后,格楞哥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他画得一手好画,还是油画,是我们学校学生中著名的丹青手,也能写一手好诗。他不光能文,还能摔一手好跤,是我们学校摔跤队的主力。而我们学校的跤队是呼市中学生摔跤大赛的第一名。
插队前,我们全看出来格楞哥爱上了高娃,他频频发动攻势,高娃是怎么想的,我们虽然看不出来,但也都认为他俩应该属于“才子佳人”那样的关系,般配!
后来,他俩都到巴盟插队去了,我被关押了,从此再没有了联系。
恢复高考后,格楞哥考上了内蒙师范学院油画系。此时,我当兵探家看望过格楞哥,当时他跟高娃已在谈婚论嫁。可是,我那时没见到过高娃,她在天津上大学。
再后来,我就在北京生活了,跟他们两口子之间的联系也少了。
改革大潮开始后,听说格楞哥毅然下海,成了巴盟著名民营企业“西贝莜面村”的艺术总监。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看到的“西贝”那标志性的建筑装饰风格,都出自他的设计。
不知什么原因,格楞哥后来跟高娃又分手了。但是两个人还有一个爱女,夫妻虽不做了,但血仍然浓于水。
2000年格楞哥跟合伙人在北京创办了著名餐饮企业----“腾格里塔拉”(天堂草原的意思),为搞好开幕典礼,格楞哥一笔挥就了《天边》的歌词。
结果,这首歌一问世,就传遍了祖国大地。
因为这首歌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太经典了。知道格楞哥经历的人做了很多推测,编了很多故事,有说格楞哥是给这个写的,或是给那个写的。
今天早上,我给格楞哥打电话说,为了配如意哥一张照片,我要写写你了,请你告诉我歌词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他哈哈大笑后,给我细细地讲了一遍创作过程,让我听明白了。
我这样跟大家说吧:一位有着丰富感情经历、生活经历的艺术家,在创作时,可能会因某个形象、事件或经历的存在,而激发出他的感慨和思绪,然后把这种感慨和思绪展开,再经过整理,特别是写出那种带有“空筐结构”并具有概括功能的作品,就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了---- 这说的是诗。如果这首诗,再配上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经典的东西就出来了。
我说的这些很好理解,大家想想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的插曲,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格楞哥说:“我的《天边》,离不开人家的音乐也做得好。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完)
漠公几位好哥哥,
当年都是帅小伙,
可叹父辈皆挨整,
幸亏如今好生活。
谢谢龙哥的小总结!
下面我把吉尔格楞哥写的《天边》复制如下:
天边有一对双星
那是我梦中的眼睛
山中有一片晨雾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我要登上登上山顶
去寻觅雾中的身影
我要跨上跨上骏马
去追逐遥远的星星~星星
天边有一棵大树
那是我心中的绿荫
远方有一座高山
那是你博大的胸襟
我要树下树下采撷
去编织美丽的憧憬
我要山下山下放牧
去追寻你的足印~足印
我愿与你策马同行
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
翱游在蓝天的穹谷~穹谷
---- 可惜我不知道怎么把这首歌弄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