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青春岁月系列】
···············跑片与连夜转场(下乡回忆录二十四)··当年在乡下放电影时,相比在生产队务农时轻松多了。每到放映点,都由大队、生产队干部派饭,一般会安排到条件较好的社员家里,生活也比在知青组多了。
··那年月中国的电影市场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一直到1975年后《火红的年代》、《青松岭》、《青苗》、《侦察兵》、《决裂》、《闪闪的红星》影片等发行才有所改观。这些电影很受群众欢迎,可拷贝太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联队跑片和一夜多场。
··在放电影几年中让我最难忘的事是跑片和连夜转场。
··那时普及样板戏是电影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由于电影队多,电影拷贝少,只好采取邻近公社电影队联合跑片。除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这几部老样板戏外,后来的《平原作战》、《杜鹃山》、《草原儿女》、《沂蒙颂》、《磐石湾》这几部电影在跑片中完成的。
··在自己以外公社跑片时,为保证影片的衔接,最重要的就是要熟悉地形。在平原区可以骑自行车,可在山区就只能靠双脚跑路。
··记得有一次在相邻的一个公社山区跑片时,要经过一片乱坟岗,白天还不觉得可怕,可到了晚上一个人真感到阴森恐怖,瘆的慌。没法子,只好高唱《智取威虎山》——《胸有朝阳》,给自己壮胆。现在想来,确实有点像鲁老夫子笔下的阿Q。
··还有一次,上午我去熟悉了地形,心中有了十分把握,就去睡大觉了。晚上,我们放完一本影片,我骑起自行车就去送片。谁知生产队为抗旱引水,当天下午在大路上挖了一条深沟。我以为轻车熟路,毫无戒备,冲到沟边为时已晚,来不及刹车,连人带车摔进沟里。我从沟里爬上来,只好一拐一拐扶着摔坏的烂单车,走向放映点。等我来到放映机边,已停机好几分钟了,放映场地骂声一片,我却有苦难言。摔伤的胯骨一连痛了好几天,几乎连路也不能走了。不过,因祸得“福”,在总结表彰会上,我成了“普及样板戏”的“英雄”,使我哭笑不得。
··跑片再辛苦,也不及连夜转场。《侦察兵》、《闪闪的红星》、《春苗》、《决裂》、《海霞》等几部影片发行时十分紧俏,首轮每个电影队只给五天。五天里要让十多个大队的贫下中农看到电影,除了跑片,就只有连夜转两至三次场了。
··记得首次放《侦察兵》时,我一夜转了三次场。白天我在三个放映点都挂号了银幕,第一个放映点八点多开映,放完电影差不多十二点,转到第二个点快一点了,又忙着接电源、挂喇叭……,三点多转到第三个点又忙开了,电影没放完,天已大亮,是在没法看了,又搬到大队部室内。放电影的辛苦,看电影的也辛苦,为看一场电影,等到大半夜,还有跟着我转场看三场的年轻人就更辛苦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3 15:36:53编辑过]
当年影片很少,而且多是突出政治的影片,但对缺少娱乐的村民来说,却是最重要的文化生活。
以前只知道城里的电影院需要跑片,原来农村放电影也要跑片。我插队时,由于山区两个大队距离较远,不存在跑片的情况。电影放映队是每个大队轮流放映,一个队一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