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学校:
八面槽小学位于王府井大街靠北一带的椿树胡同和甘雨胡同之间.它的显著特点是,在小学的中央部位,有一座高大的教堂.因为这座教堂的缘故,我们的学校被分为了两部分,教堂的南边是初小部,北边是高小部,教堂的背后是一个硕大的操场,因为这个操场大到可以安放下一个足球场,所以进校后不久我们就知道,我们学校的足球队是很厉害的.说它厉害,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佐证,即58年暑假,我转学进了武汉天津路小学后不久,就在当时新到的<<中国少年报>>的头版上,看到了一则通讯,标题是"生龙活虎的小足球队",副标题是”记北京市八面槽小学足球队”. 这则刊登于头版的新闻让我着实的高兴和自豪.我大声地跟我的新同学宣称,这就是我们学校!
当年,学校对于我就是整个世界.我喜欢八面槽小学,开始并不是因为她的足球队,也不是她的有着一座教堂矗立其中的独特景观,而是因为,我哥哥是这个学校的,那么我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是她的学生.其次,我上了八面槽小学,那八面槽小学就理所当然是最好的学校.一个小孩儿的活动天地就那么大,一旦上了学,学校马上就成了他所有活动的中心,成了他精神向往的圣地,也成了他快乐的源泉,和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舞台.
很多情感,当时并不感觉到她的存在,一旦离开,就凸现了出来.当后来我离开了北京,我们兄弟每每忆及往事时,对曾经的母校的怀念,夹杂着乡愁,裹挟着怀旧,常常一起袭来.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历新年,家人围炉夜话,在享受着花生杂糖的同时,回忆过去变成了我们的精神大餐.我们会说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说到每一个老师,以及记得的每一个同学.
可惜,四十六年后的2004年,我得机会故地重游,学校已不复存在了.我围着教堂前前后后地转了一圈,尽量地在记忆深处搜索着残留的印象,越发怅惋不已.在拍了不少照片后.我发现,原来的校舍固然不在了,教堂却并不孤独,因为前面临街大门的刻意保留,以及新添的洁白的亭子,把它与整个步行街融为了一体,使从前最荒凉的教堂前院,与教堂高大的建筑一起,组成了一个新景观,供游人们驻足歇息.广场鸽在这里悠闲地低头觅食,使热闹的王府井大街平添了静谧的一角.
八面槽大街:据说早在明代,这是一条繁华的大街,紫禁城、众王府、皇亲国戚的豪宅大院都在附近。这条街中间有一口水井,它的旁边有一座八面形的供皇宫人员外出饮马用的石槽,(还有一说法:水井的旁边有八面饮马用的石槽)故有此名——八面槽——八面槽大街。
八面槽小学:八面槽大街有一座著名的天主教堂(以后介绍),我们上学时的低年级教区、高年级教区、操场就分别在天主教堂的南、北、东边。八面槽小学解放前是一座教会学校,叫“惠我小学”,解放后改名叫“八面槽小学”,后来又改名叫“王府井小学” ,后来又……
童年是回忆,梦里是创造,现实是拼搏………
杜拉斯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时,他就已经衰老。”而我们说:“如果回忆是美好的,衰老也无所谓。”
谢谢槐乡版主时时围护这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