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版主好! 这是杭州岳王庙 ,照片上的确是我, 05年我和爱人游杭州时, 从灵隐寺出来后环湖游的首站就是岳王庙, 一晃过去已经七年多了!
今天能发照片到网站,要感谢老同学张振海此前告诉我到哪儿下载软件, 以及如何处理照片并上传,还要感谢版主提供的平台!
从武汉刚刚回到上海就发了帖子,发了照片。辛苦!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岳王庙、岳飞庙、忠烈庙。杭州岳王庙是影响最大的,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时兴时废, 代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可见历朝历代特别是人民对岳飞的敬仰。
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2l年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
如果我的记录没错今年正是岳飞(被害)逝世870周年,年龄909岁。很有意义的数字。你此时发表还是很有意义的。岳飞一生中让我们记忆最深的是“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今天依然如此!
如果我的记录没错今年正是岳飞(被害)逝世870周年,年龄909岁。很有意义的数字。你此时发表还是很有意义的。岳飞一生中“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今天依然如此!
发这张照片本属偶然, 没想到经你一点,还真有一番意义! 我记得的是那两副对联:
一.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二.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特别是书写在望柱上的第二副对联, 字体粗壮刚劲, 确有一股子凛然正气, 极好地表现了联作的意义.
刘鸿建同学:你观察的真细,感悟的真深。
一.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本无情感,但它有幸掩埋了忠骨,埋忠骨是岳飞。
白铁不通人性,但它无辜铸造了佞臣,铸佞臣是秦桧。
确实写得入情入理,深刻深奥,写者要表达的意思,美妙绝伦,耐人寻味。
这样一副好对联让你抓住了,所以我也用心写了上边几句话。
二.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正义与邪恶自古以来水火不容,毁损与赞誉终于今天现在真相大白。
我发现写在古代宫殿、庙宇里的对联都堪称经典、佳作。是这样吗?
我发现写在古代宫殿、庙宇里的对联都堪称经典、佳作。是这样吗?
老同学对这两副联的诠释非常精当. 我国的楹联历经好多世纪的发展, 至明清际已经是文人士大夫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 如果不是近代发生的西风东渐和社会巨变, 而能沿袭几千年的轨迹继续运行的话, 楹联在文学领域里, 是有可能取得与诗词文赋同等的地位的. 事实上到清朝后期, 我国已经涌现出像梁章钜这样专门研究楹联的学者, 和如同唐朝诗人一般颇富社会声望的楹联大家,像俞樾等(即俞平伯的祖上).而且楹联的实用性也使它在古代的公共建筑上以及私人府邸大展风采, 以至于无文人不书对联,无楹柱不挂对联.其中佳作多多.为我们诸多名胜古迹平添一道文学色彩. 此风直到民国时期, 国共两方政要,也多是撰联高手,凡遇重大事件,多以楹联直抒胸臆,其中也不乏佳作.
1966年我读沈醉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时,读到章士钊为戴笠之死所撰挽联,开始对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了兴趣,联曰: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生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书作者说,与其他歌功颂德的挽联不同, 这是当时唯一一副对死者一生功罪提出质疑的挽联.
但这副对联让我认识到了对联的形式美感, 从而喜欢上了阅读对联.
八十年代初,人民日报副刊的一篇文章介绍一副对联,也令我至今不忘. 说一旧时女子因病不久人世, 临终给丈夫留言为一副对联:
大丈夫何患无妻, 他年续娶床头, 莫对生妻谈死妇;
小孩子终应有母, 异日承欢膝下, 须知继母即亲娘.
该联表现了这个即将离世的年轻妇女宽广的胸怀, 一方面告诫丈夫要善对续弦, 另一方面教育小孩要感恩继母. 全联都是日常用语, 但经其安排使用, 对仗异常工稳, 不失为一副好联,也让人过目难忘.
大丈夫何患无妻, 他年续娶床头, 莫对生妻谈死妇;
小孩子终应有母, 异日承欢膝下, 须知继母即亲娘.
这是一副示夫训子,宽宏大量,具有警示、劝诫、教育作用的对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生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这是一副非常敏感的挽联,所以版主不好评议和回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这是一副非常敏感的挽联,所以版主不好评议和回应。
这副对联诞生于1946年, 当时国民党政府为戴大办丧事,各方要员或因立场,或因丧俗, 挽联多是溢美之词. 章士钊先生对其提出质疑, 在当时应是难能可贵的. 上句"生为国家,死为国家"的内涵, 显然不能按今天的语义理解,而应该理解为"为国民党政府", 如此的话, 这两句话就不是对其一生的积极肯定, 只是一种中性评价.因为通观全联, 章先生对其一生是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的.下句的"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应该看到,章先生当年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政要的一派赞誉之声所遮蔽,而是听到了社会各界对其一生的恶评,指出"谤满天下",即批评满天下,实在是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中国自古有盖棺定论之说, 国民党当局是对其作了功莫大焉的定论,但章先生说还不能定,很多是非需留待后人评说, 应该说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否定! 我们不能要求章对其揭露和批判,若如此恐怕是苛求前人了.
前文错了一个字,特在此更正,下句应该是"乱世行春秋事",我误将"行"字写作"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