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浏览完整版]

标题:黄土风情(河套叙事9)

1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13:14:00
  
       黄土风情(河套叙事9)
  
  自从到了巴彦高勒,接触面多了些,趋于一种多元化的结构。归纳起来有三个人文圈子。一个就是生活和战斗两年多的连队情感圈,哪里有我同学、同乡和交往密切的战友;一个是新的工作环境圈子,电影组、宣传科、政治部、师部、兵团和地方电影发行站等;还有一个自己生活所能感触的风土人情,因为咱们守着一个文化娱乐场所,就显得极其的丰满。
  
  连队到巴彦高勒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路程。连队探亲假断断续续也不少来人,巴彦高勒是他们的必经之地。科里也提醒我不要把礼堂搞成转运站。我为人随和,所以不少战友到我这里落脚。到了师部我的粮食供应从45斤锐减到30斤,其中只有9斤细粮,战友们来往总不能给人家吃粗粮,所以9斤细粮饭票全用于接待人上了,平时全部吃粗粮,不够吃是肯定的,这倒不碍事,连里的女同学总是给我留下不少粮票,她们吃不完,不过这粮票只能买粗粮饭票。因此,离开连队的我,每年吃粗粮的比例超过90%的,这都已经习惯了。不就是窝头、棒子面发糕、钢丝面什么的。不过我每年要回连队一到两次的,同学战友都将我作为“贵宾”接待,同学就想尽办法搞点吃的与喝的。如到海子里抓鱼,买一点罐头;这酒不费事,离不远的6连就有酒作坊,度数可高,能有70多度。还有一回他们到职工家偷鸡,来招待我,这些都是喝高兴了,才当笑话说。
  
  电影组只有三个战士,一位广播员兼放映员(女),电影组长(男),都是北京知青,还加上我。我们归宣传科领导,科里干部多战士少,但我们非常融洽,直接领导有电影干事和文化干事,两位都是东北的而且也都是38军转到兵团的。过大年一般不能回家探亲,也是我们最忙活的时候,吃年夜饭总是在他们两家轮着吃。整个师部我们礼堂是最为热闹的地方,组长和我都住在礼堂楼上,条件不错。炉子没有了却有暖气片。连里战士很是羡慕。
  
  其实在电影组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东西多。首先放映员要考证的,这一点对我不成问题,似乎都是最好的成绩。虽然我是69届的(最差的一届),但是我69年至71年算是读了高中的。所以比较轻松的考出了具备四项内容的放映员证。其内容是35、16、8.75毫米这三种规格放映资格,再加柴油机发电,因为流动放电影,有时需要利用自带的柴油机来发电。再说我这两年高中就是学过柴油机发电的,那个年代就是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为教学原则的。后来我还带过徒弟,有团里电影放映新手,也有咱们自己师下属的公社放映员,其中一位还是一位蒙族姑娘,名字叫“多秀美”,哈哈,姓“多”的可是第一回听说。这样也就多了解些关于蒙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可是他们多数也都汉化了。河套地区经过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汉人的人数占据多数。
  
  电影组主要是为师部和师属单位服务的,每次新电影首先满足他们,安排场次,分票等工作。我的盖戳速度是最快的,而且可以敲出节奏来。礼堂里的风土人情最能体现了,有人热融融一家享受文化生活,有孩子们快乐的瞬间,有恋人间的窃窃私语,有电影音乐和嗑瓜子声交响伴奏,有入场时的缓缓人群,有散场时拥挤潮流,有自行车流的那道壮观的风景线。有高声背诵着河套诗歌“飞鸽车车永久带,骑上车车谈恋爱,拐个弯弯炸个带,可把细细吓个坏”这样的诙谐场景。有河套姑娘和小媳妇组成的最亮丽的人群独领风骚,赛过任何一个大城市。也许那里的年轻女人是最幸福的,管她们叫“细细”、叫“袭人”,甚至有“生的伶俐长的俏,顿顿吃饭有人叫”;“老婆是怪,不娶要爱,娶了是害”这样的感叹!
  
  因为,放电影的关系,我们与地方上的县电影院来往很多,有些一个片子两家跑着放映,这叫跑片。电影片还要到车站托运,所以这一圈的人士都很熟。加上师部礼堂很不错的,所以地方上还会借用场地。有时候还有乌兰牧旗借地方排练节目。多次看过巴盟歌舞团排练节目。这水平就高得多了。后来才知道,赫赫有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就是从这个团出来的,不过那个时候她在呼和浩特学习,没有听到她的歌声。听她的曲子都是她成名之后的事了。我记得一位很年轻的女中音歌唱演员唱的也很好,她还是我们连派到内蒙艺校学习我战友的同学呢?是我的战友她告诉我的,所以跟她有些接触。她倒是蒙族,姓“乌”,名字记不起来了。当然,还有其他歌唱演员,水平都不错。
  
  有时排练会借用礼堂一段时间的,我发现蒙古族唱法是不相同的。我这人还喜欢问,有时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我那蒙古族徒弟就怕我问问题,她本来就不爱说话。其实我对蒙古族的好奇,是因为这个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强悍的民族,成吉思汗的子民是那么勇敢善战,蒙古族的歌声又是那样的美妙。
  
  说来也怪,那个时期我很好学。不仅仅要读毛选和马列的书,由于放电影涉及的知识面宽,所以还要学习机械学、电学、光学、声学。为了学习声学,我还自学了个把月的微积分,真得很离奇的。没有变数数学又怎么能懂得振动呢?我就好生奇怪地觉着,蒙族人说话和唱歌发声部位低,我一个南方人学不来的。因为发生部位低,所以气道相对就长,而气道长,变化就可能的多,变化多演唱技巧也就多。哈哈,我尽瞎捉摸!听着、看着他们练声,什么都有。有颤的、有爬的、有转的、还有气浪式的;这声可以在喉、腭、胸、鼻等不同的部位发出,还能感到他们胸腔共鸣声呢。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内蒙长调所特有的演唱技巧。
  
  从乌兰布和沙窝窝的寂寞,到这黄土高原母亲河的奔流,只要你细心地聆听,深刻地感悟,不知不觉地流进了自己血液,改变着自己的灵魂。放过了风沙,也放过了风暴;追逐过彩云,也迷恋过花草;放牧着昨天,也放牧着明天;大河也拦不住,沙漠也挡不住。有一点感到欣慰和自信的,那就是我一个江南小子,却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个北方汉子。豪爽的个性,宽厚的心态,这不正是那块黄土地和母亲河对我的抚育和馈赠?真如德德玛演唱的那样,“走出巴彦淖尔都是好儿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t5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2/25 15:44:00
来到师部搞电影,
接待战友特有情,
接触面广勤学习,
研究蒙族很好奇。
3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8/12/25 16:41:00
巴彦高勒黄河情,
师部专职放电影;
风华正茂当年照,
巴彦诺尔好英雄。
4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17:01:00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08-12-25 15:44:09的发言:
来到师部搞电影,
接待战友特有情,
接触面广勤学习,
研究蒙族很好奇。

  
 谢谢版主!
  

5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17:03:00
以下是引用穆怀书在2008-12-25 16:41:05的发言:
巴彦高勒黄河情,
师部专职放电影;
风华正茂当年照,
巴彦诺尔好英雄。

  
 
    牧人
  
  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
  马背上失去了青春却不曾知道;
  放过羊群放过马群;
  放过了风沙也放过了风暴;
  最爱喝的是烈火性的酒;
  最爱唱的是蒙古的长调;
  只要喝了酒只要唱起歌;
  大树也压不垮,大风也刮不倒;
  啊……哈……嘿……
  
  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
  马背上颠簸的岁月累弯了腰;
  放牧着昨天,放牧着明天;
  追逐过彩云迷恋过花草;
  从不辗转昨日的围栏;
  总在把新的牧场寻找;
  大河也拦不住,沙漠也挡不住;
  马足声啊响了心中的春潮
  啊……哈……嘿……
  
  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
  马背上失去了青春却不曾知道;
  放过羊群放过马群;
  放过了风沙也放过了风暴;
  最爱喝的是烈火性的酒;
  最爱唱的是蒙古的长调;
  只要喝了酒只要唱起歌;
  大树也压不垮,大风也刮不倒;
  啊……哈……嘿……
  

6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8/12/25 18:18:00
  楼主因了工作原因也算见多识广了。不过主要还是爱琢磨,要不哪能了解那么多事啊。
7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19:52:00
  
闯北走南版主,当年的记忆力不错,这也是一个因素。
  
8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20:27:00

  
         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是蒙古唱法主要内容之一。我个人的观点,现在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之中,应该将“蒙古唱法”列为第四种唱法。将其列为“民族唱法”不准确。因为她具有美声唱法的唱法和自己独特的唱法,蒙古长调就是一个证例。蒙古长调是代表蒙古唱法的最高艺术形式和成就。
  
  什么是蒙古长调?如果你听过德德玛、腾格尔演唱歌曲,就比较好理解了。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不论人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听到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便会联想起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联想到蓝天、白云、毡包和畜群,都会令人体味到草原独有的春天的喜悦、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苍凉。
  
  蒙古长调,字句短,而音拉的长。悠扬的旋律与繁复的波折音所组成,身形、嘴形没多大变化,德德玛比较标准(腾格尔比较善于表现),有别于美声唱法。长调不同于短调受节拍限制而固定下来。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这些波折音处理也各不相同。完全是内心的表白。然而她发声技巧比民歌和通俗唱法复杂多了,甚至超过美声的发声技巧(美声技巧比较格式化),长调的波折音分很多种,颤音、爬音、转音、气声、复音(呼麦),声气出自喉、腭、胸、鼻的不同共振音。马背上的颠簸,构成这类波折音的不同的发声技巧。德德玛的“喉音”是够水准的。称为“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蒙古长调的表现形式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完全能包罗蒙古族的性格和语言特征,加上马头琴伴奏,歌声就会更能体现草原文化的独特韵味。
  
  
  蒙古长调、蒙古唱法没有在世界范围,甚至在中国没有得到其独特地位的肯定,这是一个复杂历史问题和观念问题。关键是成吉思汗在世界历史的地位。大家读历史,可以罗列许多具有历史地位的国君和统帅。唯独没有成吉思汗!在西方成吉思汗是恶魔,在中国褒贬都有。毛泽东将他列为“一代天骄”,算是最好的了。汉族人(主要是文人)对元蒙评价,不如满清。其实从世界到中国,尤其西方的评介是不公允的。据个例子,就在成吉思汗横扫西亚和欧洲之前,由罗马教廷发起的长达200年的宗教战争,到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派出的军队几乎都是童子军(成年男子几乎都为这二百年的战争殉葬了)。这二百年的战争与戳杀从来不比蒙古军的弯刀逊色,甚至是种族灭绝,蒙古军只要投降,就不会再发生戳杀。在西方人的眼里,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魔头是成吉思汗,而不是那时的罗马教皇。
  
  元朝在中国的历史不到百年,忽必烈平定中原比较晚,然而其他几个汗国横扫西亚、中亚、东北亚比较早,几乎与横扫欧洲差不多的时候。蒙古人统治期将达到四百年。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最大,由亚洲推广到欧洲和非洲(从白令海峡到饮马莱茵河畔),在世界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我的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君和统帅可以与成吉思汗相提并论的,没有,绝对没有。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附庸国)长达二百多年。从伊凡雷帝到彼得大帝才逐渐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但是成吉思汗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还是用毛泽东诗句来表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示缺乏意识形态的统治(成者为王败者寇)。据个例子,蒙古人信教问题,在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在欧洲信仰东正教、在东亚信仰佛教(喇嘛教)。也就是说,他们被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同化了(就文化同化这个意义上,足以说明,比起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战争,强得多得多)。当他们从欧洲西亚东归时,情形同样是惨烈的。
  
  由于政治与军事萎缩,作为歌唱艺术也没能影响欧洲大陆。从欧洲到中亚西亚,没有对蒙古人留下善意且流传至今。这就是人们的观念。这个观念阻碍了对蒙古文化艺术的认同。在中国同样又恢复了大汉民族主义历史特征。我这里所说的,蒙古唱法不同于其他民族唱法的理由,是从她的内涵与外延,与其他民族不同。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听一听德德玛的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取舍),她的歌声会告诉你,蒙古人的一切......
  
(小红柳作)
  
9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20:33: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8/12/25 20:44:00

  

走出巴彦淖尔都是好儿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wf=500,300,true]http://dv.ce.cn/flash/player.swf?videoID=205291&autoStart=false[/swf]
  

共2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59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