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1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8/12/27 19:38:00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时下,平头百姓,衮衮诸公,簇拥在赵公元帅周围,肩旗打伞跑龙套,真够热闹的。这群虫豸们,或化作温文尔雅的儒生,戎马倥偬的战士,或化作呼风唤雨的大师,穷途末路的英雄。我知道,谦恭礼让叱咤风云袖里乾坤英雄气短的后面,蒸腾着弥漫着叫人醺然欲醉的铜锈气。在这种氛围里,我越发怀念起我的一位老师来。

      这位老师教我一年有余,谆谆教诲令人难忘。可我们竟未谋一面!孔子授徒,有教无类,堪称万世师表,然而尚有束脩。孔子是不在乎那一两条干牛肉的,重要的是名分。他早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可我,什么都没有。我与这位老师之间,也没有名分可言。

      他是刘淳老师。

      刘淳老师是姐姐上师范时的班主任,一位霭然可亲的长者。学业中辍,一旦复读,那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说。姐姐从挿队的土屋里取了行李,欣欣然跨进了大同师范的大门。从此,她在给我的来信中常常说起刘淳老师。如何的博学多才,如何的襟怀磊落。我为她庆幸,也有着不尽的艳羡意。待姐姐毕业前夕,我忽生奇想,我为什么不能桃李倚云栽,在千里之外对刘淳老师执弟子礼呢?于是,在大巴山北麓,我冒冒失失地写了封信去,径直寄给刘淳老师。时间是七三年,“荼縻开过花事了”的春末。

       信寄出后,我有些不安。中国人多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哲学,更何况文革期间,人们更喜欢推聋作哑,对于份外的事,是避之而唯恐不远的。我思忖,极有可能刘淳老师不会给我复信的。素昧平生,理当如此。然而,心里又有一个声音执拗地辩解着:怎么不会?对刘淳老师是不能以常理猜度的,他毕竟是不平常的人。姐姐信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为这种辩解作一注脚。

       有一天上课,刘淳老师翻开教案,不讲正课,却读起一张大字报来。大字报张贴在语文教研室的门外一侧,刘淳老师把它抄了下来。

       “这张大字报是针对我的一些红学观点的,值得商榷,有些地方我要检讨。文笔不坏,但辞胜于理,这是批判文章之大忌。”他讲得很从容。在大同市,他在红学界是有名气的,但他不厌其烦地和同学们细细论述。班上读过《红楼梦》的占多数,对红学有所涉猎的则极少,大都木木然听天书一般。对李希凡蓝翎俞平伯的名子既熟悉又陌生。最后刘淳老师深刻地检讨了自己某些观点的错误。很多都是大字报没有提到的。同学们被他的诚恳自省所感动。

       时隔不久,刘淳老师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仿宋字写的,有点儿《挺进报》的味道。上面只有一句话,“原谅你的无知的学生吧!”未署名。其实刘淳老师根本不想知道他是谁。刘淳老师这样说:“我只知道他是个孩子”。

       刘淳老师真是“不平常”,他给我复信了。这封信沉甸甸的拿在我的手里的时候,我感觉心在别别的跳。在恶浊的世界里,它是一缕清凉的风;在冰冷的人世间,它是一团炽热的火。

       信,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六页纸。他对我的好学上进倍加赞许,说我的信是一篇很好的读书心得,也有着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勇气。他鼓励我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跳出个人患得患失的圈子,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环境,会使一些人消沉,也会使有志者奋起。”希望我能寄文章给他。

       忐忑地把一篇散文寄出,他很快回了信。认为文章不合时代节拍,恍然是在读一篇三十年代的文章。他问我“是否读了很多鲁迅郁达夫沈从文朱自清的文章呢?模仿的痕迹很重”。建议我多读些近期文学刊物,把握住时代脉搏。

       我嗒然若失,凝望着窗外的几棵桃树出神。残红褪尽,绿叶扶疏,叶底已结出青白色毛桃。那天天气晦暗,浓云欲雨,正象我当时的心境。我默默地给他写了封长信,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感慨地说道:“纵然是‘涸辙渴鲋’,我也宁愿‘曳尾于涂’,不想去看也不想去写那样的文章”。并告诉他,以前也有人这样劝过我。信末,附了我过去填的一首词《天香·答友人》

     

           墨翰书香,宾朋笑我,不解人情多矣。

           媚俗高歌,何分文野,只就随波而已。

           鸷鹰从猎,哪管它.野狸家豕。

           方会丝音竹韵,翩然舞裙如醉。

    

           应知唐宋桑梓,纵清荫.亦能长蔽。

           今谢谆谆扶掖,欲言无计。

           谁敢文章作戏!

           把诗卷涂成舞歌妓?

           未置华笺,先习胆识。

 

       刘淳老师又很快回信了。信不长,其中说“注意,中国的读书人大都内方外圆!不愿拖入烂泥,固然不错,但决不要因不慎跌落陷井里”。信以《楚辞·渔父》句作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细心体会两封信,都充满着爱护我的深情厚意。我两眼湿润了。

       不知不觉,在书信频频中,一年过去了。后来给他去过两封信,如石沉大海。我知道他带毕业班,很忙,也不以为意。突然,姐姐来信带给我一个噩耗:刘淳老师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我呆若木鸡。我的泪水淋漓如烛,洒落在萧索的秋风里。

       刘淳,我仅仅知道这个名子。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一年多来我懵然无知。我也不想询问。师生朋友之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我匆匆地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面对着萧萧白发的刘淳老师的遗像,我泣不成声。师母在一旁悄然垂泪。

       环顾,四壁萧然。屋里陈设极简单,仿佛是祖辈遗留。硬木的八仙桌.靠椅,因年代久远,棱角处幽幽地漫散着暗红色的光亮。椅披破旧,灰中泛黄,蒙了厚厚的灰尘一般。只有满满的一架图书,不甘冷落地矗立在蜗居的显眼处,显示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姐姐告诉我,刘淳老师嫉恶如仇恃才傲物,和同事有些疏离,很孤独。又一生谨慎。研究红学也不过是借别人的酒浇自己的块垒。

       我叹了口气。这年头,孤芳自赏也很不容易呀!

       时隔三十多年,往事如烟。我把刘淳老师信中的《楚辞·渔父》句请人书成条幅,张之素壁。从纷纷扰扰的人海中走回家里,抬头望见,那纡青拖紫的显宦的骄横,那脑满肠肥的大款的狂妄,那升斗小民在商场里的踌躇,那返京知青在人才市场的茫然……一切,都渐渐在心中淡化,获得暂时的宁静.空灵。

          

                       

2楼
那一片芦苇地 发表于:2008/12/27 21:09:00
老师的文字要选择一个宁静的时刻来读,先提,后细细读。
3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8/12/27 21:54:00

    一位特立独行、诚恳真挚的师之典范!楼主何其幸运,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至交,楼主又何其不幸,只交往了短短一年,但其所言所行已经永远铭刻在所有人的心中。

4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8/12/27 23:52:00
书卷之凝重,文笔之深邃。初读,感悟师友之情感,莫过与谆谆扶掖。重笔之篇,还须再读。
5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2/28 9:36:00
人生难得遇良师,
楼主主动更稀世,
学问能得先生点,
收获最大是行思。
6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8/12/28 19:30:00

 “一位特立独行、诚恳真挚的师之典范!楼主何其幸运,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至交,楼主又何其不幸,只交往了短短一年,但其所言所行已经永远铭刻在所有人的心中。”

    走北闯南老师说得非常对。一个人一生中能有此机遇,是很幸运的,终生都不会忘记。

7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8/12/28 19:40:00
感谢怀书老师的欣赏。您说书卷之凝重,文笔之深邃,真是过奖了。但有您鼓励,我会努力。
8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8/12/28 19:52:00
人生难得遇良师,
楼主主动更稀世,
学问能得先生点,
收获最大是行思。

龙行天下版主说到点子上了,一个好的老师给学生的先就是品行。当然,我还得差得远。但他们使我受益很多。
谢谢龙行天下版主!
9楼
孙书权 发表于:2008/12/29 15:02:00
好文!
10楼
那一片芦苇地 发表于:2008/12/29 18:08:00
再来细读,老师文笔酣畅,格调优雅,再次学习赞赏!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0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