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忆“六哥”

1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8/12/28 12:42:00
 

忆“六哥”

   “六哥”是我同班同学,本姓王,绰号“虾六”。这个绰号的来历至今我不明根底。猜想他在自家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六,也许是因为身材瘦长,平时习惯猫腰,形似虾米,所以被同学们戏称为“虾六”;抑或是他好眯缝着眼睛看人看物,给人的印象视力欠佳,有些“瞎”,于是留下“瞎六”的不雅之名?他这个人人际交往面较广,又讲哥们义气,比他年幼的同学校友们当面还是尊称他“六哥”。

   六哥是我们班上的文娱活动骨干、体育运动积极分子,按现在时髦的说法,可以称为“文体双栖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他体力好、耐力强,当年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名主力队员。又擅长中长跑,有拼搏精神,多次在校运会上比赛拿名次,为我班争光。同学中传说,有一次长跑比赛他竟然累得吐出了肚子里的蛔虫,我怀疑那纯粹是杜撰故事,顶多也就是冲刺时累得口吐白沫,鼻涕哈喇子流得一塌糊涂罢了。他的长相、谈吐和作派给人第一印象是幽默滑稽。发挥这一优势,他与班上一位矮胖同学搭档说相声。他的男高音唱得也不错。每逢节庆联欢,他常登台表演,为大家带来欢乐。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他成为文艺宣传队的骨干,经常参加社会性演出;下乡到内蒙古插队以后,又因此特长,被选调到旗乌兰牧骑文工团。回想起来,六哥文艺上出道时间大概不比笑星冯某晚,可惜他没有机遇再深造,没有名师指教点拨,也就没成大气候、没成“腕儿”级人物。

   六哥的生活道路不平坦。据说他的一位兄长解放前到了台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非常年代,他因为这层社会关系问题没少“吃瓜络”,严重影响人生前途。人所共知,这在当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以毛头小伙儿的意志为转移。六哥有自知之明。1968年,伟大领袖发号召,“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 他是我班首批报名下乡插队的先行者之一,也成了我校第一批下乡的老三届毕业生中一员。到农村后,他与“同一战壕”(他下乡的村子就叫“二道壕”)的知青同甘共苦,成为集体户的老大哥。

   六哥是1968年6月下乡的,我于那年十月也到了该旗“投亲靠友”(投奔先期下乡的弟弟)插队落户,共同的命运,使我和六哥从校友变成“插友”。同在一个旗(县),了解彼此遭遇有较多的信息渠道。我知道六哥后来从旗文工团转业到旗化工厂,当了厂长。小化工厂的主要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肥皂和蜡烛。因为内蒙牛羊多,屠宰加工下脚料——动物脂肪多,化工厂生产原料供应充足;产品就地销往农村牧区,不愁销路。六哥这个厂长当得还顺当。但有一个不算美丽的“民间传说”:当地人太实在,生产投入真材实料。传说他们的产品被大城市有心机会算计的厂家批量收购了当做“再生产”原料,掺入添加剂,一箱“初级产品”可回炉加工出六箱“深加工产品”,外观更好,质量也差不到哪里去。大钱都让人家挣去了。我总觉得,此事未必可信。

   年增岁长,男大当婚。后来六哥在旗所在地小镇安了家落了户。嫂子是本地人,料理家务过日子是一把好手。不久一儿一女相继问世,六哥的小家其乐融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知青大返城,六哥既然在当地成家,扎根内蒙边疆不动摇,随遇而安,没有见异思迁,值得敬佩。

   动乱终结,拨乱反正。原先谈之色变的“在台”社会关系成了统战部门关注的重点,成了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也成了六哥政治进步的阶梯。历史拐点给六哥带来何曾敢想的好运,吉星高照,六哥的人生道路出现重大转机。他成了旗商会会长,旗政协副主席,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为海河儿女,六哥履职尽责,不辞辛苦,曾几番陪同旗党政领导带领当地有关部门和工商业界人士回到故乡海河之滨,举办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座谈会、招待会,为共谋两地合作发展尽心竭力。我和一些插友校友也有幸成为座上宾。来而不往非礼也。2005年五一长假期间,我和插友校友结伴成行,自驾车回访了曾经生活过十几年的第二故乡——科尔沁草原。六哥远接高迎,礼遇有加,竭尽地主之谊。他坚决反对我们住旅馆,腾出两间正房安排我们住下,而他老两口在厨房里临时搭铺将就过夜。他还不顾久病缠身,几次出席当地老友为我们举行的接风酒宴,频频带头干杯,营造欢聚氛围;执意亲自陪同我们乘车回访落户的村屯,拖着因脑梗造成的不灵便的腿脚,带领我们到号称“北方九寨沟”的大青沟自然保护区旅游。几天欢聚,我们促膝长谈,借助相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跨入2008,同窗新年聚会,大家都很想念六哥。“攒局”时,同学们责成我与六哥沟通一下,看他能否抽身来津一聚?遗憾的是,长途电话拨过几次,一直没有打通。

   鼠年春节在即,我把六哥列入正月初一向亲友电话拜年计划的首批名单。天有不测风云。除夕夜,亲朋好友拜年祝福的电话、短信应接不暇,不料突接一位插友的坏消息——六哥病逝!

   惊闻噩耗,难以置信。斟酌再三,借口拜年,给内蒙一位老朋友、六哥的对门邻居打电话绕弯子探探口风,人家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直截了当证实了六哥已病故的消息。我这才知道,六哥换届卸任后已回天津数月(他的闺女儿子根据知青子女有关政策早已回到原籍天津落户)。六哥于小年腊月廿三突然病逝,第二故乡组织上闻讯立即派人来津帮助治丧,料理完后事,来人已于腊月廿九返回科尔沁。

   呜呼!生命之灯骤熄灭,故人回首成永诀。怎不叫人痛彻心脾!插友同学先后惊悉噩耗,纷纷打电话给我,印证是否属实,而后一番唏嘘感叹!这是我班第二位英年辞世的学友。刚离开工作岗位,进入生活又一个关键转型期的起点,六哥就突然离我们远去。不知何故,他回津后没有及时主动与我们恢复联系;而我们大家信息不灵,不知他已返回故土,至今尚不知他家在津住所。在他病危时我们没能见上一面,甚至在他病故后,没能与他作最后的告别,留下深深的遗憾。

   闭上眼睛,脑海里是2005年五一在第二故乡重逢时六哥留给我的最后印象:一缕头发偏分,遮盖着谢顶。单眼皮,鼓眼泡,眼袋下垂,颧骨部位有些浮肿,走路腿拖拉迈不开步,过早地显出了一些老态。完全没有了同学少年时的风华正茂。六哥二十岁下乡插队,回津时年届花甲。风风雨雨四十年,他把大好青春年华献给了科尔沁草原;苦辣酸甜四十年,他的情感与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息息相通、融为一体。他既是海河之子,也是科尔沁草原之子。他远去的背影,永久地融入了科尔沁的白云蓝天。

2楼
谦言婉语 发表于:2008/12/28 18:05:00
“六哥”是一部历史……
3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8/12/28 20:50:00
  又一位早去的知青,六哥,走好!
4楼
小豆子 发表于:2008/12/28 20:52:00
科尔沁草原永远怀念,为草原奉献一生的六哥!
5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8/12/29 0:37:00
    六哥---知青又一个层面的代表,为之惋惜的是,六哥什么都挺过来了,为什么这身体就没挺住呢?安息吧,六哥。所有的知青向您致敬!
6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2/29 9:51:00
六哥是位好青年,
文艺工作都能干,
历经苦难幸福变,
可叹英年早逝前。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0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