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何来忽念乡邻

1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9/1/1 14:59:00
 

                     何来忽念乡邻

 

 

          贫协主席姓李,眼睛大大的,身材不高,很结实。三十出头年纪,已经做了八个孩子的大(父亲)。常见他圪蹴(蹲)在门前的土坡上,目光茫然地望着远处的几株树出神。他婆姨丰腴而白皙,也下地,但不经常。经常的是看到她敞着怀,把肥圆的乳房埋住娃娃的小脸,一边干着手边的琐碎事情一边奶孩子。膝侧常有两个衣履不齐的三五岁的娃娃揪着拽着的。

       七一年,春荒,大旱不雨,青黄难继。为求口腹所安,他只好把其中两个孩子送了人,而且是外村,也不是同姓本家。见到他时,他泪水涟涟的。

      “那干啥还要生那么多娃?”我为他难受,也难以理解。

      “有啥法?她要养嘛!”他沮丧极了。

      “要养”不是期望着生养的意思。而是怀孕了,没有办法不去养的意思。对于计划生育,国家还没有提倡,他们也不懂。而聚族而居的穷乡僻壤的农民还相沿着“人丁兴旺”的传统习俗。

       我见到他流泪,只有这一次。应该说他是一个很刚强的人。

       插队第二年的夏季,陕北遇到了几十年没遭遇过的特大洪灾。那时,我们知青在老李的带领下正在一个山沟里打坝造田。一场倾盆大雨骤然而至。我们躲避在沟底突起如屋檐的岩石底下。凭经验,以为这场大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大雨使奥热的空气变得凉爽起来。我们望着密集的白晃晃的雨线谈着笑着。殊不料近一个小时过去了,雨势不曾减弱半点儿,黑云如墨,下午四五点钟却晦暗得临近黄昏一般。挤在一起避雨的羊倌突然觉察出危险,急忙招呼老李催促大家离开沟底冒雨往山上爬。大家牵着手冲进雨中,在老李镇定的指挥下,没显出一丝慌乱。

       果然,不一刻,山洪湍急,裹挟着大量的泥沙从四面八方一齐涌向沟底。沟底的洪水一刹时暴涨达两米深,轰隆隆雷鸣般地咆哮着冲决了还未筑成的土坝,冲走了手推车.铁锨.石夯,也冲走了九十六只山羊(躲在岩石下的羊群无论如何也不肯走到雨地里去)。羊倌嚎啕大哭。老李铁青着脸斥责他:“哭.哭.顶个毬用!快回去,村里不知咋样了。”

      山区气候不同平原,一场大雨,气温急剧地降下来。我们浑身透湿,落汤鸡一般,冻得嘴唇发紫浑身打颤。沿着山脊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回到村里。

       雨小了,满村泥泞。粮库里进了水。队长正带着几个干部忙碌着。老李一声不吭脱去上衣挽起裤脚扑通跳进冰冷的水里去。我们知青多么想跑回窑洞,捂上被子暖和暖和。然而不能,良知督促我们走到老李身边去。

      后来,公社间互相救助,互相支援。我们队又有了新的羊群。七十只左右。按说,每一群羊都有一两只年龄大资格老的头羊,陕北人谓之“葛氐”(拟发音。这个词字典里没有)。可这群羊,“葛氐”有二十来只,其余的也大都瘦骨嶙峋。用拦羊铲挑起一块土疙瘩,远远甩过去,砰的一声打在老羊盘曲粗硬的犄角上,它浑然不觉,仍旧两眼失神地站在那里。

      没人愿意放这群羊。

      老李从地上拾起羊倌丢下的拦羊铲,默默地赶着羊向山里走去。

      第二年春天,三四十只新出生的雪白的小羊羔蹦啊跳啊的杂在羊群中,使羊群重现勃勃生机。

      我们在地里干活,只要老李在附近放羊,便会听到他的歌声。是陕北人喜欢的信天游,尾声长长的,粗犷嘹亮,响遏行云。他经常唱的是:

        提起那个家乡来家有名,

        家住那绥德三十里铺村,

        ……….

       歌曲好象是从他心里流出,有些悲壮苍凉。向人询问起,他的祖籍真是在绥德。陕北人有句口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此言的确不虚。

       白露一过,五谷陆续登场。每年这时,羊群都要进山,安营扎寨在离村很远的半山里。秋草正肥,而且收割遗落的谷穗豆荚满山都是,是羊群上膘的时候。

       有一天,我去给他送饭。我怕饭凉了,路赶得很急。当我满头是汗地走到他面前的时候,我惊呆了。老李蓬头垢面,髭须猬立。进山不到一个月,他仿佛长了二十岁。他递过块油腻腻脏兮兮的毛巾给我擦汗。看着我心疼地说:“以后别走得这样急,天又不冷,饭凉点儿也没啥。”

       饭罐里是小米饭,炖土豆酸菜,还有一大块洋姜(北京叫鬼子姜),香气撩人。这是他婆姨体念他辛苦,特意做的。不知他从哪儿拿出一小把野葱,剥去皮,用袖子抹了几下,一股脑儿塞进罐子里去。

       他一边吃,我们一边闲谝。

他的话题常常回到战争年代去。其实那时他不满十岁,知道的大部分是听上辈人说的。

      “毛主席是真龙天子。”他郑重地对我讲,一脸的虔诚,“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十三年好收成。有一年,好像是四七年,春旱,天天是大日头。谷子种下去,苗出不来。后来看不行,补种糜子(生长期短)。你猜咋着?嘿!一下子风调雨顺,满山的谷子糜子卯着劲儿地往起窜。这下儿可忙坏了,得锄掉谷子留糜子呀!到底也锄不过来。你猜咋着?秋后一收,没锄的比锄过的打得还多!”他眼睛迷离地望着远方,仿佛远处是一片青绿起伏的谷子的海洋,“毛主席走了,真龙天子走了,这儿就三年两灾的。遭罪呀!”

      我心里为之恻然。

      他们不怨嗟,心静无波。岁荒嫁女,年丰娶妻,司空见惯的事了。

       愚昧和落后是相依存的。十几年后,改革的春风吹起,延安在变。我那藏在山腹中的小山村呢?我那头裹白羊肚手巾的乡亲们呢?

 

2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9/1/1 16:10:00
      感谢长岭归去来好友新年伊始的佳作,一篇陕北风情的农村人物写实,把我们带回知青年代,“他们不怨嗟,心静无波。岁荒嫁女,年丰娶妻,司空见惯的事了。”楼主至今还在怀念着那头裹白羊肚毛巾的乡亲。感动!乡情。
3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9/1/1 17:12:00

 那是些极朴实、极厚道的乡亲们,但愿他们的生活能好起来。

4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9/1/1 18:43:00
谢谢穆怀书老师的理解和所具有的难以割舍的知青情怀。
5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9/1/1 18:53:00
以下是引用闯北走南在1/1/2009 PM 5:12:18的发言:

 那是些极朴实、极厚道的乡亲们,但愿他们的生活能好起来。

      感谢闯南走北老师的宅心仁厚。知青虽说返城了,但心的一部分确实留在那里了。

6楼
那一片芦苇地 发表于:2009/1/3 10:27:00
环境虽然艰苦,但乡亲们的情意却是温暖的,难忘的岁月。
读长吟老师佳作,感受颇深,谢谢您,并祝您新年快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收藏-00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2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