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周日寻人"乱弹

1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9/2/4 20:26:00
 

“周日寻人”乱弹

      几年前,本城晚报用“周日寻人”这个很朴素的标题开辟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栏目,虽然所占版面很小,字号不大,放在极不起眼的位置上,却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笔者也是长期关注该栏目的“粉丝”之一。

(一)

      豆腐块大的地方,每次刊载寻人启事若干条,每条寥寥数语,少则几十字,至多不超过上百字,简短直白,内容却很丰富。包括:谁寻人?寻谁人?二者什么关系?什么交情、缘分?有过那些共同经历?有过怎样的历史交往渊源?他们都是那个年龄段的人?属于那个社会阶层?学历?职业?曾就读的学校(或是供职的单位、服役的部队)?曾经的住址?什么时间最后分手?这么大的信息量隐藏在有限的字里行间,供读者细细咀嚼琢磨,那就不是“鸡肋”,起码算是有滋有味的“鸡翅”了。

      周日,大众休闲了,报纸的版面也大幅缩水,内容比平日平淡了许多。浏览过新闻、副刊等版面之后,不妨抽空细细品读那一条条情真意切的寻人启事,让自己忙碌了一周紧绷的精神松弛下来,让思绪游走在“寻人专栏”这个情感园地延伸出的充满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里:猜一猜、想一想,寻人的双方当事人,当年他(她)们是悄然离别,还是洒泪阔别?是难舍壮别,还是不辞而别?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昔日的亲朋故旧星散四处、天各一方、联系中断、音信阻隔?当初他们彼此分手,是因毕业分配,还是因调职履新?是因“战备疏散”,还是因病退返城?是为寻找出路、突破“围城”而远走天涯,还是因为城市规划、拆迁搬家?这一切都像谜一样耐人寻味。开动脑筋,试着破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密码,这也许是百无聊赖时一种另类的消闲。如果碰巧了,在其中找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挚友亲朋,岂不是意外收获,惊喜万分?

(二)

      蓄积的情感就像窖藏的老酒,年代越久远,味道越浓郁醇香。

      久违方挂念,久别盼重逢。登报寻人者,总不会去寻找天天见面的熟人或刚分手不久的密友吧?他们苦苦寻找的应该是朝思暮想、与之音信断绝多年的知交故旧。而最常见的被寻找者,除了失散的亲戚,十有八九是关系密切的老同学、老恩师、老同事、老战友,抑或老邻居;目前还有一个大热点,就是知青寻找上山下乡同甘共苦生活过的老伙伴。

      笔者有一个直觉,世间寻亲觅友念头最强烈的要数中老年人。颠沛流离,经历了半辈子风风雨雨,人到暮年,生活淡定下来,执著地怀旧、寻觅,盼望有朝一日与久违的亲朋故友重逢,促膝叙旧,实属人之常情。

      还有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凡是登报寻人,寻与被寻两者之间多是地位平等、友谊纯真。大概很少有人寻找昔日对自己铁面苛严、毫人情味的顶头上司;也不会有人去寻找“老死不相往来”彼此横眉冷对的冤家对头(除非是蓄意报复)。至于债权人寻找债务人,那该由法庭下传票,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对簿公堂”。

(三)

      晚报开办的“周日寻人”专栏为什么人气旺?

      笔者分析,首要原因是报纸信息透明公开,传播面广,渠道畅达,引人注目。晚报庞大读者群遍布全市(外埠也有订户),渗透到千家万户,简直就是一个纸质传媒的“宽带网”;其次是“周日寻人”专栏提供的服务便捷。拨通栏目“置顶”公布的热线电话号码,讲清楚你是谁,你要找谁,告知你要找的人的有关信息要素,留下你的联系电话(以便及时地接收到反馈的信息),就算挂上了号、排上了队。你就不必劳神,只管静候佳音。一般情况下,寻人信息的见报指日可待。

      更重要的一条是报社施惠读者,“周日寻人”免费刊登信息,分文不取。

按惯例,在报上登启事寻人是要花一笔钱的;有的人为省钱满街贴条寻亲友(印象中,只有寻找走失的孩童或老年痴呆症患者,亲属们迫不得已才会到马路上张贴印有头像的寻人启示),有点像贴布告通缉逃犯,不但有碍市容观瞻,遭到城管处罚,还会让被寻者颜面扫地。通过晚报专栏登报寻人,不花钱,事情又能办得很得体,人们何乐不为?

(四)

      登报寻人,细节决定成败。

      茫茫人海,百舸千帆,究竟哪一条“船”是你要寻觅的那“一叶扁舟”?

要想寻人顺利,避免张冠李戴,重名误会,刊登寻人启事时,最好公布被寻找者特殊的“个性化线索”,如:列举出他的亲人姓名,或是提供你所知道他当初调动、搬迁去向的“路线图”,以便读者准确地区分辨认,你所要找的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试想,终于找到寻觅多年的熟人亲友,此时该是多么高兴!

     真心祝贺这些达到目的的寻人者如愿以偿。同时,也为守望苦等、杳无回音的寻人者惋惜。猜想,也许被寻者没有注意到关乎他本人的那条寻人信息?还是他已经“不在了”(本地、甚至是这个世界)?劝慰一声,朋友,别难过,既然你已诚心诚意寻过了,找过了,尽了心,尽了力,扪心自问,无愧我心,即便无结果,也无所谓。电视剧《渴望》中有一首插曲,唱道:“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希望还在……” 尽可释怀。

(五)

     “周日寻人”专栏历来“没下文”,被找的“那个人”“那些人”到底有没有找到?最终结果报上从不披露。但我坚信,有收获者大有人在。否则,为何这个栏目久办不衰?人们为何排队拨打寻人热线电话乐此不疲,为何在自己那则寻人启事见报后等候信息反馈时满怀期望、充满足够的耐心?

         我也曾两次拨打过报社“周日寻人”的热线电话。

         第一次是登报寻找一男一女两位中学同学。他们都姓李,1968年分别到内蒙或河北省下乡插队。一别四十载,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近些年,老同学聚会的圈子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唯独回回不见他俩。同学们责成我出头联系登报“寻找失踪者”。启事登出,两位被寻者一个都未回音;次日倒接到了别的同学来电询问,那天在晚报上登那条寻人消息的,是你吗?嘿!“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我这个找人者“一不留神暴露目标”,却被旁人“找着了”。

      再次登报寻人是为亲戚帮忙。那年,年过八旬的姨妈来本城旅游。怀旧情结驱使,姨妈执著地让我陪她寻觅青少年时代的故居与母校,寻找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同学。大半个世纪已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姨妈的故居母校建筑物还在,可当年的老同学却云散八方,下落不明,无从寻访。眼看归期在即,夙愿难酬,老人家郁郁寡欢。我灵机一动提出个建议:让姨妈留下要找的同学的姓名、就读的校名、届别等线索、并留下了姨妈的宅电号码,替她在晚报上登寻人信息。意想不到的是,姨妈回家不久,就兴冲冲打电话告诉我,有人(被寻找同学的亲朋)在报上读到我代她刊登的寻人启事,主动打长途电话告知了某些老同学的去向和人生变故。虽然没有联系上昔日同窗,但总算知道了某些校友的下落,姨妈心理上得到了一丝宽慰满足,很感激晚报帮她寻友。

      某日阅报,在“周日寻人”栏目捕捉到一个颇具“个性化”、特眼熟的姓名。灵感直觉告诉我,寻人者应该是我多年来苦苦寻找的一位初中校友。一个电话打过去,自报家门,听筒那边惊讶不已、激动万分。果真是“他”!这次他登报寻找自己的高中同学,却在字里行间暴露出自己的“踪迹”,被我发现线索、追踪“擒拿”。通过我,他意外地一下子与多位几十年失去联系的初中同学沟通了信息。几名同窗急不可耐,当即相约街头会见,到家叙谈,忆旧感怀,乐不可支。 
     世上有些事情,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登报寻人亦然。

(六)

      某日读报,看到有篇文章惊呼:“寻人寻到骗子”!

      某人在“周日寻人”专栏刊登启事寻找几名同学。很快有人来电,自称是被寻同学之一,现从外地驱车赶来会见寻人者。好消息令人感奋。时隔不久,“被找到的同学” 又打来第二个电话,这次却是向寻人者报告一个坏消息:自己刚在高速路上不幸撞伤别人,求借数千元赔付了结。

      昔日熟人分别多年,未曾晤面就在电话里张口借巨款,此事难免令人生疑。寻人者多了个心眼儿,先核实一下对方身份真伪。问她是哪届毕业生?对方吱吱唔唔,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冒名顶替的骗子漏出马脚,精心编制的一场大骗局,“功亏一篑”,穿帮演砸。

      戳穿骗局过程中,有个细节特别具有戏剧性:骗子哪里晓得寻人与被寻双方并非同学关系,而是师生关系。他“拿自己不当外人”,在电话里“套近乎”,自作多情假装亲昵地直呼对方姓名,犯下一个致命错误,明显有悖“师道尊严”常理。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登报寻人,居然遭遇骗子。圣洁的情感园地,光天化日之下也会蹿入乔装打扮、居心叵测的白骨精。真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还是老话说得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实是披着画皮的恶鬼)之心不可无。看来,登报寻人也须提高警惕,千万当心,不要感情用事,真伪不辨,引狼入室!

2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9/2/5 9:24:00

         拜读沙海归舟的《“周日寻人”乱谈》,谈得很好。报社在经济大潮面前拿出一块地方,免费供市民享用,很难得。我也是逢刊必看。看着那么多人的亲情所在,不禁也想起多少年想找的同学,战友。无意中倒是发现,一则寻人中有我妹妹的名字,电话打过去,还真是。当然,被骗子利用的事,特别是我们这般年龄的人,小心为妙。好文欣赏!

3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2/5 9:35:00
寻人一事有讲究,
多样原因有缘头,
其中也有骗子进,
终究不能成气候。
4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9/2/5 10:22:00
  远离的亲友,有了这样一个桥梁,能走到一起,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