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1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9/2/9 20:38:00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小时候,在课堂上学习《儒林外史·王冕》一节,老师要求将精彩段落背熟,因此,现在还能不假思索地背出:“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临书怀想,脑海里浮现出一卷清丽的水墨画:一个牧童箕坐在草地上,背后是依依的古柳,面前是清清的七卯湖,搦一管画笔,饱蘸了胭脂,在水牛的反刍声里,静静地画没骨荷花,真叫人心神俱醉。后来读鲁迅的《社戏》,那水世界里的呆子,那河岸边茂密的罗汉豆,无不令人神往。便是《风波》里所描写的蒸干菜也十分诱人。而市井生活使人感到乏味,无止无休的政治运动更叫人厌倦,所以,离开北京时,并不是特别的恋恋不舍。谁承想,从此,浓浓的乡愁竟三十多年化解不开。

      那时,报刊上的文章,多是欺世之作。锦文绣口,把农村生活描写得蒸蒸日上,生产上更是战天斗地如火如荼。“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成了套话。我们这群年方弱冠涉世不深而又知识无多的“知识”青年,双脚一踏上陕北贫瘠的黄土地,心下便重重的一沉,美如丹青的想象随之梦一般的飞散了。

       短褐破旧满面灰尘的村民赤着脚,穿着连鞋帮都纳着密密针线的“踢死牛”在村口的寒风中迎接我们。孩子和狗围着拉行李的驴车跑着叫着,簇拥着我们落脚在小学校暂借来的一眼窑洞里。书记把闷着的灶火捅开,火苗一下窜起来,舔着锅底向烟道里飞快地跑去。窑洞里渐渐暖和起来。

      “冬天,没啥干上的,只是擂擂粪铡铡草。你们……等过了节再说吧。先把家拾掇拾掇,打点儿柴禾。饭么……”书记沉吟了片刻,看看四周的村干部,然后说,“先派着吃吧。你们,弄不了这灶火”。派饭,是上级干部下来视察工作时给与的待遇。刚刚到农村,我们便得到了这分殊荣。

        村落不大,约有三四十家。傍山而居,窑洞无规则地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皆面向着山脚下一条快要干涸了的小河。

        乡亲们家里都很穷,最富的人家也不过多一两口暗红色的箱子。上面有画匠用油漆涂抹的花鸟,呆板无生气。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曾说过不要怕打破家里的坛坛罐罐的话,现在才理解,坛坛罐罐便是全部家当。

        我们吃派饭,给乡亲们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晚饭。通常,他们只是加些酸菜煮一锅清汤寡水的小米稀饭。有我们在,便须格外多加一碗小米,甚至还多加几个土豆。自然了,队里会按我们的定量如数量米给他们。但因此导致全家吃稠粥,在他们看来,无疑是一种浪费。每看到婆姨们掂量着加一碗米,或是中午熬菜时摘下挂在窑壁上的硬得象土块的牛油,捏着绳头在锅里多涮几下,我心底都会忍不住一阵酸楚。而我们对这粗粝的饭食,时间长了也委实难以下咽。

        土地贫瘠,灾害频生(现在知道是环境破坏的结果),尚需国家年年供给返销粮。队长.书记认为是耻辱,年年努力,想一举改变贫穷的现状,但终于力不从心。不但如此,每年还得把泪水和羞辱藏在心底深处,面红耳赤打架似地和公社领导争辩着,为乡亲们多争取点儿返销粮。

         一九七二年,周总理回到延安,见到此情此景,亦忍不住潸然泪下。

晚上,盘腿儿坐在炕上,和他们在昏黄暗淡的油灯下谈谈笑笑,听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述年轻时的事。有不少人当年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按说,现在应是相当级别的干部了。可是陕北人太恋家,走不出这块热土,到底还是返回自己的土窑洞了。

        惊蛰一过,桃花飘红满地,海棠花梨花又相继盛开。整个小山村笼罩在一片芬芳的气息里。年轻的婆姨们噤了一冬的口,又叽叽喳喳地讲开了。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论着今年如何扯件新衣裳,杏子做醋怎样才能酸而且香(极好吃,颜色女儿红一般好看),准备养几张蚕茧……。我常常拿了小镢头和她们到山里去挖野菜。苦菜.马齿苋.荠菜.野蒜.苜蓿.地耳,吃了不少,也认识了不少。婆姨们告诉我,苦菜马齿苋可清热解毒,黄蒿可治黄胆,牵牛子可利尿杀虫。她们倒象野菜学专家似的。可是,向她们学着用麦麸糜子糠做饭,却自食其果。吃得便秘,惶惶不可终日。当然,这不怨她们,因为那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人吃的。

        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无论是耕地锄草间苗,都极认真,也极考究。你得承认这是一门技艺。由于是大锅饭,认真归认真,决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最令人兴奋的是中间休息,时间很长,大约总有一个小时吧。这时,他们便笑吟吟地打发我们去拔胡萝卜。延安的农民很聪明,星散着在山坡地里种上一小片一小片的胡萝卜,无论在那架山上干活,都能方便地就近取食,以解饥渴。胡萝卜的叶子是琐细的,密密的,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颜色浓绿,远远望去,一汪清水似的十分惹眼。如果赶巧,还能捉到小山鸡。鸡雏和家鸡相仿,身上花斑如麻鸭,有一对圆圆的黑眼圈,很耐看。

        似水流年,我们年复一年地长大了。抛开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不说,对于将来总感到一种迷茫,感到前途荆天棘地。我们几个知青相约,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互相帮助共度艰辛。

离开延安三十多年了,回到北京也已二十年。为生活所累,昔日锐气渐消。今髀肉已生,不再作振策驰驱之想。节日闲暇,老友复聚,西窗话旧,倒时常想一同回延安看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终年劳碌的乡亲们,酷爱的那一曲信天游,是否少了些悲凉,多了些欢欣呢?

        落叶归根,反倒生出又一种思乡的情愫了。

 

2楼
牧歌 发表于:2009/2/9 21:15:00
写得情真意切,回到北京,思念第二故乡延安,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终日劳碌,还是原生态的信天游。思乡的情愫缠缠绵绵。
3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9/2/9 22:07:00
       不论当年的知青下乡到黄土地还是绿草地,不论下乡到黑土地还是红土地。边远地区的贫困,都是当年农业大国的现状。当年的知青和当地乡亲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难,今天大家都有着深刻的体会。不管当年的下乡的环境生活如何,如今,都有一份对第二故乡思乡情素,惦念着父老乡亲。正像长吟归来去好友所说:“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终年劳碌的乡亲们,酷爱的那一曲信天游,是否少了些悲凉,多了些欢欣呢?”这也是一段割舍不断的知青情结。
4楼
设字209 发表于:2009/2/9 23:54: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楼
二黑 发表于:2009/2/10 10:55:00
乡愁人人都会有,但象这样用一种优美的思绪去写"乡愁"的,还是少有.
6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2/10 12:22:00
当年曾羡田园美,
插队方知苦与愁,
却因乡亲恋热土,
至今思乡意不休。
7楼
梦回太行 发表于:2009/2/10 22:22:00

写出了我们共同的感情!

8楼
设字209 发表于:2009/2/10 22:22:00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终年劳碌的乡亲们,酷爱的那一曲信天游,是否少了些悲凉,多了些欢欣呢?

我们这些老知青,更能体察到农民生活的不容易.
9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9/2/10 23:14:00
知青版的《回延安》!字字句句饱含对革命老区、对陕北乡亲的浓浓深情,令人品味。
10楼
长吟归去来 发表于:2009/2/11 15:38:00
以下是引用牧歌在9/2/2009 PM 9:15:05的发言:
写得情真意切,回到北京,思念第二故乡延安,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终日劳碌,还是原生态的信天游。思乡的情愫缠缠绵绵。

  谢谢牧歌老师。知青聚会,常常谈起村里的乡亲。这一份乡情真是难以排解!

共1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46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