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到杜公祠

1楼
布衣者 发表于:2009/2/26 20:37:00
        到      杜     公     祠                         说来惭愧,自己在少陵塬下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近在咫尺的杜公祠竟然没有去过?讲出来怕人笑话。        初冬的一天,我来到了位于半塬的杜公祠。杜公祠的大门闭着,管理人员将我带到旁边的侧门推开门让我进去。他嘱咐我“出来把门关好”。祠堂院里无一人,十分安静,几棵柏树无次序的站在院内,两边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陈列,正殿不大,门还锁着,从窗户往里看;只见杜甫的塑像上面落满了灰尘,墙上挂了张杜公的生平简介,整个祠堂一副破败景象,比起成都的杜甫草堂简直是天壤之别。都知道成都有个杜甫草堂,却少有知道西安还有个“杜公祠”。难道真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了?        当年的杜甫带着追随前人的梦想来到长安,来到少陵塬,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少陵,神禾两塬想望相望,桷水从中间宛然流过,远眺终南,连绵起伏。韦曲和杜曲之间的樊川的达官贵人的时尚社区,正可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名园依绿水,野竹上春宵”诗人盛赞这快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当然诗人更多的是遗憾,愤慨,特别是他那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出诗人的迷惑,愤慨。诗人自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真的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料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伦”由于终不得志便“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的十分悲惨,他愤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在那样一个社会,任何一个“自谓颇挺出”的穷青年即便是满身抱负,壮志凌云也都无济于事的。诗人在这里给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            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坎坷,穷困。但他留给后人一千五百多首诗,许多诗词至今读了后人人感慨不已。他的诗更多的是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典型的“三别”“三吏”难怪鲁迅先生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象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院内的墙下有几通碑,大都是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重修祠堂的记载,我想起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流落在成都草堂院内,苦度岁月几年,当他“忽闻剑外收蓟北,处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欣喜若狂的心情,可他再也没有回到他梦寐以求的长安。        出了祠堂,我望着对面的神禾塬,终南山,望着新建起来的大学城,几千年了难道就再出不来一个杜甫了吗?                     2009年于长安区
2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9/2/26 21:11:00

  同一名人在不同地方的遗迹却有如此大的差别,让人感叹。

3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9/2/26 22:03:00

一篇引人深思的游记。发思古之幽情,期盼新文豪的诞生。

4楼
清风出袖 发表于:2009/2/27 0:04:00
 是很发人深思的现象!回忆那个非常年代出的一本郭xx写的书《李白与杜甫》,作者迎合时尚“仰上”流行爱好,观点明显“扬李抑杜”,误导了一批年轻人。我的大学老师中,两位男女老师正好是夫妻,是文革时上海华东师大历史系的老大学生,他们教文史当然让我们受益不浅,可是一个扬李,一个扬杜,各执一词,很有意思。
5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2/27 10:19:00
诗坛圣仙两名传,
评价从来各秋千,
我说都是真杰士,
否则哪能永称贤。
6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9/2/27 11:59:00
现在能有流传千古的绝唱恐怕不容易。其不说,诗人本身的文学修养,文学造诣。就是本身的意境恐怕,与古人不能相比。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在黄州被贬时所做。诗人的千古绝唱,不能不说与其被贬的心情有割不断的关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所作,可见诗人被贬和被赦的心情。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被压抑的心璄中,唱出了千古绝唱。现代的诗人,没有那种绝唱的意境,再出千古绝唱不易啊!
7楼
荣荣 发表于:2009/2/28 10:38:00
以下是引用沙海归舟在26/2/2009 PM 10:03:52的发言:

一篇引人深思的游记。发思古之幽情,期盼新文豪的诞生。

期盼看到你更多的好文章.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15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