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长鞭一甩叭叭响

1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8/11/17 20:50:00
 

长鞭一甩叭叭响

      这是电影《青松岭》插曲头一句歌词。该片“男一号”万山大叔和另一部影片《红旗谱》中英雄人物朱老忠两个人扬鞭赶车的形象威武,鞭声清脆,当年曾让多少观众久久难以忘怀。

      笑星赵本山在小品节目《三鞭子》里,把中国北方农村赶车人的形象展示得更精彩。你看他稳坐车前,抖腕甩鞭,口令迭出,嘚”、“吁”、“喔”、“驾”、“稍”,起步、停车、拐弯、前进、后退,把一车所有的牲口叫齐了套,让它们步调一致、形成合力、负重前行。车把式指挥若定、令行禁止,俨然帅才风度。

      农村习惯称呼赶车认为“车把式”,在东北,又称为“车老板子”。

      关内外相比,赶车的鞭子大同小异,用皮条精心编织,根粗尾细,形状似一条蛇。鞭杆子则区别较大。关里车把式用的小手鞭一米多长,一只手就可以攥住舞动。梢头像钓竿的尖子,柔韧而有弹性。关外车老板子用的是大鞭杆,在小手鞭下面接出一大截硬木杆,总长度二米有余,必须用双手上下握才挥得动。关里关外赶车的鞭杆子长度相差一倍,原因是在关里马匹稀少金贵,一辆马车一般套一两匹马;到了关外耕畜较多,套三匹马的车很常见;而在我插队的内蒙科尔沁农牧区,大车都是“四挂套”。一马驾辕,三马并列在前排,当中一匹马是“串套”,两侧两匹马拉“帮套”,分别是“里套”、“外套”。一车套四马,古已有之,称为“驷”。有成语为证,叫做“ 驷马难追”。赶着套了四匹马的大车,必须用“改良”过的加长鞭杆子,为的是解决赶车驾驭牲口时可能遇到的“鞭长莫及”难题。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始皇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关外的车老板子是握长鞭驾御四挂套的马车。看来只要“管理幅度”增大,都适宜用长鞭。

      舞台上杂技演员的鞭技功夫精湛,能挥鞭把整张的报纸精准地不断“一分为二”,一直抽成细碎的小块,还不会损伤助手的一根毫毛。老练的车老板子眼疾手快,鞭子指哪打哪。秋天里赶车过地头,抽击顺垄沟哧溜哧溜迅跑拣粮吃的鹌鹑;冬天里赶牲口拉碌碡打场,抽击粮食堆上偷嘴吃的麻雀,都是一鞭一个准。鞭头过硬的车老板子,其鞭技不亚于杂技演员。

      平时,车老板子是舍不得抽打牲口的。催车疾行,只是象征性地扬鞭吓唬一下牲口。对卖力向前冲的串套骡子、忠实可靠的驾辕马,发个口令,用鞭杆敲敲骡子后腰、用巴掌拍拍马屁股就足矣。头脑清醒的车老板子绝不会干“鞭打快牛”这种惩罚功臣、有失公正的蠢事。除非是马车误(陷)住、需要提速加力克服路障的关键时刻,有哪匹马藏奸耍滑,不听招呼“自找打”,否则不会轻易痛下狠手。应了那句俗话,“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

      车老板子的大鞭子“从不吃素”,遇到以下两类牲口,可要“动真格的”了。一是对刚从散马群中抓出来役使的不听指挥不服管、乱蹦瞎挣的“生个子”马(当地人对新套车的小马驹的称呼)“真打”;二是对惊车“毛了”(慌了神)、带头疯跑乱闯的马“真打”。驯服这两类牲口,不打不成器,必须严惩肇事者、以儆效尤。我见识过车老板子如何调教“生个子”马或惊马。首先扳死车闸,喝令辕马“坐”住车,马鞭高举抡得呼啸生风,如同扭动的响尾蛇(抽击时鞭尾爆响),鞭子落到马脊梁背上,立刻留下一道道清晰的血痕。最厉害的是抽马耳朵根子,那里神经末梢密集敏感,痛感最强烈,一鞭子下去,疼得挨揍的马前蹄腾空,立起身来,接着赶紧拼命把头扎到相邻的马的肚皮底下躲灾避难,直到它俯首帖耳,彻底驯服,“鞭刑”停止。也有个别车老板子“手糙”准头差,失手将马抽成独眼龙。瞎马残疾成了下汤锅的料,误伤耕马的车老板子本人也后悔不迭,这事不光彩,会被人耻笑一辈子。

      年轻气盛的“少壮派”车老板子爱逞英豪,上路比车速,停车比响鞭。比赛甩鞭时,总要寻找靠近墙的空地,最好是四面有墙的空场院,要的是“回音壁”增大回声的效果,甩出的响鞭声声清脆,赛炮仗、赛枪声。

      鞭子甩得响不响,鞭鞘的质量很关键。我听说最好的鞭鞘是用驴皮熟制的,精心地用刀割成“高碑店豆腐丝”一般粗细的皮条。像爱吹笛子的人口袋里总带着薄薄的笛膜,以备不时之需,车老板子都有怀揣好鞭鞘的习惯。需要换鞭鞘的时候,就从怀里掏出一小绺,小心翼翼地从中挑选一根拽下,牢牢地拴接在自己的鞭头子上。

      有如战士珍惜手中枪,车把式平时对自己的大鞭杆爱不释手,收工时扛着鞭杆回家存放。未经允许,自己的大鞭子不准他人染指。我曾获得“好说话”的车老板子许可,抄起大鞭杆试甩过几回,但总是使不出那股巧劲儿,无论怎样抖或抽,都“整”不出脆响的动静。这有点像初学用井绳打水,抖不好,水桶翻不过个儿、打不进水;劲儿使大了,桶又脱钩翻沉井底。可见任何一门技艺,看似简单,其实并非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验丰富的车老板子赶大车张弛有度。遇到马车重载上坡、过沟坎、公路会车时,车老板子自然会精神高度紧张,使出浑身解数,精心调度指挥好自己的牲口;赶上轻车熟路,路况好、路面清静,估计不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车老板子就信马由缰,让辕马、串套把握好行车的大方向,自己也落得清闲打瞌睡。关外马车的车辕上都钻一个直径与鞭杆相宜的孔洞,也有的拧一个铁箍,名叫“鞭窟”,用途是插大鞭杆。行车途中,车老板子累了,可以把大鞭插在鞭窟里,自己袖揣双手打盹,或是腾出手卷根烟抽。车辕上,霸王鞭高悬,鞭影晃动,照样起到震慑牲口的作用。

      严冬,村民常搭乘生产队的马车外出。车坐久了不活动,让人浑身发冷。“越冷越尿尿(后一个‘尿’字应读sui)”,有人忍不住下车“小解”。车老板子趁机开个玩笑,催马略略加速,逗下车人跑步追赶,马车与人拉开一定距离,让他“可望而不可即”,逼着他活动腿脚出出汗,以防冻伤手脚。“长鞭一甩叭叭响”,望着那头带狗皮帽、身穿白茬羊皮袄、脚蹬长筒毡靴、高声吆喝、策马扬鞭的赶车人的潇洒背影,我打心眼里觉得,咱关外的车老板子,真“帅”!

2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8/11/17 21:27:00
  农村的车把式一般都是人物,在队里说话举足轻重,尤其在关里,手里掌的是队里的重要家当呢。
3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7 21:44:00

大鞭一甩响连天,
技术高超是人尖,
威风凛凛苦吃尽,
悠闲起来赛神仙。

4楼
武坚 发表于:2008/11/18 7:52:00

说句题外话,好可笑的一段。
刚到北大荒,都是懵懂小孩,不但没有见过大场面,就连稀罕的小事也觉得奇怪。
一日,一女知青问:为什么那个五条腿的马的老欺负四条腿的马?
谁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见老饲养员在一旁递了着烟袋锅,一边抽着一边嗤笑,还不时地擦着嘴边笑出来的口水,谁知道他在笑什么,我们也觉老饲养员是那么地可笑。

5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8 11:42:00
以下是引用武坚在2008-11-18 7:52:40的发言:

说句题外话,好可笑的一段。
刚到北大荒,都是懵懂小孩,不但没有见过大场面,就连稀罕的小事也觉得奇怪。
一日,一女知青问:为什么那个五条腿的马的老欺负四条腿的马?
谁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见老饲养员在一旁递了着烟袋锅,一边抽着一边嗤笑,还不时地擦着嘴边笑出来的口水,谁知道他在笑什么,我们也觉老饲养员是那么地可笑。

哈哈哈哈!

6楼
真情年代 发表于:2008/11/18 13:17:00
在生产队的车老板就是各单位的司机,那时能当上车老板确实是一件美差。楼主对车老板的描绘真形象。
7楼
孙书权 发表于:2008/11/18 15:32:00
估计作者当过车老板,只有知青的车老板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是农村的车老板还总结不出大鞭子一甩的道道!
8楼
谦言婉语 发表于:2008/11/18 19:00:00
好的车把势,那劲头、那风度真的让人羡慕。
9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8/11/18 21:23:00
回复版主:笔者插队时跟过车,套过车,但没有正式赶过车。惭愧!
10楼
武坚 发表于:2008/11/19 0:16:00
真正的好文章来自于生活,也不是在生活中就能写出好文章,需要观察,积累,做个有心人。有心人还不够,更要有基础,这就是勤奋和扎实的功底。不要谦虚,沙海归舟就是如此,理应是我等的楷模、表率!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64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