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读书乐(二)

1楼
素心若雪 发表于:2008/11/19 7:32:00
                读书乐(二)

     十三岁时文革开始了,焚书毁书过后,一片文化荒漠。学校停课了,可叹我大好读书时光却无书可读。

    一天家属院里新搬来一户人家。没多久我就找到了同类,和他家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个叫小晗的女孩成了好朋友。第一次到她家去玩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孩子们住的那间屋子炕稍整整齐齐垒着什么东西,有棱有角,不象行李。问她,神秘兮兮,左顾右盼,不做回答。过后她悄悄告诉我,那里面都是书!原来她妈妈是某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文革开始后,书被学生烧的烧,毁的毁,图书馆不复存在。她妈妈侥幸保留了一点书,趁没人时偷运回家,垛在角落,孩子们可以偷偷看,但绝对不能外传。

    我见了这么多书,眼都直了。再三央求,再三起誓后,小晗终于答应冒险偷书借我,但必须保证书的绝对安全,并要快速送还。

    我欢天喜地,心花怒放。但借书难,看书也难。那时父亲因为是当权派,正被批判。为了不给父亲找麻烦,我们每天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母亲怎敢允许我在光天化日下看禁书?我把好不容易借来的书藏在专放自己衣服的纸箱子里,夹在衣服中间。好在是夏天,家属院里大片空地上已长出青纱帐。我就在家门附近的玉米地深处开辟出一块幽静去处,一个人悄悄地躲在里面,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看书。真是一个上佳的环境,又肃静又凉快,新鲜的泥土混着植物的气息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阳光透过植物的罅隙,丝丝缕缕地射进来,留下斑 驳的影子。周围深绿色的玉米棵密密地整齐地列成方阵,我静坐其中,也象是他们中的一员。微风拂过,玉米叶子发出沙沙的轻响,像夜晚有人在远处浅吟低唱。我屏息畅读,愉悦自得,管他外面如何喧嚣如何热闹,在这绿色的天然书房,我有书为伴,自有一方乐土。

     就这样我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悄悄地读了包括《一千零一夜》在内的许多民间故事,读了包括《青年近卫军》在内的一些外国小说,还有大量的当代国内小说。那时看书很大程度上是在解闷,很少把它们和现实结合起来去思考点什么。书中的世界太美好,而现实生活太残酷。父亲被批斗,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处境艰难。到处是红海洋,到处在打派仗,人们吃着玉米面大白菜,少油没盐过着苦日子,就是搞起运动来精神头十足。生活是灰暗的,哪里有书中的风花雪月、闲云野鹤的洒脱浪漫,哪里有将军列队、勇士出征的慷慨悲歌,哪里有远寺疏钟的安谧,哪里有扁舟载酒的超脱?

    还是读而不思,苦中作乐,愉快就好。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从那时起就对书爱护有加。每次总是先把书包上皮,把手洗干净了,再翻书,而且决不乱画,也不折页,总是使用自己做的小书签。书读完了,马上偷偷溜到小晗家,还了旧的,再求新的。但也很不容易,她家也有多双眼睛盯着呢,一旦被发现,她肯定难逃一顿骂。拿到新书的日子,就是我的节日,揣着沉甸甸的书往家走,那份高兴简直无法言表。为了对朋友表示感谢,我有了好吃的好玩的,绝不自己独享,总给小晗留着,人家说我俩好得像一个人,却谁也没发现我们的秘密。

    好景不长。灾难并不因为小晗一家的与世无争就不眷顾她家。文革据说是触及每个人的运动,谁都在劫难逃。小晗的爸爸毛笔字写得好,经常要抄写大字报,一次一个马虎,把万寿无疆的“万”字错写成了“无”,于是大祸临头,成了反动透顶的现行反革命。小晗从此不敢轻易出门,她家的书也从此不知去向。我不敢问,但能理解,要是被抄家的发现这些书,那她爸爸就会因私藏毒草而罪加一等。

   我从此断了书源,失魂落魄,不知该抱怨谁。秋天时候,玉米割倒,绿色的书房不复存在,短暂的一段黄金时光就这样结束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cimg504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楼
大漠秋月 发表于:2008/11/19 8:16:00
素心:不知什麽原因,字体大了以后,右边少了一行字,看起来很不舒服。
3楼
素心若雪 发表于:2008/11/19 8:21:00
奇怪呢,我这里没有啊!
4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19 9:16:00
家旁一片青纱帐,
曾是楼主读书房,
悄然借到违禁本,
成就一段美时光!
5楼
孙书权 发表于:2008/11/19 16:43:00

若雪文才非一日之功,破万卷书是前提。

我的学问是在小人书铺长的。哈哈。以后有机会写写。也希望大家都来写。
因技术问题,本来想把此文章放到专题里,以后再说吧。

6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8/11/19 17:51:00
    读书乐,偷读书更甚。我小时候,家里不让看红楼梦,我就坐在书柜前看,一听到门响,就把书塞进柜里,换一本别的书。文革时,所有的书都进了造纸厂,成了纸浆,心疼也没办法。下乡时,是姑妈家表哥从图书馆偷了一些书送我,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7楼
素心若雪 发表于:2008/11/19 18:38:00
谢谢几位朋友跟帖鼓励!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大概都有借书偷看书的经历.第一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书源,第二罢黜百家的文化形势始然.第三那时没有那么丰富的传媒渠道.然而"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时对读书的机会是珍惜的,读书是比较认真的,所以能有较大收获,为后来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8楼
无声 发表于:2008/11/19 19:12:00
 那时大家要排队等候抄家或从学校图书馆里流传出来的书, 最爱读<海底两万里>.<鲁宾逊飘流记>......

有一次发现一本书没人读,我一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高中教员历史辅导教材.翻开书就放不下, 才知道<尼布楚条约>,<瑷辉条约>,看完后几天气不顺! ......印象很深的是书上写了李宗仁和台儿庄大捷.曲指一算也可能是65年
李宗仁和郭德洁回国后出的书.不论如何爱国主义总是激动人心的......后来不久传出"一双绣花鞋",说郭德洁回来找王光美"接头"......

文革中看了历史书就增添了爱国情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209p1t148d3746f3089dt2005020215243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部分士兵的合影(从左到右)英军、美军、英军澳籍士兵、英军印籍士兵、德军、法军、奥军、意军、日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0501_3787c7d112f9ebc3440ftrgigcgvz4o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

9楼
翁长来 发表于:2008/11/23 23:16:00
用户已锁定!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46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