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打墙

1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8/11/29 21:32:00
 

 

      打墙即造墙、筑墙。东大荒缺砖少石,农村盖房很少用砖石砌墙,甚至于用坯垒墙的也不多,通常是用土打墙,俗称“干打垒”。

      打墙的工具很原始:两副墙板四根绳,一个“蛋磙子”,外加数把铁锨。墙板是打墙的“模板”,红松材质,两三指厚,三十公分宽,每块墙板约四米多长,两块墙板为“一副”;绳是拇指粗的麻绳,用以绑拢墙板,是打墙的柔性“夹具紧固件”;“蛋磙子”是打墙无柄的石夯,状如石鼓,长约三、四十公分,重约二、三十斤,两端内凹,以便扣拿。为加快打墙进度,都是两班人马两套工具一起干,齐头并进。

      打墙是盖房的最初始工序。木匠用木橛钉在地上标出房宅四至方位及标高,撤平地基,接下来就是进土打墙。打墙的土,不能用白眼沙子,要用有一定团粒结构粘度适宜的土,能捏成团、摔在地上又能散开的土被视为打墙的“好土”。

      打墙分工:有上土的,有砸夯的。上土,是打墙供料程序。几百车的土,全凭几个人一锨一锨抛、填,送进模板里,才能筑起高墙。墙体下宽上窄才坚固,打基础时上土工作量大;墙打到了高处,需土量小了,但要高抛,射得准,射不到位或越墙而过都是白费工。开打墙时,先沿墙基线平地夯实,然后用麻绳把两块模板留出一墙厚度拢起来,麻绳并不打结,而是别个活扣,以便解开。进土后,用脚跟沿墙板内侧踩实,从里边把墙板撑紧。然后从一头挨排填土打过去,打“五花磙”,即每排并打两夯,每两排正中压茬打一夯,成为梅花状。初上墙抡“蛋磙子”,手没准,总是一位“里手”示范打头夯,“力巴”(生手)二夯跟进,打在头夯的凹坑里,如果打在自己脚上,可真应了那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打到墙板或麻绳上,石夯弹下墙去,给埋头上土的哪位开了瓢,后果更不堪设想。战战兢兢,本来手没劲,又不敢使劲,人家会打的打下夯是“啪啪”作响,不会打的打出的声“噗噗”的,现场主事的老把式就吼起来:“不会干,看人家咋干,学门道。”闹半天,举石夯有姿势技巧,不是大虾式起弯腰直过顶硬夯,而是从头一侧曲臂回环上举下砸,一下是一下,有板有眼。蒙古族小伙体壮如牛,打墙当玩,有说有笑;“力巴”没打两板就气喘如牛,想潇洒也潇洒不起来。打上这堵墙,没有半截子换人的道理,只好一直坚持打到底:上板、摽绳、进土、踩实、砸夯、卸板上移,如此往复,直到三米高十板墙打齐,才能下来。这当中干累了,可以歇一会儿抽袋烟,喝碗水,但在墙头上的人不能多喝水,以免来尿了下不去,憋蓝眼干着急。

      墙打到七、八板时如不注意,夯劲过大或上板上偏了,整堵墙会轰然倒塌,前功尽弃,招来大伙一顿臭骂。这时候总会有敦厚长者出来打圆场:“没事,没事,墙倒八遍是好土。”起先我纳闷:怎么墙倒了,土倒是好土呢?后来才整明白,他说的并非“是好土”,而是“使好土”。因为这土几番倒腾,又经过夯砸,如同和面“行”过劲来,土熟了,不再疙里疙瘩有空隙,可不就好使啦。然而这土是好使了,这墙又得从头打起。众人白受半天瞎累,能不骂街?

      十板墙打下来,撤板。老把式手持一柄木棒前端并排钉着几根大钉的巨型“牙刷”,为土墙美容。只见他侧着身用大钉刷一绺绺顺着刷过去,刷掉了每板接缝的“眼疵”和“鼓肚”,留下道道平行的刷痕,就像一匹展开的条绒,让人爽目。经过这一刷,墙体基本定型,又为下一步稀泥抹墙面打好了基础。

      打墙的顺序是先山墙后檐墙。两堵山墙前后檐墙打完,立马看出建房的“形象进度”。接下来是搭建房屋“主体架构”,架上樑柁支上柱脚,谓之“戳牌”;然后上房檩挂椽子,在檩子椽子上覆盖柳条笆,其上铺苇把再压泥抹平,这道活儿称为“上箔”;门窗框稳上后,用泥巴把土墙与樑柁、柳条笆的间隙塞严,这叫“堵燕窝”;然后用精细的稀泥巴黑油沙抹光墙里子,按上门窗户扇,一间简易的农宅就算盖得了。

      文革时期,农村生产队长走马灯似的一年一换,除“四类份子”及其子弟“入另册”之外,贫下中农几乎轮流“坐庄”当队长,人心思变(变动)自顾自,上了台热衷于营造自己的安乐窝,抽调精壮劳力拉土打墙盖房,误了春耕春播农时,有的为拉盖房土挖了河堤挖田埂甚至于挖掉好田,累死了生产队的马匹。那几年减产绝收,天灾人祸两方面原因都有。打墙砸夯是力气活,知青正是棒小伙,又不拖家带口,理所当然成了“首发队员”,几年干下来,悟出门道,从“力巴”变成了行家。

      三十余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使国人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城里大搞安居工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农村盖砖瓦房已很普遍,盖小楼别墅的也不新鲜,干打垒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当初学到的打墙这门本领,怕是这辈子也不会再有施展的机会了。

2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1/30 10:08:00
干打垒的房,
雪白的墙,
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
记得当年在乡下演出时就是这么唱的。那是1970年的事。在此之前,我所在的牧业队没有这样的建筑物,所以学歌时才知道有这样一种建筑方式。其实附近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建筑,只是我这个马大哈不去注意观察罢了。
3楼
闯北走南 发表于:2008/11/30 10:29:00
   楼主写的真细,当年学会的活像用刻刀刻在脑海里了。我们在山西没有木材,基本上是旋窑,我们知青住的就是窑,就是用这种干打垒的办法树起两面墙,上面再用土坯旋起拱形顶,只有门窗用点木料。
4楼
离离 发表于:2008/11/30 20:43:00
  我下乡的地方住的房子都是干打垒的,但我却不知道打墙还有这么大学问,佩服楼主观察事物的能力,欣赏学习!
5楼
小豆子 发表于:2008/11/30 21:43:00
哈哈!这活干过,挺累得!楼主真是个有心之人,将平凡的农活写的活龙活现。佩服,佩服!
6楼
孙书权 发表于:2008/12/1 11:28:00
没白当知青,作者是有心人,把许多历史的小技艺都记录下来,其实有历史价值的.从这一点能反映不少历史情状.
7楼
那一片芦苇地 发表于:2008/12/3 22:40:00
文笔干练,描述清晰、生动,赞赏您的文笔,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好.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怡然 发表于:2008/12/10 18:18:00
 归舟兄,去看邮箱,那里有联系方式的。(论坛应该有提示的吧。)

 
9楼
穆怀书 发表于:2008/12/11 22:33:00
     晚来文学版,好看文章多。才读沙海归舟《打墙》不胜感慨,楼主把打土墙的全过程表现得那么细腻,真切。有好的实践经验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我在农场住的就是干打垒的房子,可就是没见过怎么盖的。因为,从我到以后就开始盖砖房了。
10楼
冷雪峰 发表于:2008/12/12 17:02:00
赞!

这样细致的描写应该入书载册。不然的话,若干年后因为科学水平的提高,农村都盖起了高楼,就没有人知道这些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曾经解决无数人温暖的建筑形式了。因为很多的“里手”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办法去记载这样劳动的全过程,也多亏有我们这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了,在叙述自己的劳动过程的同时,却记载了将要成为历史的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

还有如农村的“脱坯”、“赶马车”、“榨油”……和一些老式作坊式的生产方法,都需要有文化的人去记录、去描写,才能给后人留下历史的痕迹……
共1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6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