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乡居科尔沁 况味烟酒茶

1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8/12/2 21:03:00
 

              乡居科尔沁 况味烟酒茶

   老百姓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归纳为过日子“开门七件事”。对于科尔沁人来说,这个概括很不周全,起码缺了两大项——烟和酒。烟、酒加上茶,是土生土长的科尔沁人生活中的三大必需品;与吃饭、睡觉一样,须臾不可或缺。

   我常揣摩,为什么科尔沁人对烟酒茶样样钟情?

   先说酒。因为酒入口进肚火辣辣,高寒地带的人都感觉酒能御寒。有首流行歌曲唱道:一位路遇车祸的外地司机,为答谢东北人的施救,请他吃饭。“喝得少了他不干!”东北人的性格豪爽喜欢饮酒,由此可见一斑。科尔沁地理位置属于“准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原称哲里木盟,文革期间一度划归吉林省管辖,后又回归内蒙),乡民喜酒善饮,理所当然。

   再说烟。长期生活劳作在荒郊野外,难免遭毒蛇、蜈蚣、蝎子、马蜂、蚊虫等袭扰。吸烟能“驱五毒”。草原上的农牧民吸烟者较为普遍,不足为奇。民谣流传“东北几大怪”,其中有一怪——“大姑娘叼着旱烟袋”。在科尔沁,大姑娘、小孩子抽烟习以为常,人们见怪不怪。

   最后来说茶。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游牧民族,肉食为主。饮茶能助消化。蒙汉杂居之地,后人继承了祖先的生活习惯,形成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习俗,顺理成章。

   更重要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辛的生活,使人们需要寻找某种方式来解忧,解愁,解乏,解脱压力。烟、酒、茶均有兴奋、提神乃至麻醉作用。或许就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科尔沁人“烟酒茶三位一体”的生活嗜好。

                    《烟》

   科尔沁烟民用的烟袋杆,短则半尺、长则盈尺,与白茬羊皮缝制带穗子的烟口袋匹配,一起别在腰带上,或掖在裤带上、当啷在屁股后边。做烟袋杆常用的材料是一种名叫“老鸹眼”野生植物,因表皮纤维细密坚韧,旋转的纹路犹如乌鸦的眼睛,故得名。其茎笔杆条直,中空可通气,粗细与铜质烟锅、玉石烟嘴口径相近,便于“对接”。反复抚摸烟袋杆,是烟民们抽烟时的习惯动作。长年累月手捋掌蹭,手掌上的油汗吃进“老鸹眼”里,烟袋杆日渐光洁,色泽红润。

“饭后一袋烟,赛过小神仙”,烟民们都爱讲这么一句话。大概吸烟的美妙,就在于吞云吐雾之时晕晕乎乎之中。

    往烟袋锅里装烟末儿,要有拧转和压实的动作,俗话“拧一锅子”。干累活时,“拧一锅子”、“抽袋烟”是要求歇憩的唯一“正当借口”。我不吸烟,笃信“吸烟有害健康”的忠告。但每当筋疲力尽时,就盼着金口玉言的“打头的”(领工员)犯烟瘾,及早发号施令,多说这两句话,好“抻抻腰,喘口气,缓缓劲”。

  “老烟枪”不爱吸纸烟,都说“抽那玩意儿没劲!” 实情不好说出口,是烟卷太贵,抽不起。凭票供烟时代,纸烟分甲级、乙级。邻省沈阳出的“大生产”、长春出的“迎春”,虽属乙级烟,每盒也在三毛钱上下(当时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才八元),一盒烟二十根,不够个人维持一天的量,自己抽时,再给烟友“撒一圈”,那还挑费得起?

    不喜欢用烟袋杆又抽不起烟卷的烟民,自己动手卷烟。卷烟选用的纸薄、柔且白,顺茬好撕。没有白纸,就扯报纸、书页的空白纸边,将就代替。二指来宽两寸长的纸上,撒上一撮碎烟叶,卷时防烟叶撒漏,纸边用唾沫洇湿封好,烟屁股折上去,前端拧个纸花。卷出的烟,头粗尾细,喇叭筒形。抽时,先掐头去尾再点燃。

    想抽烟没火,抓耳挠腮。计划经济年头,火柴限制供应。火柴不够时,有的烟民就使打火机,用鸡蛋换火石。质量差、不好使的打火机,被人们戏称“八百凿”。老农没有打火机,就用火镰,火绳点烟。火镰是质地特别的石头,两块火镰石握在手中,靠碰撞擦迸出火星,溅到绒草上,吹风引燃,手法如同钻木取火一般原始。火绳用易燃的蒿草搓得,长燃不熄,驱蚊点烟,一物两用。

    烟叶质量次,卷出的烟抽起来时不时熄灭,烟民行话“要火”。抽“要火”的烟,有窍门,口诀是“紧着嘬,莫要停,迎着风,别吱声(不能说话唠嗑)”。有一年冬季,我搭乘拖车(拖拉机带个车斗)外出,有幸见识了同车老烟民克服风大、车颠难题,在拖车上借火点烟的招术。只见他嘴上叼着自己的烟,左掌搭起风挡,右手食指与中指夹着借火的烟,让两个烟头挨紧;右手大拇指抵在下巴颏上,与夹烟的食指中指组成八字张开的“曲柄连杆”,随道路颠簸,“手指连杆”同步摆动连“轴”(大拇指)转,硬是使两根烟头始终保持“零距离接触”状态。一阵猛吸,轻而易举地就把烟卷点着了,真乃绝技。

    文革年代,以粮为纲,经济作物烟叶与葱、姜、蒜、甜菜(制糖原料)并称“四辣一甜”,被极左思潮归入限制种植的“资本主义的苗”之列。科尔沁人离不开烟,农村基层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宁肯承担政治风险,照旧安排种一些烟叶,保障“内需”自给。队上产的烟叶一般不对外销售。每斤才八毛钱,真不贵。知青也算自己人,享有“内供”资格。我家无人抽烟叶,邻居王伯伯捡个便宜,每年托我代购几斤关东烟叶。集体户有位女知青,曾在生产队园田里从事过种烟的活计。在她指点下,我们买回烟叶后,适量绑成小把儿,适时晾晒风干,还用香蒿焖熏,借以提味。经过这一番侍弄,叶片肥厚的关东烟、色泽金黄、烟香扑鼻,深受老邻居欢迎。

                   《酒》

    科尔沁人喝白酒有烫酒习惯,一般不喝凉酒,尤其是冬季。经验之谈口头禅是:“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小饭馆喝酒,总是先把酒斟到锡壶(也有的是瓷壶)里,放在盛了开水的容器中烫热,或是把少许酒倒在小碟子里点燃,将酒壶坐在火苗上燎热(当时小烧锅产的原浆酒,酒精纯度高,一点就着。搁到现在,流行低度酒,加上奸商掺杂使假,“酒里掺水”,摊上这种低度酒、“水酒”,以酒热酒的招法就不灵了)。小酒壶形如小喇叭,容量顶多二两,一壶酒斟不满几酒盅。急性子人,即便动用大茶缸子烫酒,对烫酒这道必要工序也一丝不苟。知青入境随俗。我们下乡头年,留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年三十聚餐烫酒,集体户一个“愣头青”将装酒的玻璃瓶直接插到沸腾的饺子锅里煮,结果酒瓶被烫掉了底儿,“一瓶酒”融进了“一锅汤”,踪影全无;掺了酒的饺子汤舍不得倒掉,又拿去喂猪,以致闹出了“醉猪”的笑话。

    科尔沁人喝酒,有“题目”喝,没“题目”也喝;有菜喝,没菜也喝。娶亲,生子,送葬,盖房,喝酒;家有病号,欠债发愁,夫妻不睦,生活失意,喝酒;农活太累,精疲力竭,想解解乏,喝酒;闲来没事,避雨猫冬,想解解闷,喝酒。杀猪、宰羊、炖只鸡,新鸡下蛋,“伙食改善了,可得好好喝一顿”;葱叶蘸大酱,缸里捞点儿咸菜,也挡不住“凑合喝几盅”。猜拳行令助酒兴。酒徒斗酒,用两根筷子,“老虎、棒子、小鸡”,一通呜嗷喊叫,也能“整它一两瓶”。

    有酒喝是好事,但好事要适可而止。自制力强的,“每顿喝八钱”,有利身心健康;如果一天三顿不离酒,不喝“喇嘛”(烂醉)了不算完,被冠名为“酒痞”,就不妙了。常见一些“酒痞”酒后无德,酗酒撒泼,丑闻不断;有的嗜酒伤身,醉卧雪地,冻死冻伤,酿出悲剧。

    科尔沁人喝酒,郑重其事,专心致志。酒盅一端,万事靠边儿,“一切都在酒里了”。听说过这么一件事:送公粮的“车老板子”们在小酒馆干杯拼酒,大皮袄被毛贼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披走,竟然无人觉察。真是 “大意失荆州”。

   科尔沁人对酒很钟情。小镇上的接骨大夫,医术祖传,妙手回春。找他看病,应诊费好商量,但登门须知:必带一两瓶酒,据说是活血化淤,治病需要。看着接骨大夫现场施治,满含一大口酒,“扑”的一声将细密的酒雾喷向患者伤痛处,边按摩、拍打、揉搓、拿捏,边问:感觉好点吗?我总怀疑,他真功夫在手上,那喷酒不过是“烟幕弹”。借治病过酒瘾,进嘴的酒,多半已下了肚,喷涌而出的,该不会(主要成分)就是口水吧?

   科尔沁人喝酒有“共识”:纯粮酒有劲,“地瓜(红薯)干”酒“上头”。瓶装酒在科尔沁乡间销路不畅,主要原因是售价太高。散酒与之相比,物美价廉,本地烧锅(民间小酒坊)自产的原浆酒,蒸馏出的原浆酒,酒精纯度高,最受欢迎。

   科尔沁人喝酒大碗干,沽酒大瓶装。村民到供销社打散酒,一般都用容量三、四斤的 大“玻璃棒子”(瓶子)。有的外村人打了酒等不得回家,就迫不及待仰脖“对着(瓶嘴)吹”(“喝”的代名词),从供销社一路“吹”到村口,整瓶酒多半已经下肚,没说的,拎瓶子重返供销社,再次把酒灌满,当然还要再掏一笔钱。

   科尔沁乡间流传许多喝酒的奇闻轶事。我所亲历的一个“酒故事”最为精彩。由于制酒耗费粮食,当年散装白酒产量受制约,供不应求。成为紧俏商品的散白酒,需要经理批条子才能买到。经常买酒,总舍脸走后门、求人批条子,实在太麻烦。某酒鬼挖空心思,居然搞到一份长期有效的“散酒特供证明”。那“奇招”,匪夷所思,他竟然撩起身穿的确良白衬衣,要求经理在衬衣下摆上写下“请卖给白酒x斤”字样,加盖公章。这批条,打酒反复出示,售货员想收收不走,一劳永逸解“酒”愁。有一条他必须时刻牢记,为保全“神圣的批条”,他那件白衬衣一辈子甭想洗了!

   科尔沁乡镇企业的行业领域不宽、项目有限,但似乎每个旗县都有自己的酒厂。开鲁在科尔沁草原闻名遐迩。出名的原因,一是经典革命歌曲《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解放战争时期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二是此县出产一种纯粮名酒——开鲁大曲。1976年10月中旬,我到长春开会,特意捎带的两瓶开鲁大曲,准备散会后去看望多年未见面的舅舅(铁路局高级工程师、当时下放到吉林偏远工务段当巡道工)。会议期间,传来粉碎四人帮的惊人喜讯,市民冒着纷飞大雪游行庆祝。与会者闻讯扬眉吐气,中断议题,畅所欲言。就餐时,举杯欢庆,把宾馆餐厅有限的酒类抢购一空。会议餐十人凑一桌。“普天同庆,对酒当歌,谁有酒就得拿出来大家喝!”同桌用餐者“理直气壮”,毫不客气硬是把我带的开鲁大曲酒“干”掉了一瓶。仅剩下那瓶酒,辗转几百里送到舅舅手里。他舍不得自己喝,请来亲家与我们共饮。拨开阴霾见青天,欢庆正义战胜邪恶。不寻常日子,不寻常的氛围,喝科尔沁的名酒,那酒的滋味很不一般,点点滴滴在心头。

                     《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品种繁多。传统的科尔沁人习惯喝红茶。不爱喝花茶,绿茶。

    红茶色泽橙红,味醇厚,性甘温,暖胃,助消化。红茶属于发酵茶。三十年前,全国上下,喝“红茶菌”曾与“甩手疗法”、“鸡血疗法”先后风靡一时。那“红茶菌”大概与“红茶”密不可分;现在饮料系列里有“冰冻红茶”,但喝“冰冻红茶”与热饮红茶的感觉可就大相径庭。

    听说纯牧区蒙族喝奶茶,用茶砖加奶加盐熬制而成。喝红茶没那么麻烦。抓一把茶叶丢进茶缸里,开水一沏,盖盖儿一焖,就可以喝了。

    科尔沁人喝红茶,茶叶耗用量大。毫不夸张,沏一大茶缸茶水,大半杯是茶叶;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三顿这么喝红茶,买一次茶叶就用小布袋子装,拎在手中,像只小枕头。

    科尔沁人沏茶水,用“燎壶”烧水,但凡有条件,绝不用灶膛大锅烧的水。喝茶水专用的燎壶,白铁皮打制,呈圆台形,平底,受热面大,水开得快。生产队开会,无论讲话的领导,还是听讲的群众,人人都喝茶,“当仁不让”,纷纷抢开水。会场安排不安排记录员无关紧要,但必须有专人管两件事:擦灯、添油;司炉续火、供开水。农村点炉子,没有煤炭,燃料劈柴,木头疙瘩,苞米瓤子,苞米茬子(根茎)都是硬柴火。用火盆烧水的,点干牛粪,火苗幽蓝,也很旺。

    刚开的沸水,要倒掉“水头”,冲下去,茶叶翻滚浮沉。真佩服有些当地人,刚沏的滚烫茶水,吹开浮沫,就能进嘴下咽,“哧溜儿”、“哧溜儿”,喝得动静老大,满脸淌汗。

    当地上岁数的老人,喝红茶时“独霸”茶壶,似乎“六亲不认”。自己没喝过瘾时,一般来说不轻易让年轻人“染指”分享,除非你是需要礼让的贵宾。科尔沁人喝茶就要喝“过瘾”。其标准是,要喝足了,喝透了,喝到“亮天”。“亮天”就是目光能从茶水透视过去。此时才让给我们知青喝的“亮天茶”还是酽茶,口感苦涩。

    科尔沁人一次性饮茶水的量大得惊人,所以哪怕盛夏骄阳似火,许多人下地连干一天累活,也禁得起天热干渴。我时常疑惑,一下子储存如此大量的茶水,人体内哪里有那么大的水囊?当地人这么能喝红茶,大概是为适应科尔沁沙地常年干燥少雨大陆性气候被迫逼出的习惯。

    前年五一,自驾车回访下乡地科尔沁,又喝到了久违的红茶。细细品咂,润喉沁脾,回味绵长。


    天下“烟酒不分家”。在科尔沁,烟酒茶,三位一体,是联络感情不可抗拒的工具,交际公关最得力的武器。

    敬酒、敬烟、敬茶是科尔沁人迎宾待客的基本礼节。到大青沟旅游,见到景区迎宾节目之一,就是向游客敬酒、献哈达。关东大汉粗犷,蒙族人豪爽,劝酒动辄相邀一口闷,或“连干三杯”;还有一种不准用嘴唇抿的“扔坑”喝法,端起酒盅张大口,酒往嗓子眼直射,碰上这么个喝法,酒桌滑头们惯用的一切猫腻花招,无法施展。你到某处作客,尽管素不相识,一进屋,主人必请炕上盘腿坐,拽过烟簸箩,请“卷一袋(烟)”;递上一杯热茶(茶水“常备不懈”,不必现沏),先润润口;赶上饭口,摆上家常便饭,有酒必喝。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赶上东道主正过烟瘾,得知你会抽烟,他把嘴里叼着的烟袋取下来,烟嘴在掌心一蹭,递过来让你抽,那是看得起你;你就决不能客气拒绝,若嫌脏,试图再擦拭烟嘴沾着的口水,你就有失礼貌,犯了大忌。

    消费烟酒茶,常年开销大。三者当中,烟叶自产自销,挑费还少些;酒与茶,占全年生活开支的相当大一部分。农户日常就靠“扣鸡屁股、捡鸡蛋”挣点“现金收入”零花钱。老娘儿们要顾家,用这点儿钱买咸盐、灯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老爷儿们就要行使“一家之主”拍板决定权,先打酒买茶叶,“今朝有酒今朝醉”,痛快一时是一时。为此爆发家庭纠纷的事,时有耳闻。几十年过去,猜想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种情况早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烟酒茶,融进科尔沁草原乡里乡亲祖祖辈辈的生活情愫。关东烟叶、烧锅散酒、浓酽酽的红茶,在我对第二故乡科尔沁的记忆库中,已牢牢占据了一角,成为永远的收藏。

2楼
真情年代 发表于:2008/12/3 13:57:00

 烟酒茶,融进科尔沁草原乡里乡亲祖祖辈辈的生活情愫。关东烟叶、烧锅散酒、浓酽酽的红茶,在我对第二故乡科尔沁的记忆库中,已牢牢占据了一角,成为永远的收藏。
可能因为是相邻的原因吧,我在东北生活了十年,对楼主介绍的这些情景很熟悉,也很亲切。谢谢您,辛苦了!

3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8/12/3 14:12:00

精彩纷呈烟酒茶,
历史掌故说开花,
科尔沁人真喜爱,
任何时候不离它。

4楼
那一片芦苇地 发表于:2008/12/3 22:43:00
昨天就拜读了您的大作,非常干练的文笔,情节详尽,辛苦之作,提~~!

5楼
华牛天津 发表于:2008/12/4 14:11:00
用户已锁定!
6楼
孙书权 发表于:2008/12/4 15:14:00
只见他嘴上叼着自己的烟,左掌搭起风挡,右手食指与中指夹着借火的烟,让两个烟头挨紧;右手大拇指抵在下巴颏上,与夹烟的食指中指组成八字张开的“曲柄连杆”,随道路颠簸,“手指连杆”同步摆动连“轴”(大拇指)转,硬是使两根烟头始终保持“零距离接触”状态。一阵猛吸,轻而易举地就把烟卷点着了,真乃绝技。

知青深入最底层,了解许多不为过去所重视的非政治的东西,而这些正是研究那里人类生存的最好资料.佩服作者的记忆力,和对生活观察的仔细.
7楼
小豆子 发表于:2008/12/4 20:51:00
哈哈!
        情感真挚的生活实录,我就是土生土长的科尔沁人,对文中的一切描写都感到十分的亲切。谢谢沙海归舟的文章!
8楼
离离 发表于:2008/12/4 20:53:00
  楼主不白在科尔沁呆一回,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楼主的笔下竟然写成长篇大论,而且头头是道,实在钦佩!
9楼
沙海归舟 发表于:2008/12/8 20:49:00
谢谢版主和各位网友的鼓励。
10楼
怡然 发表于:2008/12/9 17:49:00
在归舟兄的文字中了解着科尔沁。感动在归舟兄的科尔沁情结中,问好!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7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