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一篇20年前的文章——重归太行!

1楼
太行风 发表于:2009/2/14 15:20:00
 

散文

重归太行

 

笔者按:198610月,阔别“第二故乡”十年之后,我走上了回乡之路。当我踏上这片热土,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有了这篇小文。

此文曾发表于198716日的“中国农机化报”上,今逢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华诞,我愿重发此文,与知青朋友共勉。


                                                                ——太行风

 

 

已经很久了,一个念头总是在我心头萦绕,那就是再回一趟太行,回一趟昔阳。按说,我已经不是昔阳人了,究竟为什么要回去,我说不清楚,去干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只是这念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的脑海中愈发清晰,愈发固执起来,直到有一天它令我夜不能寐,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回昔阳看看。

今年秋天,正巧有一个一起在昔阳插过队的同学要驾车去那里办事,于是我们结伴同行了。过石家庄不久,当遥远的天和地之间出现一条高低错落的青黛色的带子时,我的心不禁剧烈地跳动起来——那是太行山!在山的那边,就是山西了。

黄昏时分,汽车终于驶上了直通昔阳的公路。我知道,至多再过一个小时,就能看到昔阳县城了。我不禁催促同学,再开快点!他偏头对我一笑:“你可越到家门口越着急啊,你看——”他指了指迈速表。九十迈,乖乖!卡车开到这份儿上,可真算得上高速了。

“说实在的,我也想一步跨到昔阳。”那同学说。“为什么?”我问。“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大概是感情做怪吧。”

感情?对,是感情!日思夜想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有如泥土一样朴实的人;整整六年的风风雨雨,整整六年的艰苦磨炼;还有六年中发生在那里的友情、爱和恨……无不凝聚成深沉的感情,积淀下来埋藏在我的心底。今天,正是这感情的岩浆在心中奔突,促使我踏上重归太行之路的。

夜幕降临时,我终于看到了昔阳县城的灯火。远远望去,这灯火就象撒在半空的群星,向我眨着眼睛。

横山,是太行山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我在这里曾渡过了宝贵的青春。所以,在县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匆匆赶往六十里外的横山。

正是秋收时节,地里的庄稼已经割倒,官道上的车辆熙来攘往,有骡马拉的大车,有驴拽的小平车,间或还有突突作响的“小四轮”,好不红火;官道边上的打谷场上堆满了金灿灿的玉茭、红艳艳的高粱、黄澄澄的谷子,好不耀眼;地里和场上传来的欢声、笑声、脱粒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我正是在这令人陶醉的丰收氛围中踏上了横山的土地。我太理解农民的欢乐了,因为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个。就在我脚下的土地里,也曾洒下过我的汗水、泪水,甚至点点滴滴的血水。现在,我和他们近在咫尺。

也许是由于我的城市装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吧,他们中有的不笑,不叫了。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用揣度的目光打量着我。我也打量着他们,用目光搜寻着那些熟悉的身影。终于,有人惊叫了一声,接着就有好几个向我快步走来,我也快步向他们走去。几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了。

这都是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庄稼汉,平时和我相处得最好。难怪他们最先认出了我,我也很容易地回想起他们的姓名。一些上了年纪的仍站在原地,嘴里不知念叨些什么,目光中充满了犹疑,显然是在努力地回忆。那些二十郎当岁的小青年,更是张大了嘴巴呆立在原地,他们根本记不起我了,我离开横山时,他们只不过还是一群玩童,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呀。

我们在打谷场上坐下来,他们吸着我的纸烟,我吸着他们的旱烟袋,和从前一样谈笑着。旱烟的辛辣气味使我感觉到确实又回到了他们中间。

寒暄一阵后,话题自然地扯到农村改革的问题上来。“中央的农村政策实在好。”他们中的一个说。

“好在哪里呢?”我问。

“别的不说,就说你在那会儿吧,自己想干点什么都不行,都得按上边说的的干。每天起早贪黑,三顿饭倒有两顿在地里吃,天天黑夜还要吆喝着开会,真是识破了鬼。就这样,粮食也没多打,也吃不好,想吃白面还得等到过年……”

“别说吃白面了,就是想吃嫩玉茭,也要等到八月十五,一人只分两穗。”另一个插进来说,他的话引起一阵哄笑,这笑声中有嘲讽,也有苦涩。“那现在呢?”“现在?”他们的眼睛发亮了。“现在可自由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表情油然漾上他们那被山风吹皱了的脸上。“伺弄庄稼,我们农民知道该咋干,想啥时干就啥时干,再也不用起早贪晚了,再也不用天天开那倒运的会了,粮食照样没少打!”

“你问我们现在生活咋样?家家都盖了新房,天天都吃白面。你想吃石条疙瘩(一种玉米面和黄豆面混合制成的食物)还吃不上呢!”

“白面哪里来的?粮站换的呗。”说得好轻松,好自在。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村里的农业机械还用得上吗?”我问。

“大机械,象汽车、铁牛55这些,还归村里所有,为全村服务。小些的,喏,象这些——”他们指着官道上拉粮的、地里耕地的小型四轮拖拉机对我说“——都是各家自己的,用处大着呢!说句实在话,那时候干的事,不能说全错了。就说咱河滩上垫的那些大块地吧。”我知道他们指的是人造小平原。“虽说垫地那会儿受了不少制,可现在真是受益了,不然小四轮怎能跑得开?靠个人能垫得了那么多地吗?还是不能离开集体。”

是啊,“农业学大寨”作为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自然遭到了人们不少的诟病,但大寨的精神以及大寨的一些具体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我深情地看着这些土地刨食的朋友,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在我心中荡漾。他们不光只会伺弄庄稼,他们有思想,有感情,尽管有时自私,有时狭隘,但他们朴实、本份、公正、任劳任怨。不失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天近晌午,我独自登上了村后的山顶,久久地眺望着太行山令人心醉的金秋景色。湛蓝的晴空下,太行山脉层峦叠嶂,莽莽苍苍。一丛丛霜叶在深灰色的大山映衬下,好像一团团红色的火焰,远远近近的梯田上,不时传出耕地人的吆牛声,这吆喝声与场上人们的欢笑声、脱粒机的轰鸣声、拖拉机的突突声,还有村中妇女们呼唤孩子的叫喊声,以及由此引起的犬吠声,象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随着正午太阳蒸起的空气传上山顶,传进我的耳鼓。脚下的村落已升起一缕缕炊烟,一幢幢新建的农舍掩映在柔纱般飘绕的炊烟中,时隐时现。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和谐、宁静,又是那样的火红、生机勃勃。

三天之后,我告别了横山,告别了昔阳,告别了太行山。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应当高兴才是,但我心中仍然涌起一丝淡淡的惆怅。我知道,太行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与它的感情之结今生今世怕解不开了,我还要来的。

 

2楼
太行风 发表于:2009/2/14 15:3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调整大小 3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发表于:2009/2/14 16:29:00
太行之风爱太行.数年之后回昔阳.当年曾是伤心地.如今尤如二故乡.酸甜苦辣全尝遍.汗水撒在大寨田.南垴东掌唐金梁.时时拌尔在梦乡.
4楼
设字209 发表于:2009/2/14 16:36:00

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有如泥土一样朴实的人;整整六年的风风雨雨,整整六年的艰苦磨炼;还有六年中发生在那里的友情、爱和恨……无不凝聚成深沉的感情,积淀下来埋藏在我的心底.
5楼
太行风 发表于:2009/2/14 16:58:00
谢谢圸,谢谢设字209!知青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
6楼
汾酒传香 发表于:2009/2/14 20:40:00

“重归太行”为本版的精华帖!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太行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与它的感情之结今生今世怕解不开了,我还要来的。”

我想太行风的这份感人至深的“太行情结”,终究还会在多次的太行之行中,去抒发,去感受,去回味。
何时太行风再次回到第二故乡,还会有更精彩的文章写出来,有更丰富的描述介绍昔阳人民的现在,给我们带来更新颖更全面的信息,共同感受这浓浓的太行情结!
7楼
也是 发表于:2009/3/3 21:33:00

好!我称赞!常回"家"看看!

8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2/9/1 17:28:00

 

9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2/9/1 17:45:00

今日大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5-二上 虎头山-01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天蓝 发表于:2012/9/2 21:16:00
        当年学大寨,同学们都没有少费力气。
共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34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