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待过的工厂很大,每天都有几千人吃饭,因此食堂也很大。吃饭的人多了,炊事员就不够了,于是各车间、科室轮流派人去帮厨。这次帮厨的全是技术科的大学生,除了一位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女生外,其余都是北京化工学院的学生,而且还都是北京人。
吃饭人多,需求量也大,北方的食堂以面食为主,因此蒸馒头的笼屉特别大,每次装卸都要好几个人一齐动手才能完成。
馒头熟了后蒸汽笼罩着整个灶台,温度是很高的。卸笼屉的时候要几个人一块动手才行,动作还要快,这就需要统一指挥。刚开始是喊“一、二、三”,然后大家一块动手。后来化院的小魏为了活跃气氛,就改为北京的一句俗语,也是很糙的一句话,“操的来”。大家在他的“操的来”的指挥下一齐再重复一句,开始了卸笼屉的工作。你别说,在这句话的指挥下大家的动作还挺整齐划一。
那时厂里青工多,年轻,生命力旺盛,肚子饿得也快。每到开饭前大家早早地就排在卖饭窗口外面等着,食堂里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小魏的指挥口号。由于青工里也有不少北京人,对小魏的口号很熟悉,后来小魏喊完第一句后,食堂内外的人会一齐跟着大喊一声:“操的来”,然后就是一阵哈哈大笑。久而久之成为了食堂的一景。
这天小魏有事请假没来。中午快吃饭了,浙大的那位女生一挽袖子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大家明白她的意思,谁也没跟她争。只见她站在灶旁的凳子上大喊一声:“操的来!”,食堂内外所有的人一齐爆鸣“操的来。”其声量比平常大出许多,又整齐又壮观。
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一会儿该卖饭的卖饭,该买饭的买饭,本应无事。没想到那位女生看到在她的指挥下效果如此的好,心里有些得意,于是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估计这个问题早就萦绕在她心头不知多少日子了:“你们谁告诉我,操的来是什么意思?”
闻听此言,在场的全体人员鸦雀无声,谁也不好回答。沉默了片刻,全场又一次爆发了哄堂大笑,笑得大家人仰马翻,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
事后估计该女生的好友把答案告诉了她,以后她再也不参加卸笼屉的工作了。
真有邪的。我觉得还是一、二、三来的好啊,这个故事很逗的。
嘿,嘿,嘿。
真有邪的。我觉得还是一、二、三来的好啊,这个故事很逗的。
嘿,嘿,嘿。
经过文革的青年人,又都在农村待过,凑在一起哪个不是怎么折腾怎么来啊。
方言的幽默,知青时代此类故事很多,也说明在文化贫瘠的岁月中方言的误读给劳做一天的知青带来的谈资。
方言的幽默,知青时代此类故事很多,也说明在文化贫瘠的岁月中方言的误读给劳做一天的知青带来的谈资。
是啊,在那个年月,我们只能自己给自己寻找点儿解闷儿的东西,哪怕它有些不登大雅之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