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正月走亲访友出巡古城大同,闲暇之时全家亲朋好友举家共同造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彼此悠哉乐哉。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 494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 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壮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的面目、身上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是集佛教艺术、石刻艺术、绘画艺术为一体的大成,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护抢修,才使这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4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4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9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30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311.jpg:
以下是引用天蓝在2012-3-12 16:04:00的发言:
精美绝伦、美轮美奂。
谢谢朋友的欣赏,愿微风带着遥远的记忆、带着深切的思念、带着美丽的微笑、带着欢快的心情、带着永远的祝愿,轻轻地包裹在你身边,愿你健康、快乐,幸福与你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