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本是个人形象的一个识别符号。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然而,您却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内涵。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位先贤,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与三皇五帝有没有关连?对多数人来讲,都是饶有意思的待解之谜。 《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八位古帝为主线,展陈由他们衍生出来的100个姓氏,一一介绍各姓的始祖(含远祖和先祖),门匾堂号,厅室楹联,族姓郡望,异姓联宗,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心的历代帝王庙内举办《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有助您在寻根问祖中,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但愿您步入《三皇五帝与百家姓》的展厅之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一家,根在华夏!
系自黄帝: 任、张、王、周、吴、郑、杨、郭、贾、蒋、蔡、毛、薛、韩、何、于、邵、魏、康、冯、吉、汪、余 系自颛顼: 祝、曹、朱、董、陆、潘、温、苏、顾、严、费、楚、夏、曾、白、罗、龙、庄、熊、叶、彭、钱、沈
进景德门向北,是历代帝王庙里最大的一个院落。院落正中,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据《大清会典图》附图,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栋梁五彩,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级。景德殿与御碑亭覆瓦原为绿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为黄琉璃。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b5df73b59052982201333ec1e7cb7b3b/902397dda144ad34aa7ec8f5d0a20cf430ad85fb.jpg)
历代帝王庙
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每个由宽深两个方向的4根柱子包围的空间叫做一间。间,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间的大小和多寡而定。从商代遗址和汉代明器来看,中国早期建筑的开间大多为偶数,正中间必定是柱子,人只能从一侧进出。于是,后来逐渐改为单数。九间是等级最高的。它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它的瓦是黄色琉璃简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组成,它的彩画是金龙和玺。殿内悬有乾隆帝的御联和匾。匾上有“报功观德”4个字。殿内分七个神龛位,总共供奉188名历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书。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景德崇圣殿整体建筑显得凝重肃穆,巍峨庄严,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历代帝王庙的彩画经专家考察,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明嘉靖始建时期的彩画,即1530年;
2.清雍正大修时期的彩画,即1729年;
3.清乾隆修缮时期的彩画,即1764年。
历代帝王庙的彩画最有价值的是始建时期的,在如今的建筑上还有遗存,可惜常人不易见到了。在景德崇圣殿天花板上边,有三间彩画,从纹饰到工艺,是非常有价值的明代彩画。在景德门的脊部也留有一间明嘉靖始建时期的彩画,也在天花板上面。它的纹饰与正殿不一样,做工没大殿精细。 此外,东跨院的神库神厨,也留有始建时期的彩画痕迹。在宰牲亭的南侧和西侧有一两件。后人把清代彩画做在老地仗上了,所以留下一些痕迹来。
景德崇圣殿天花面除三间彩画,其它都是白木头茬,这可以说明它是明嘉靖时期的原活儿,后来几次修缮脊部都没动。清代修缮时为何没动明嘉靖时的彩画呢?古建专家蒋广全分析,可能是清代想给后人留下一个信息吧。 清代建筑之所以搞大规模的彩画,也是一种粉饰太平。它要是把所有旧宫殿拆了重建,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如果把建筑装饰一下,还是方便可行的。明始建时期的彩画在天花上边,常人看不到,也就不去替换了。也许有可能是无意间保留下来的。倘若是有意留下,则有可能把它视为震慑物,不便去动它了。
现代人对于古代
礼乐制度已经相当
陌生了。古代礼乐消逝已久,作为古代礼乐的基础——
周礼、周乐也难以寻觅踪迹了。然而,传统的礼乐文化如同血与水,早已渗透到
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始终影响着现代人的观念、心理、行为、
情感。
何谓礼乐呢?学者们认为:礼和乐都是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仿效或体现。礼是取法天地的高下有别、四时的轮换有序、六气的相互生发、万物生养的各有所宜的原则而制订的;乐则是对自然界合规律又合目的的构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形态的模拟与感觉。礼、乐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礼,主要用于“辨异”,以区分个体成员的贵贱等级,使其明确各自的地位、职责和义务。 乐,主要用于“求和”,调谐人的内在情感,协合不同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之相亲相爱。礼和乐都必须合“度”,若“过”便会引起混乱。礼和乐似孪生兄妹,形影不离。在礼乐文化体系中,礼居于主导地位,支配着乐;乐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礼。一般说来,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舞,不得混用,而且不同等级身份的人,只能享用不同规格的乐。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士,所用乐舞都有严格限制。乐队规模的大小,舞队人数的多少,演奏的乐章,歌唱的诗篇,甚至演出程序,都根据不同的用乐场合,用乐者的不同身份,不得僭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