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4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2] [3] [4][5][6][7][8] ...[25]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北京之最

21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2 14:24:00
 

北京现存最大的寺庙建筑:太庙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大殿耸立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的主要梁栋外包沉香木,别的建筑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太庙-享殿0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2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2 14:28:00
 

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雍和宫-万福阁-12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3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2 16:55:00

北京市区最早的佛寺:法源寺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65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 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坛,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蔚为大观。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至今全寺丁香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艳丽胜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法源寺-第二进院-大雄宝殿08.jpg: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65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法源寺.jpg:

24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3 20:43:00

 

 

 

北京最早的塔:云居寺金仙公主塔

 

 

       金仙公主塔位于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40。金仙公主塔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j-云居寺-唐塔-2(开元十年-722年)金仙公主塔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5楼
止于至善 发表于:2010/4/13 23:05:00
北京文化古都,到处都是宝藏。楼主如此系统的介绍,长知识了!
26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4 11:06:00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国家档案馆:皇史成

 

 

皇史宬(cheng)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15年7月。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17皇史宬.jpg:

27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5 16:29:00
 

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牛街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位于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创建于辽圣宗十三年(966),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主要建筑有礼拜殿、邦克楼、望月楼和碑亭等。

    礼拜殿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层屋顶,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的一个特殊装饰。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内普相仿和天花板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博古”和“花卉”都是礼拜寺壁画常用的题材。礼拜殿内悬挂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灯罩组成的各式大吊灯。

    邦克楼在礼拜殿的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筑。邦克楼是作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的,所以又叫宣礼楼或唤醒楼。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

    碑亭在礼拜殿前的月台两旁,左右对称,亭重檐歇山顶,碑是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礼拜寺后所建。碑文原用汉阿两文刻成,现已剥落不清。

    除寺内建筑物外,重要文物还有:一座高2.70米,上铸阿拉伯文和“大清嘉庆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铁香炉;一口高0.50米,上铸“道光丁末年有恒堂造重150斤”的铜香炉,重达1800多斤,清乾隆四年(1039)造的大铜锅,以及一块明万历年间记载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礼拜寺经过的石碑。礼拜寺的建筑,采用了中国木结构的传统形式,但在主要建筑物的细部装饰上,带有伊斯兰教建筑的阿拉伯装饰风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5-牛街清真寺-邦克楼(宣礼楼、唤醒楼)06.jpg:

28楼
土左情深 发表于:2010/4/15 22:03: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9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0/4/16 9:20:00

  谢谢土左情深的掌声!

 

 

北京石狮子最多的桥:颐和园十七孔桥共544个,比卢沟桥多59个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9-颐和园-十七孔桥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9-颐和园-十七孔桥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9-颐和园-十七孔桥3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0楼
开心 发表于:2010/4/16 9:34: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的大鐘寺,原名覺生寺,因寺內懸掛著一口馳名中外的大銅鐘,故俗稱大鐘寺。

         這口大鐘鑄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成祖為“靖難之役”陣亡的將士及遷都北京和加強其統治而鑄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它通高6. 75米,最大外徑是3.3米,重約46.5噸。鐘身內外布滿了佛教經文和咒語,其文字為漢文佛教銘文二十二萬五千九百三十九字,梵文佛教銘文四千二百四十五字,總計二十三萬零一百八十四字。字跡端正,雄健有力,相傳是明代書法家瀋度所寫,這些文字在鐘上排列得井井有條。

         大鐘的聲學特徵也堪稱一絕,據史書記載,它能聲聞百里,深沉、古雅、悠揚悅耳。聲學專家測試後說,它是由最佳泛音繫列組成的一口鐘。大鐘的力學結構也令人拍案叫絕。大鐘懸掛在主梁上,是靠一根長14釐米、寬6.5釐米的銅穿釘,承受著40多噸重的剪切力,大鐘在此懸掛了近二百五十年,巋然不動。大鐘的鑄造工藝,也非常的高超,它是采用了地坑造型表面陶範的泥範法,使永樂大鐘的鐘體一鑄而成,而且龐大的鐘體上竟沒有發現一個“沙孔”,這在古代鑄造史上簡直是一個奇跡。

         每逢節日,永樂大鐘鳴鐘三次,鐘聲悠遠。這口大鐘可以說是中國“鐘王”。

共24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2] [3] [4][5][6][7][8] ...[25]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