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记忆(7)
文/林小仲
11. 廊坊酒醒何处
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最具风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19世纪的廊坊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在此设站,这里才逐渐成为集镇。1900年,义和团在此奋起反击八国联军入侵,取得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廊坊真正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还是得益于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
廊坊距北京很近,特别是我的中学同学安育中在廊坊市党校任校长,故廊坊成为我们聚会的一个好去处。中国人以饭局为聚会的重要平台,而无酒不成宴,又是一种约定俗成之举。中国天南地北,正式宴请也好,私人小聚也罢,酒是少不了的助兴媒介。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把酒问青天,稼轩醉里挑灯看剑,李清照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见酒既能寄托人们的所思,也能在人们聚会交往中,发挥很好的助兴乐趣。
我本质上不爱喝酒,家中有一些名贵藏酒,那都是朋友送来,摆着观赏的。哪怕闲置的几瓶啤酒,自己从来不动,放的时间长了,我便拿出浇花。但朋友聚会,却在推杯换盏中,为彼此找到快乐。我还总结了喝酒三原则,喝的赢就喝,喝不赢就赖,赖不掉就溜。但这仅是纸上谈兵事,实际操作起来也不灵。朋友聚会喝多时也难免,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是每次喝酒总要有一个谈话的主题,哪怕调侃,也要有主题,否则光是喝、干,有什么意思?以下披露的就是在廊坊喝酒时的话题内容。
每次到廊坊,安育中总会邀上一批官员,或知青兄弟姐妹相陪。除有限的正事外,多在调侃中。安育中写了一本书《我和我的知青部落》,将自己插队山西运城的知青岁月,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文笔流畅,不失为一篇可读性强的知青纪实文学。
安育中在书中记述了我们在廊坊聚会的场景。我曾经调侃他将艰苦的插队生活写成红楼梦的大观园。有那么多貌美的才女们爱慕安哥哥,安育中岂不是知青部落的贾宝玉了吗?如我所言,这种真名实姓的感情实录,也真给安育中的书问世后,带来了感情上的麻烦。我在席间特别提了我们的同学布正安,当年家在海军总医院的一位漂亮的女孩儿。
安育中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布正安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冷面公主。1968年,她已经去了东北。因此,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自责。30年后,在团中央工作的林小仲来廊坊看我,廊坊市副市长王志欣曾在团中央和林小仲是同事,也被邀请了来,在座的还有党校的几个副校长作陪。酒过三巡,林小仲突然严肃起来,给我倒了满满一大杯酒,说:“喝了,我有话说。”我愕然,本来高高兴兴的,怎么突然变了脸。“你还记得布正安吗?你对不起她,你害了她一辈子。”在座的人都愣了,林小仲一本正经地说:“当年,你答应和布正安一起去东北,可是,人家注销了北京户口,就再也见不到你的踪影。左等右等还是等不到,到你家找过你多次,也是撞了锁,只好孤身一人去了东北。在东北,一个漂亮的孤身女孩子,在一群饿狼一般的男人堆里,遭遇可想而知。后来,她又患了病。无奈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场职工。婚后也不如意,家境困难,我们去东北看她,憔悴得人比黄花瘦,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提起你,如祥林嫂般止不住流泪,嘴里默默叨叨:‘我恨他,我恨他’。”讲到这,林小仲的眼睛里噙满泪花。一个典型的知青悲剧,把大家都讲蒙了,也把我讲蒙了,难道真是因为我的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当年,我的确有点责任,但我们并没有明确朋友关系啊。林小仲说:“没有明确关系是事实,但你暗恋人家那么多年,人家邀你一起去,已经挑明了关系,准备把一生托付给你。你是摆脱不了责任的,为你的错误忏悔吧。”
安育中说,那天,酒喝得不愉快,心情很压抑。尽管布正安目前的生活不像他说的那么惨,但和当地人结婚是事实,身体多病我也知道。我真的感觉对不起布正安了。半年后,我们同学聚会时见到布正安,她依旧面目清秀,谈吐文雅,根本不像林小仲形容的老太婆。她轻轻一笑:“你真傻,你让林小仲耍了,他现在太能编故事了。”
由于酒桌上的调侃,使在座的都搞清楚了,事情七分真,三分假。安育中早前的确喜欢那位漂亮的女生。安育中确实邀那位漂亮女生报名一起到东北下乡。他却因为自身原因,临时不能成行,而那位漂亮的女生独自去了东北。那位漂亮女生下乡时嫁给了当地人,返城后生活状态曲折。仅这些内容,本故事就有七分以上的真实。而我在细节上的一些加工,只不过增加些酒桌文学色彩和说服力。
安育中在廊坊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且不说曾贵为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高官。安育中自身有很多才子的优势,他虽然胖,但形象健硕。他文笔很好,有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嗓音。且作各种专场辅导报告,声情并茂,颇有演说家的天才。在廊坊官场,在知青群体中,安育中都是令人仰慕的人。被我这样曝光,安育中哭笑不得,有口难辩。而他的同事们在云里雾中也笑作一团,对我讲的戏说,深信不疑。我在酒桌上,还故意打圆场,让大家不要笑,领导也是人嘛,领导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
关于“文革”中上山下乡的1700万知青有太多故事了。廊坊也有一个庞大的返城知青群体,他们既有原北京知青,也有原天津知青,也有原廊坊地区的小知青们。
我向他们讲了一个女知青真实的故事。星冰是我师院附中同班同学,她家住海军大院,父母“文革”中受到迫害,1969年1月星冰下乡去了陕北。下乡两年后,青年点有门路的同学,或返城,或去当兵。她送走了最后一位与自己最相好的女同学,独自返回村里青年点那座空荡荡的窑洞,只有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纸照进窑洞,远处村里有狗叫声,窑洞顶不知何物在走动。孤独、委屈笼罩着这个远离亲人的女知青,只身一人的她忍不住号啕大哭,不知何时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村干部和村里大娘、大婶聚在青年点门口,争相要将她接回家住。一年后,星冰父母解放,她当兵离开了那个庇护过她的陕北小山村。
有朋友向我讲起一件北京知青孽债的故事。方兰是在国家机关大院里长大的女孩。因为她长得姿色出众,被人称作三里河一枝花。无论是在玉渊潭滑冰,在莫斯科餐厅聚会,在二七剧场看电影,身边都围着一群穿军装的大男孩子。上山下乡开始了,1969年1月,方兰也和许多北京知青一起到陕北插队,据统计这个时期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人数达26000多名。农村苦闷单调的生活,使得那位在北京穿行于社交圈,漂亮迷人的方兰觉得一切都不适应,她很快和青年点一位部队大院出来的男生坠入爱河。其实,那个男生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公子哥,他与方兰哪有什么爱情,不过如同他们在北京拍婆子、玩弄女性而已。不久方兰发现自己怀孕了,而那个男生得知吓坏了,于是弃她不顾,催父母托人将他招兵调走,并从此再也没有了音讯。后来,孤立无援的方兰在村里大婶们的帮助下,在陕北窑洞产下一个男婴,一位好心大婶收养了这个男婴。方兰返回北京后,也多次获知,收留他儿子的大婶家境贫寒,一家人省吃俭用,帮她抚养孩子,方兰却始终不闻不问。几十年过去了,那个被母亲抛弃的男孩,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多次向回访陕北的北京知青,打听询问母亲的下落。方兰返城后,生活感情也多有波折,几经离异后,现在的丈夫据说是一位港商。那位至今生活在陕北的方兰的儿子,曾不止一次对人说,现在他在农村的生活好了,他不想沾母亲什么好处,只是想在有生之年,见见他的亲生母亲。然而,现实生活竟然这样残酷,他们母子相认的梦至今也未实现。我真希望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们北京知青中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在廊坊的酒桌上,争论最多的还是国家大事。不知为什么,老三届这一代人,对政治尤其敏感。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这上面来了。然而看法不一,包容性又差,酒桌往往变成舌战群儒的战争。凤凰网知青栏目,2011年曾发表我的《老三届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一代》一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点击率竟然超过了50多万人,绝大多数读者都是老三届,或有知青经历的人,可见老三届还是中国社会一个颇具活力的群体。
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也获得极大的改善。远处不说,廊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廊坊市2010年财政收入195亿元,廊坊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一个当年以“三角地”为中心的简陋小城镇,30年间,变成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工业园区门类齐全,高端产业云集的现代化城市,这些应该都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中国社会也存在贫富差距加大,贪腐严重、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特别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许多国人,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虽然同为同龄人,很多人都有过知青经历,看法却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原本酒桌上的一个交谈话题,却成了一场辩论。
在国内除体制内思想外,还有左右之争。所谓思想偏右的自由派,他们主张宪政民主,限制政府权力,让政府民选,并在内部和外部建立制衡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公正。还有所谓思想偏左的“文革”派,他们主张回到“文革”专制、阶级斗争,强化国家机器的权利,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惩治腐败、抑制豪强,实行公平分配。
对于这些尖锐的对立想法,在酒桌上也难免各执一词。对国家改革不同的声音,或许有利于在中国出现新的政治转型契机。显而易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紧迫的关头,不能遏制权力腐败、吏治腐败、官商勾结的腐败,执政党将丧失民心,将失去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国下一步如何走?上下左右争议颇大。但愿我们的领导者审时度势,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化解危机,沿着民主法治的轨道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聚会原本轻松,却因为一个话题,引起辩论,答辩双方时而轻松,时而争执不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中国社会走向多元、民主、 进步。当辩论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还是喝酒吧。说实在话,与老三届同龄人喝酒有点累,其他年龄段的人,少有在酒桌上争论国家大事的嗜好。但是回想起来,也难得廊坊酒桌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们,他们都有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我学着用天津话说,贫嘛?贫嘛?别斗了,哥几个,还是喝酒吧。我读了一首新近去庐山写下的《读张居正词有感》聊表心情:
斜阳云雾散,黄花灿。难怪当年,险峰几重?王谢堂前双飞燕,古来报国真难。风雨中,塞北江南。料得长安夜宴时,瀑布边,仙人洞旧景。人不见,路已断。 将军为民遭诋毁,挂甲屯,几行烟树,英雄偏爱。故园门前溪流水,凤竹声中庭院。君莫问,真相何处?沙场跃马归来时,扶旌旗,万里建功业。成与非,摸桥栏。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中国的问题切勿陷入偏激和极端。多少历史风浪,中国人都度过了。我相信,中国人会用自己的智慧,平稳、积极解决中国的问题。我认同一句话:民族复兴,今天的中国离他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