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白山黑水 → [原创]追忆集体户(22)


  共有11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追忆集体户(22)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冰雪绿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295 积分:151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6/27 17:30:00
[原创]追忆集体户(2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0/11 10:23:00 [显示全部帖子]

 

3.部分户员对返乡之旅的观感


★ 四个当年赴镇赉县五棵树公社徐家围子大队隋家围子生产队的知青,在“大部队”到镇赉县之前,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和当年插队时一样,吃住在老乡的家里,四个人睡一个大炕。


★ 此次参加返乡之旅的我们4人早年离开隋家围子的时间各不相同,其中有2位曾经在20多年前返回过屯子,可以说我们二、三十年没有再见到屯里的乡亲们了。我们组织的这次返乡之旅,就是为了圆我们的思乡之梦。


★ 三十多年了,弹指一挥间。白发已爬满了鬓角,人也远离万水千山。但是我们之间的思念之情还在,今天我们又见面,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相互凝视着对方的面庞,感叹当年是小伙儿如今是老汉。鸡鸭鱼肉摆上桌,镇赉香酒杯杯满,频频举杯频频饮,相互祝福,句句表思念。夜晚我们又躺在了大炕上,回忆当年。这次回到了隋家围子,给乡亲们带去了礼物,乡亲们更是对我们热情地招待。小住四天,离别时仍依依不舍。隋家围子,你是我们一生的思念。


★ 记得当年,逢阳历8月是打洋草、喝羊汤的时节。队里杀羊了,大家眼吧吧的看着等着..........。我记得当年的羊汤基本就是白水煮羊肉、羊杂——加些盐、葱、香菜就得了(好像没别的作料)。感觉好极了!今年你们喝到羊汤了吗?估计就是喝到了也不会是当年的味了,今天的人们口味都刁了,都变”修"了。


★ 2009年8月5日上午去屯东,草甸、泡子消失了,庄稼地多了。许多房子在1998年洪水中泡塌了。房屋格局大变,几乎认不出来了。


★ 我们的返乡之旅的最大印象是地形地貌变化太大,几乎与过去的记忆毫不搭界;再有就是人员变化颇巨,认识的人变少,大多是儿孙辈的了;还有就是草甸子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马牛羊种群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机和摩托车。真希望能够保持当年的原生态,也好旧梦重温!


★ 这里吃的、烧的已经不愁,住的已有一半是新房,但我们的原住房还是旧的,并且比当年更破了。


★ 我们隋家围子知青的房子建在屯东沙岗之上,北靠出屯的大道,东接繁茂的林带,南面是夏秋苍翠、冬春土褐、面积颇大的园子,西临沙老师的宅院。我们是一溜4间的大北房,蓝色的门窗,黄色的墙壁,屋檐镶嵌着当时罕见的红砖,是屯中仅见的大房,又是屯东地势最高的所在。站在墙外,向东透过林带,可以望见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引水渠;向西沿着通衢大道,可以看到屯中央的“文化室”。我们知青的房子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为“老宅”了,它如今是否安在,是否变化,是否。。。。。它成了我们心中的圣物、我们的寄托、我们的象征、我们魂牵梦绕的向往。


★ 此次返乡之旅意外地看到了我们集体户的老房子,虽经1998年特大洪水的侵浸却依然屹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 其实,我们集体户的房子变化还是蛮大的:灶间那口井水甘甜的小井被填塞了,现在那口是新打的;窗户、门等都被换掉;东厢房过去极其破烂,是个烂尾工程,现在已经改变;灶间的炉灶都是新式样的;东厢房内吊了顶子,而不是过去裸露的秫秸杆;东厢房的隔断已经打掉,只剩炕上的部分。。。。。。看到我们老屋现在的样儿,真想对房屋现在的主人说:“咋没经管好呢?”当然,这只是笑谈,不能为了我们的怀旧而阻止发展变化吧?


★ 这次重返隋家围子,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屯容屯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过去T形土路相分隔的布局演变成一条大道分南北的格局,全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过去的屯落虽小却紧凑,而今成了稀稀落落的松散片状结构。这都源自1998年的特大洪水,泡坍了部分房屋,从而改变了屯子的本来面貌。洪水过后,由政府资助建起了新房,凡是蓝色或红色屋顶的都是新建房,而未坍塌的旧屋依然如故,这便是新旧杂陈的特殊景观。


★ 除了知青的老房子之外,一切全变了。从格局到环境,变得完全让人认不出来,一点过去的痕迹和记忆全没了。只能说 1998年那场大水的威力太大了,几乎改变了一切。除了屯的名字没变,其他差不多都变了。


★ 由于1998年的洪水,隋家围子部分房屋被水泡塌,因而使屯子的地形地貌发生显著的变化,屯中由T形分成三部分的格局消失,只剩下东西方向的土路,将屯子隔成两半。如今土路已经变得很宽,并且铺上了砂石,据说将来要建成水泥路面。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要通水泥路了。看来,“村村通工程”也到了五棵树,到了隋家围子。记得当年村人里管公路叫“甸道”,管汽车叫“甸车”。


★ 隋家围子今年遇到了大旱,据说自六月过后就一直未雨。不过如今许多地块都打了机井,用井水漫灌,庄稼的成色还是很不错的。


★ 非常可惜,林带统统被砍伐,所剩无几。凡是能耕种的地方全都成了田地,大草甸子也被大大地压缩,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只能永远留存在记忆里。


★ 隋家围子周边的大草甸子过去是水草丰美、牛马羊成群的所在。自1998年特大洪水的浸淫,特别是水退之后东边尚未退水地区的牛马羊纷纷云集此处啃食草场,致使草根被毁灭性地践踏、啃噬,从而使天苍苍、野茫茫的草甸子严重退化,造成了现今的景象。


★ 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庄稼,是农民的心头肉。庄稼的成色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和操劳、汗水和成就,这从过去的自留地、现在的责任田清楚地看出来。隋家围子的庄稼长势喜人,这要归功于屯里的年轻一代。一般的情况是,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妇孺操持农田;而隋家围子正正相反,出外打工的偏偏是像我们一样年龄的人,留守家园的是下一辈--青壮年,正因为这样,庄稼才侍弄得如此茁壮,尽管遭遇了大旱。


★ 酗酒问题很严重,而且喝的都是散装酒。一个与我要好的乡亲的老婆告诉我,她丈夫每天三顿酒,一天一斤多,号称“喝死算”。我们规劝了他,要他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他表示接受,谁知道呢?


★ 乡亲们现在依然喝红茶,只不过都买好茶叶了。插队那会儿老乡喝的都是红茶末,一买就整一小面口袋(那会儿来一回茶叶不容易)。回乡那些天,整天介地跟乡亲们聊天,把东北话又勾了出来,回来后时不时地冒出几句。老伴儿说,回家了就别老‘整整’的了。得,板着点吧!


★ 2009年8月6日早去了后屯学校及原大队部。村委会的后面正在架设电信发射塔,以后的手机信号将比现在增强许多。


★ 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农民都把孩子送到县里读书,一个小学生一年的费用就是万八千的,对这些农民来讲不能说不是负担。可农民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意识提高,却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 小学校的学生数量不多,许多孩子都到县里上学,看来教学质量是最大的问题


★ 今年高考时,报上有一个消息:“大量农村考生放弃考学”。当时我还真的以为农村又开始不重视教育,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农村恐怕就真没什么希望和前途了。从你们的实际考察来看,事情还不是这样,最起码是镇赉县的农村不是这样。镇赉县的农民知道教育的重要,千方百计地为后代创造教育机会,这就是前途之所在。得知一个新名词“县里留学”,真是绝了!中国人就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花费不小,但是值得。祝愿这些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心想事成、前途无量。


★ 东北的天亮得早,4点左右就大亮了。出得房门,徜徉在翠绿的大草甸子上,吸一口清新带有泥土芳香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极目远眺,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蔚为壮观。


★ 五棵树“街里”的变化确实可用地覆天翻来形容,与记忆里的图像根本联系不起来。


★ 镇赉五棵树真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大不一样。完全没想到会是今天照片上的这等模样,和他们在隋家围子照的的老房子照片形成鲜明对比。祝五棵树能够继续发展、能够繁荣昌盛。


★ 五棵树所在地相比较来讲是个大地方,当年是赉北县政府所在地,据说比现在的镇赉镇还大。在有公社的时候,五棵树大队有11个生产队(相当大了,但都很穷)。这11个生产队中没有一个北京插队的知青,北京知青在五棵树大多是一走一过。当年五棵树勉强可以算是有两条街,都是土路。记得当时一天一趟的到县里的公交车,只能在晴天时开,只要有雨就得停,路得晾干了再开。街面上冷冷清清的。路口有一个小邮局,旁边是一个供销社(货架上的罐头也不知道放了多少年了),对面是一个招待栈(名菜是酥白肉),拐过来是号称“五棵树工业”的铁匠铺(打镰刀锄板)、一个拖拉机队,远一点是公社医院(当时里面还真有好几个正牌的吉林医科大学的大夫,后来全走了)、中心小学和五棵树中学(镇赉县二中)。再就是公社政府的院子和路边的炮楼。在敲这些文字的时候,当年五棵树的样子还都很清楚地映在我的眼前..........,可能是太冷清了,所以记得清楚.........。说这些是为了对比现在,的确是大不一样了,不承认不行。


★ 镇赉街里给人突出的印象就是干净,在某些方面比北京还要强。


★ 镇赉街里的整洁得益于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那里的环卫工作者可谓辛苦异常,我们所遇见的大都穿着长衣长裤,头上围裹着围巾之类的物品,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看着就很热--恐怕是为了防晒吧。


★ 看到这些照片,好像又回到当年的岁月。在泥泞的乡村田野中弥散着的泥土味、青草味、牛粪味、鸡鸭猫狗的味道..........。在阴潮的村舍里交织着柴草味、酸菜大酱味、粮食和菜饭味、猪食和鸡食味...........。 久违了,镇赉县!久违了,五棵树!久违了,徐家围子!    离开你们已经这么的久远,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一切。真心地祝你们的生活能够不断的好起来!


★ 原大队崔书记,是一个本分、唯上级指示是从、不为私利去经营的老人。辛苦操劳一辈子,70多岁的人,晚景凄凉,妻子散手人寰,只得与小儿孤苦度日。


★ 隋云志——老隋大哥,我无论如何也没有能把这个已经苍老的老汉和当年的“隋云志”联系起来,岁月的确太是不饶人了。当年的隋云志几乎是我的偶像——是何等的年轻、健壮、阳光、精神,还总是笑嘻嘻的,上过中学,当过工人,庄稼活样样拿得起来干得漂亮,和知青关系一直非常好,給了知青们不少的实际帮助。只因为出身不好(老隋家是当地的大户),在当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听回来的哥们说到老隋大哥现在的家境及各方面都很不错,这让我很欣慰。祝隋云志——我们的老隋大哥一切顺利!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冰雪绿原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295 积分:151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6/27 17: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0/11 10:25:00 [显示全部帖子]

 

4.重返故里感言


这次重返故里感触颇深,真切地为第二故乡的变化而惊讶。


40年前的1969年9月,嫩江发威,决堤的洪水漫灌了大堤西侧的沃野,使得位于五棵树尽西端的徐家也是汪洋一片。记得那时我们刚由京返回,一下小火车便被恣肆的水患惊得目瞪口呆。当地老乡曾经告诉我们说,这疙瘩十年九旱一涝。难道这“一涝”正巧被我们赶上了吗!经一番跋涉,终于进屯,之后统统被派往嫩江沿岸抗洪抢险去了。


从那时起至1998年,嫩江再次发威。这次的洪水我们未得亲见,但读到了当年镇赉县水灾紧急转移安置工作预案,其中提到了全县江河堤防概况、转移安置对象、转移安置方法、领导组织、纪律要求和保障措施,是一个尽可能面面俱到的方案,因为这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根据预案,洪峰来临之时,徐家村的全部村民将被转移到靠山屯西岗子,那是个高142.8米的高岗子,足以抵挡嫩江之水的侵袭。


这次重访故地,变化巨大的莫过于屯落的整体布局,就是由于1998洪水的侵浸,多数老旧的土屋坍塌。后来政府出资新建起红顶、蓝顶的房屋,遍布于屯落各处。尽管如此,陈年老宅还是占有相当数量,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老宅之所以未倒,原因有二:地势高,洪水未及,如我们集体户的老宅;防护得当,使得洪水未得肆虐,如我们这次返乡的落脚点老隋大哥的土屋。论及我们集体户的老宅得以保留的深层原因,那就是它现在的主人虽然曾任大队长、书记,为人处事一板一眼(即缺乏圆滑、变通),却不是地道的庄稼把式,30多年的光阴却没有能力翻建住宅。不仅如此,老书记当下妻离子散、贫病交加,度日尚觉困难,如何新建住房?说懊恼,他是感受最深的。


这次重访故地,变化惊人的还在于许多相识的人相继离开了,或故去,或背井离乡。当年屯中“老×头”之类的老年人,如老沙头、老崔头、老曲头、老许头。。。。。。无例外地故去。老李家“玉”字辈的如今只剩下老七,老王家“洪”辈的全军覆没。最可骇怪的是岁数与我们不相上下的人,如另一王姓家族的“四虎”只余其大哥,还远走他乡;老王家“洪”辈的下一代名中泛“庆”的除2人外出打工和1人病情危重外,均赴“西方大路”;徐家兄弟2人,老大(就是那个企图强暴我户女知青的人)瘫痪在床,老二竟然病死。。。。。。凡此种种,据说大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诚如于先生所言“慢性自杀”――嗜酒,除此而外,其他方面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食盐过量、水质污染等等。


这次重访故地,变化独特的是乡亲们的教育观发生显著的变化,但凡经济基础雄厚的均纷纷将自己的子弟送县读书,就是所谓的“县内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小小年纪得以锻炼其独立性格并得到充分、良好的基础教育,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坏处则是加大农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乡镇乃至村屯的教育资源退化或者闲置。当然,农民是最讲究现实的,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屯最显著的榜样就是这次陪伴我们返乡之旅始终的李大哥,他的儿子在他的鼎力扶助下,由小学读到中学,再到高中,最后考中大学,毕业后闯荡江南发展,并接他们夫妇到南方小住,又在家乡县城购得寓所请二老安家,使得他们一提起儿子便笑逐颜开,喜不自胜。这种光宗耀祖的美事经邻里传播,莫不鼓舞人心,纷纷效仿之。


总之,家乡的变化地覆天翻!我们的返乡之旅相当及时,若再延宕,则我们知青的老宅也许会湮灭于历史的尘埃,我们曾经相识的人们也许四散于时间的长河,而我们则早已逝去当年的锐气和聪敏,不得不将过往的一切慢慢咀嚼、缓缓品味。


重返故里圆了我们渴望已久的梦想,了却了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情。亲眼见到第二故乡的变化,欣喜之余更增加强烈的愿望――祝隋家围子的乡亲日子红红火火,身体健健康康!

 

(待续)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