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转帖]三晋风情:三晋家家汾酒香


  共有283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三晋风情:三晋家家汾酒香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5 6:17:00 [显示全部帖子]

   杏花村,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中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杜牧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为“尽善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杏花村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5 6:19:00 [显示全部帖子]

1922年,作家萧湘在汾阳杏花村采风时,就已收集到当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时候,杏花村这个地方万树杏花,叫杏花坞。”笔者认为唐宋时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约定俗成,与汾酒工艺有关。杏花村之所以“万树杏花”体现的是实用价值不是观赏价值。古汾酒工艺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区广栽杏树。

江地先生在《汾酒历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叶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发展为羊羔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则记载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酿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说明唐代酿酒很重视杏仁,书中特别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酿酒著作中就进一步明确: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就意味着唐末宋初,汾州生产的几种著名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离不开杏仁。酒坊附近自然会广载杏树,所以人们将酒坊村,渐渐呼为杏花村。杏花村一词在唐末宋初成为酒村的代名词可能就源于此。笔者认为北齐时汾州生产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种保健酒,所以“帝日饮二杯”,这种保健酒在末宋初演变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国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并汾故道汾州郭栅镇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坞酒坊,由于杏花村酒坊地势较高,过往客商一眼尽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饮为快。唐末诗人中有四位诗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词,这几位诗人都与山西有关,有两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阳人,即薛能和温庭均(其祖父封为汾州西河郡公),虽然,有学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渐演变为一种诗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词的酒文化意向当源于此。从诗歌的年代来看,唐诗《清明》“杏花村”则是这种意向的滥觞。

到了元代,政府便将羊羔酒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并在出口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商标上尚有一副题联:“金蹬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这是中国洒第一次贴标出口。也印证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杏花村景色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5 6:26: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