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津的园子3 从清末到民国后期,天津的园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据研究,清末天津已有书馆、杂耍馆、茶园数十家。较知名的有称为“十大轩”的宝和轩、东来轩、福来轩、三德轩、天会轩、四合轩、会友轩、万友轩、六合轩、西来轩。除此之外北海楼、松风阁、同和楼、永宴茶楼、天泉茶楼、大同、德庆、万福、元升、兴华、凤鸣、富春、宴福、同乐等也是饮茶听书的茶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市三不管地区的园子了。像天喜、丹桂、通海、绘春、权升、开明、富贵、华宾、西华宾、玉壶春、青莲阁、菊花、忠乐、大乐、润香、莲香、永和、东兴、锡山、燕乐升平等20余家园子都集中在这一块方圆仅1平方公里的地区。 南市三不管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有吃喝玩乐洗浴融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可以说,南市三不管就是当时天津的民间娱乐城。 天津人把“戏园子”看成演大戏即京剧的地方,而“茶园子”是演杂耍的地方,虽然都被简称为园子,但两者显然层次不同。戏园子较高雅,茶园子较低俗,因此也被市井百姓叫做“哈哈园”。 根据表演各种地方戏曲、曲艺的内容不同,又分别称为“茶楼”、“落子馆”、“书场”和“杂耍园子”。所谓杂耍,就是现在的曲艺。但在过去,天津人不懂啥叫曲艺,因为那时的天津人把曲艺就叫杂耍。杂耍,是很天津的土语,凡说杂耍的人,必定是市井百姓,只有稍微有身份的人,才说曲艺,以突出艺人身份和观众的品味。杂耍的“杂”,包括了很多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鼓书类,包括京韵、西河、梨花、梅花、奉天大鼓以及滑稽大鼓等。曲调类,包括河南坠子、荡调、京戏清唱、时调、太平歌词、单弦、八角鼓等。表演类,包括相声,双簧、五音联弹等。甚至踢毽、抖空竹、耍钢叉、耍坛子、变戏法儿都被天津人归为杂耍之内。 “杂耍园子”的天津味最浓,一是进了园子一律平等,台上台下没有区域分割,都是乡亲、熟人、好友相聚,招呼声此起彼伏,互相融合。二是因为都是熟人所以就产生了“看座的”现象,即给熟人留座位。三是随时要“小费”,四是“手巾把儿”满天飞,五是,串场卖零食的多。过去许多相声演员把这些内容编成段子进行表演,如侯宝林和郭启儒先生的相声里,就有:“二婶,我在这儿呢!”,“晌晴白日怎么下起雨来了,嗨,楼上的,孩子洒尿了!”“台上演员一落腔,底下就响起‘蹦蹦蹦’的鼓声,杂役托着个盘子收钱来了,‘这儿一毛,那儿两毛,老太太给钱啦’,”“这边来个苏秦背剑,那边来个张飞蹁马,等一散了,就是天女散花。”虽然说得是北京天桥的情况,其实很多素材都是来自天津的园子。 天津园子的开场演出,有不少说道,和其他地方又不一样。比如在书场听大鼓,女演员总是在检场人反复用铃声相催的时候,才揭开绣帘款步走向鼓架,轻轻拿起檀板、鼓箭(简)子。等琴师拨动丝弦,演员用一曲《开场板》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开场板唱得如行云流水,出神入化令人心醉。当观众正集中精力的时候,忽闻一声鼓板,音乐戛然而止。此时,台上出现一位女演员,用京白向台下观众介绍节目。京白内容有长有短,名角高手随机应变,不拘死套。而新上台的小姑娘不会应变,就按照规矩说:“适方才,XXX唱了一段XXX,唱得实在不错。她唱完了,换上学徒我来给您换换耳音。学徒初学乍练,唱不好——唱得好与不好,诸君多多原谅…。”下面就是演员自己报出要唱的段子名目。这与外地茶馆里面的演出迥然不同,外地茶馆有专人报节目,演员走上台来,直不棱等的就唱,根本没有这段开场板和京白引子。两相比较,天津园子的演出就显得生动活泼多了。 话说天津的园子4
清末,天津的园子还没有电灯,所以只演日场没有夜场。那时演杂耍,还点火把。火把用竹篾轧制而成,蘸上煤油点燃,令两名杂役高举于台口两侧,为演出照明。 美资华孚公司来津后,煤油灯开始普及,有夜场的园子改用大号煤油灯照明,后来又采用汽灯照明。上个世纪初期比利时人在西南角建电灯房以后,天津出现了照明用电。电灯也很快被应用到戏院的舞台上,不但解决了演出的照明问题,而且推动了戏曲技术的革新。 据天津电力局文史资料介绍,电灯“催生了戏曲的灯彩戏。所谓灯彩,就是在舞台上设置一些充分发挥电力、电能的相关道具,五光十色的电光与写实布景相衬托,给人以光明色艳的美感。1904年,北京双盛合班在天津聚兴茶园、老艺人吕月樵在上天仙茶园,分别演出全本《目连救母》。据当时报纸上的报道:两家茶园灯火通明,飞光流彩,新奇好看,看客们被感动得凝目愣神。名角田际云(艺名响九霄)1908年来天津,演出以灯彩为号召的新戏,剧情都很简单,重点在于展示各种新式灯彩。他演《斗牛宫》,舞台两边设置各种玻璃彩灯,里面装有小型机器,凭借电力促使轮子滚动,彩灯里的图形不断变换,五颜六色,反复频闪,20多名演员在制作精美的秋千上来回舞动,舞美灯妙,新颖诱人,一时间观者踊跃。可是,灯彩戏缺乏故事情节,新鲜劲儿过后便如同昙花一现,被新兴的机关布景戏所取代。” 电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天津园子文化的快速发展。戏园、书场和茶馆等各类园子纷纷开设夜场,有的园子早、中、晚三场连演,热闹非凡。 一般早场生意清淡,行话叫“上板凳头”,主要以不入流的演员或初学艺者演出为主,而日场听众渐多,晚场最盛。 日场和夜场的园子门前都有红漆木质水牌,写明演出节目和演员。那时,常见园子门前立有“本场特约某某某演出评书《某某某》”的水牌,以招揽观众。书场一般都不收门票,听众任意入座,每场说两、三个小时,半小时一段,每段停演后收钱。所以艺人表演技艺高低和名声大小,对书场业务、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不少的名角过去都曾在南市演出过,可以说南市是天津曲艺的发祥地。 夜场演出中,园子外面卖糕干、煎饼馃子、糖堆儿、萝卜、水爆肚的小摊贩们就开始叫卖起来。有些小贩还用托盘把这些小吃送进园子,令观众选择。戏园子散场以后,三不管一带的夜宵馆子和澡堂子开始兴旺起来,看完杂耍、戏剧以后的亲朋好友,呼三喝四地互相招呼,去泡澡吃夜宵,有的近后半夜才回家休息。 据说,有钱人家往往天一亮,洗漱完毕就来到三不管游乐。连吃早点听早场节目、泡澡吃点心带午睡,夜晚听戏下馆子,天天如此,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