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


  共有439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原创]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6 13:34:00 [显示全部帖子]

    中国自汉未开始历代都将诸葛亮奉为智慧的化身,臣子们学习的榜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作为同代人,关羽和诸葛亮死后命运大不相同。关羽身为五虎上将,其地位颇高,但无沦如何也不可能排在诸葛亮的前面。可是造化弄人,关羽死后被历代帝王和民间逐年加封,最高加到帝王爵位,称为“关武大帝”直至被册封为武财神。而他的顶头上司诸葛亮生前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天子都称其为相父,而死后对关羽也还只是个忠心耿耿的臣下而己。

 

    其实这是出于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关羽千里走单骑,护皇嫂忠心耿耿,面对千金、封候因其思念旧主而不为所动。这不正是每一个当权者所需要的忠心不二的奴才吗?所以不单帝王,就是三二个人的帮派也要把关二爷奉为学习榜样。因为如果其治下都向关二爷学习,他们即可为所欲为,而不必耽心其位置被这些忠心的关二爷的徒子徒孙们所窜夺。这才正是关羽被历代统冶者和每一个掌权者所追捧的真正原因。

 

    如果诸葛亮也被封王封帝的话,那么谁还来当鞠躬尽粹臣子呢?帝王们都希望臣子们不单忠于自己,同时也希望大臣们都像诸葛亮一样辅佐自己的子孙,使其家族帝王业千秋万代继承下去。和关羽相比,他们更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所以诸葛亮即使被封为神也只能是臣,而不能封王封帝,这是政治上的需要。帝王们所需要的只是鞠躬尽粹的辅佐,他们才不管诸葛亮对山河大地对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其实诸葛亮不顾百性死活的穷兵黩武,正是历代皇帝所需要的。有几个统冶者把老百性当回事?在帝王和统冶集团眼中老百性是什么?不过是草头百性,割完还能长出一大片来。

 

    东汉未年,国家即将从分裂走向统一时,诸葛亮登场了,策定了三分天下。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在曹操和孙权对峙的两分天下中,刘氏家族分得了一杯羹,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滞,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然这三分天下的策略,对于刘氏统治集团来看无疑是大功一件,可是对于百性来说呢,山河大地因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策略,多了一片片尸横遍野的焦土,人世间因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洒下多少家破人亡的悲酸泪水。此后的连年征战造成人间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老百姓苦不堪言。除了用如山的血肉给刘氏统治集团的几个统治者及其后代造下安乐窝,对百性对社会,别说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就是从当时的人民大众的角度来衡量,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又有多大价值,多大意义呢?

 

    历史规律证明,国家要强盛,人民要安康幸福,国家则必须统一。战乱只能给国家,百性们带来伤害和无尽的灾难。三国鼎立就是一种历史性的倒退。并且,诸葛亮以兴汉为口号协助刘备争霸天下,就是与历史进程是相背离的。宋朝司马光曾说过:“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诸葛亮这种“先三分后一统”的计划,其实完全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才智和功业。这是为了个人能够名传千秋,在国家即将结束战乱,面临统一大好形势的时候,先破坏它的统一局面,再发动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更多的流血来创造统一,希望能够达到插上野鸡毛,号令天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径。诸葛亮为了个人目的欺世盗名,破坏了国家统一的进程,这种分裂的局面,是逆天而行 。造成了此后连年的征战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老百姓苦不堪言,使得天下民心向背,最终导至蜀国的灭亡。

 

    任何一个统一的国家都要有统冶者和统冶集团,自古以来百性们无权选择谁来做皇帝,他们也只能期盼着上天赐予他们一个明主。对于百性而言,曹氏和刘氏谁当皇帝有什么不同吗?其实不管是曹还是刘,都是统治者,只要他们能够让老百性过上好日子,生活无忧,家庭团聚,亲人安康,你就是好皇上,你就是明君,你就是用再动听的言词,再美好的承诺,只要老百性过不上好日子,你就是在欺世盗名,就是祸国殃民的流氓政权。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谁愿意在战乱中渡过,过着那种朝不保夕,亲人离散的日子,谁不想一生平平安安的渡过。恐怕只有那些想在战争或者乱中捞取好处和名利的人,才会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巧言利说欺骗老百性以图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
 
    曹操统一北方前,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昔日富庶的中原已经是一片狼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当时北方情况的形象写照。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在政治上恢复社会秩序、旁施勤政,恤慎刑狱,吏无苛政。「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其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曹操在国家治理上采取不少恢复经济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牲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成为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大规模的屯田,招收了大量流亡的农民,使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形成了“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局面,他又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种殖面积,积极兴修水利,提高产量。还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的武昌是冶炼中心,铜和金银制造业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魏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商业经济很发达。而且从国土面积上来讲,魏国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曹操有大片地盘作后盾,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来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为此刘备不得不采纳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刘备采用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虽然可以聚敛财富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且必然要对益州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

 

    后来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采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措施。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水利设施的新建和维护也十分用心,他曾派壮丁一千二百人保护秦时李冰所修的都江堰,并专门设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同时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 “诸葛堰”、“小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此外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在蜀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成果显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而后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东吴败亡,使蜀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战争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刚刚恢复的经济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影响。蜀国经济面临崩溃边沿。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为解决刘备讨伐东吴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物资。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蜀国的农业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诸葛亮又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西汉鼎盛时期全国人口曾达到6000万,后经长期战乱,东汉末年人口已下降到2000万左右。

 

    刘备攻占时益州时蜀国总人口有200多万。除去妇女、儿童与老人,蜀国的男丁(兵源)约为50万,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都在30万左右,这已经是蜀国兵力上的极限了。蜀国灭亡时户部统计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可见连年的北伐战争对百性的伤害之深,仅四十年人口下降了一半。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

 

    当时吴国总人口多时有400万,而魏国从国土面积上来讲,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九个州的总人口约为1400万,比吴、蜀人口总和的2倍还多。有了人口才有兵源,人口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西蜀战略上的劣势。  

 

    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各自的经济实力。诸葛亮以忠君兴汉为口号,不顾蜀国正处在羸弱状态,连年不断的发动战争。最终导致川蜀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过早的北伐让蜀国耗尽了财力,影响了蜀国的经济发展,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汉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连年战争,浩大的军事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诸葛亮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

 

    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都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吕乂,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农业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两汉时期,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冀州、豫州、兖州及洛阳附近的中原地区,这些地方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密集的人口与最先进的生产力。东吴虽然幅员辽阔,但农业发达地区仅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至于两广、福建、江西等地当时还是一片荒凉。西蜀的农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汉中地区农业落后很难给军队作战提供充足给养,南方一带还没有象样的农业,更不用说提供战时补给了。诸葛亮几次北伐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粮草等战略物资供应不足。而魏国依托自身雄厚的农业经济基础,军队很少出现粮草辎重不足的情况,即便同时与吴、蜀两线作战,也能从容应对。魏国能屡次阻止诸葛亮北伐,靠得就是打消耗战。蜀、魏在农业经济上的悬殊差距,决定了蜀汉集团的必败。

 

    诸葛亮的北伐战争等于是以区区一隅妄图占领全国的战争,北伐对蜀国来说是倾尽了全力,但对魏国来说只是局部战争而已,虽然一度极其被动,经济上也受到了沉重打击,但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还没有沦落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改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221年~263年)。蜀国疆域包括今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的一部分。蜀国建国初期,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当时,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川蜀地区重山峻岭,易守难攻,若能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地对付强魏,则蜀国偏安西南还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稳固防守提供条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国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然而诸葛亮只重军事,对经济采用掠夺式的榨取,使蜀国经济无法进入良性循环,持续发展。而且诸葛亮对蜀国的土地问题一如东汉并未缓解其阶级矛盾,使生产力受抑,经济发展受抑。从而造成蜀国经济发展缓慢。 在一次次的北伐用兵中(包括诸葛亮死后姜维的北伐),由于蜀汉国小人少,他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承受不住战争这部庞大抽水机的吸取,导至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战争。所以战争加速了它的衰亡, 蜀国输就输在经济上。樵周所论备矣;较之刘虞,刘璋父子休兵安民,非蜀人之幸。诸葛以法家治蜀,严而寡恩,蜀人两户一兵,民力已竭,安能久持,蜀国寡民而穷兵不已必亡。

 

    曹操高瞻远瞩,军事、经济并重,用屯田(招募无地农民耕种无主土地,并租给耕牛,这相当于土改),来解决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始终是封建社会的第一要害,这种进步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强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使魏国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定蜀之后,不是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而是不顾人民死活。捍然发动北伐战争。伐魏在当时和现在,都可以有数不清的理由,但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这些理由都不能成立,因为当时的曹魏,一,不是暴君统治,二,不是恶棍政权,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力量。而诸葛亮发动战争的出师之名是“匡扶汉室”,打着“忠君”的旗号,诸葛亮刘备等人如果打败曹魏得到天下,真的会把天下拱手送还给汉帝吗?从他千方百计让刘备称帝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其发动的战争的真正目的纯粹是为一己之私,而实际做着荼毒生灵、鱼肉百姓的祸事,纯属欺世盗名而已。其匡扶的真正目的,无非是为了自己权力欲望和版图的扩大而已。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是勿庸置疑的,是一个具有可以定国安邦,治理天下有一定能力的良臣。如果真正一心为天下苍生谋生实其幸也。但诸葛亮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事必躬亲,凡事都要过问,权力高度集于一人,所造成的恶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魏延忠心耿耿,其能力是完全可以和关、赵相提并论,诸葛亮对魏延一直畏之如虎,到他死了时还用计谋除之。权力高度集于一人的后果是,文;没有可协助安邦定国的优秀的谋士,武;没有可独挡一面的将士,从而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事必躬亲的后果,是培养出一大批庸才,文;无诸葛亮不敢定政策,武;无诸葛亮则无法打仗,事到临头须掏出锦囊。

 

    反观曹操以其宽阔的心胸,招览天下名士。其手下;谋士成群,战将如云。古语说的好;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那么多的文臣武将,难道都是糊涂蛋,非要跟着一个无能的白脸奸臣吗?

 

    自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以来,曹操笼络天下豪杰,招揽各方人才,安定边界,旁施勤政,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贰心。在讨伐袁绍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是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曹操得到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这才是民心所向,这才是众望所归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事必躬亲,杖二十以上亲决,其实就是在破坏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造成权利的高度集中,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治上整个统治机构出现了“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的局面。”对这样的后果,诸葛亮这个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所有既定方针的制定者,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6 13:35:00 [显示全部帖子]

    主簿杨颙曾经劝谏诸葛亮:“我常见丞相亲自校对薄书,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治理军国,自有体统,上下不可相互混淆。譬如治家之道,必然是仆人耕田,婢女做饭,这样都有事情可做,也都有所收获,一家之主则从容自在,高枕无忧。如果主人亲自劳作,必然形神皆惫,终一事无成。难道主人的智力不如仆人、婢女吗?当然不是,而是这样做的话便失去了主人应有地身份。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诸葛亮听完后,不由得泪流满面,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我受先帝托孤之重任,怕别人不像我这样忠心啊!”

 

    诸葛亮忠君结果是,刘禅只不过是听听他的汇报而已。诸葛亮南征回来之后,一心想发动北伐战争。可是蜀国正处在羸弱状态,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诸葛亮为达到目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哭述先帝遗志,恢复大汉天下的雄心,迫使刘禅哑口无言,群臣更无人敢于直言以对。其实诸葛亮和曹操一样都是在携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诸葛亮使用欺世盗名的方法而己,动不动搬出己死去的刘备,哭哭啼啼的以其相父的名义使刘禅和群臣臣服,其手法不比曹操更加卑鄙吗?

 

  诸葛亮怕别人不忠,可他这样作就能视为忠心了吗?漂浮在表面上的是他勤勤恳恳,鞠躬尽悴,其结果是“满朝文武,莫敢妄言”没人敢有不同意见。这种欺世盗名之手法,诸葛亮运用自如,其手段之高明无人无人可比。诸葛亮事必躬亲其实就是为了集权,满朝百官,能干的仅其一人。

 

    卡内基说:“假如乐团中的每一位音乐家都正确无误地弹出自己部分的音符,整个乐曲还不一定会悦耳动听。这时,假如有一个指挥出来调和每一个音乐家的演出,则效果一定与先前大不相同”。而乐团的指挥正是优秀的领导。

 

    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工作人员,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领导人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他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都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任何人才,只有在集体中各显其长,互补其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人无全才,偏才组合,相互搭配如果把人才一个个孤立起来看,几乎都是偏才,但一经合理组合,各展所长,就会形成1+1>2的局面。列宁说得好,组织能使力量增加十倍。 

 

    蜀国的灭亡是与诸葛亮事必躬亲,高度集权,不顾国力疲弊穷兵赎武,不注重人才培养有关,不能说全是阿斗的错。其实人才是很重要的,蜀的人才相对魏和吴要少,同时蜀的地盘要小,被灭包含了很多的因素,有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还包括其他两国的发展相对要比蜀好,蜀被灭只是顺应的当时的局势而已。

 

    其实只要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能让老百姓从事正常农业生产,那么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会很快见效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在经过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之后都会采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诸葛亮在蜀国连年战争后,人口.经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情况下,不顾老百性死活,冒然发动战争,其目的究竟何在?难道真像他对阿斗所说;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吗?

 

    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北伐,进行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争。尽管蜀汉在北伐中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双方力量的悬殊也注定了北伐最后失败的命运。任何一场战争都可能胜或负,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次战斗的胜利,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双方态势相差悬殊,那么一次小胜对整个战局就不会起多大做用的。虽然诸葛亮利用其聪明才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战术上的胜利,但这些战术上的小胜从根本上无法右左整个战争。

 

    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发动北伐战争(六出祁山),才延缓了蜀国的灭亡,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关羽失荆州、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就会平定中原。其实这是一种谬误,国家走向统一,蜀国灭亡是必然的趋势。如果关羽不失荆州,蜀国就不会灭亡?如果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就会平定中原?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关羽,必有李羽,没有马谡,必有牛谡。关羽和马谡的失误,只是偶然事件,蜀国的必然灭亡就体现在这些偶然事件之中,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必然蕴藏于偶然之中”这种偶然只不过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而巳。北伐战争不是延缓了蜀国的灭亡,而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战争打的是其综合国力所创造的战略资源。两国之间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战略物资的储备和后继能力,(其中包括人才储备)而战略物资的后继力是由其国力是否强盛而决定的。

 

    二战中德国发动战争时,其国力已达到顶盛阶段,希特勒确实是人人皆曰杀的恶棍,但其治国的才干却无法抹杀的,当然德意志民族聪明和才智也是主要因素。德国在当时无论工业.科技还是理论研究均巳达到世界的顶峰,军事上由于其综合国力的鼎盛己屹立于世界顶点。德国又占领了大片的土地,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在1944年未,德国的军事工业达到最高峰,武器生产超过原先的七倍。但是德国面对的是欧美苏几个国家的同盟体,整个战争的战况反映了德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无法及时补充两线作战的损失。任何头脑清醒的德国人都知道德国不可能战胜苏联和美英联合起来的强大敌人,由于是以一国之力敌欧.美.苏多国,其国力再强也注定其必将灭亡。
 
    苏联的军事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整个国家都投入了战争中。虽然在战争开始的头一个星期苏军就损失了一千多架飞机,一千五百辆坦克,二千门火炮,苏军西部的300多万军队也迅速土崩瓦解。但是由于苏联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基本上保证了苏联军事生产能力的复兴,在莫斯科战役以后,苏联的军事生产能力开始赶了上来,其综合国力使其战略物资生产后继力发挥出来,到了1944年未,军事力量对德国已经处于了优势地位。

 

    二战前由于日本没受到过战争的伤害,其国力在亚洲可以称雄,其军事能力在亚洲是首位,由于是岛国生产原科匮乏,迫使其优先发展海上力量,其海军力量甚至在世界称霸。这使得日本主战派忘乎所以,竟然认为可以打败任何对手。但是头脑清醒的“日本军魂山本五十六”站在美国洛基山上看到那如林的工厂的烟囱时,他明白日本对美国一旦开战必败无疑,其幅员辽阔,战略物资后续力之强,日本是无法相比的。

 

    日本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战线过长,兵源不足,只得征调十六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的充实兵源。日本军事工业原料全靠海运,战争初期美国只有几十艘潜艇,美国潜艇艇长不会为一艘千吨货轮浪费一颗珍贵的鱼雷。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潜艇像狼群一样围着日本的周围,为了不把鱼雷带回基地就是一艘一百多吨的船也给它一颗,一位美国艇长从潜望镜中竟然看到了二艘江轮时,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直跟踪到日本近海,才相信这是真的,将其击沉。日本军事工业由于生产原料缺乏,无法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日本士兵只好以武士道精神,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阻滞美国坦克的履带。

 

    美国战前只有军队三十万,但是二战中最大功臣“马歇尔将军”高瞻远曙,战前已作好人才储备,麦克何瑟早已到了退休年令,横扫欧洲的美国坦克战创始人,军界人人皆曰杀的巴顿,战前只是个上校文书的艾森毫威尔,默默无闻的布莱德利,这些人都被目光敏锐的“马歇尔将军”发现并保护起来。由于美国没有参战,国会不批准发展军事工业,马歇尔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抽调大批科学家进行军事工业理论的研究,同时加快进行各种先进武器的研发。

 

    美国参战后,由于战前的准备工作充足,美国强大的民用工业迅速转入军工生产。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马歇尔将军共组织了五百万军队,要把这五百万年青人,组织起来,装备上先进的武器,训练好,再送到前线去打胜仗,如果不是马歇尔将军战前进行了人才的储备,和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是无法想像的。美国战前只有几艘航空母舰,到了一九四五年已达到二百八十余艘航空母舰,当然其中不少是货轮改装的运输航母,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作到的。

 

    这些实例说明;再聪明的军事天才也无法赢得一场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战争,诸葛亮是军事天才,他可以轻易地赢得一场战役,却很难赢得一场战争。因为蜀国在综合国力上与魏国相差过于悬殊,这种综合国力上的差距不是一两个军事天才、一两步高超策略所能改变的。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已是蜀国全国人口.经济的极限了,而对魏国来说并未伤其筋骨。

 

    诸葛亮高卧隆中,隐居待时十年。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诸葛亮自认为治国可比名相管仲,军事可比名将乐毅。那么诸葛亮对治国策略,军法兵书自然是烂熟于胸了。对于蜀.魏经济,人口的悬殊差距也必然是明白的。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经提到:“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对于这种差距,诸葛亮自己也有深刻的认识。

 

    汉武帝进攻匈奴时,从战略上讲是以强攻弱,在进行穿越沙漠的战役时,也还是集全国之力,准备了几年,才发动的。为越过沙漠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马匹是五比一,兵员是六比一,也就是说卫青所带的三十万人马,真正在一线作战的只有五万名战士。

 

    伐魏战争,从战略上讲是以弱攻强。诸葛亮所能集结的兵力三十万,已是蜀国人口的极限了,出山作战虽说不能和穿越沙漠相比,但其真正作战的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五万。而魏国是防守,粮草备足,无需大量人马运送粮草,这兵员上一增一减,再加上攻坚战是要三比一或四比一。这无需军事专家,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也会明白北伐战争的结果,更何况蜀,魏身后还有一只“恶狼”东吴呢。

 

    兵法云;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打胜仗如此,那么败仗呢?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打的就是兵力上的消耗战,这种消耗战从蜀魏人口比例1:7来讲,蜀国能承受起吗? 而这一点正是西蜀的软肋。笫六次出祁山时,兵源己严重不足,迫使诸葛亮采用轮耕法来解决,以三个月为期,三个月种地然后轮换再当三个月兵。估且不说这轮耕法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其训练状况可想而知,就这样的军队能击败魏国枕戈侍旦的虎狼之师吗?

 

    诸葛亮六次北伐,三次因粮尽而退,蜀军远途击敌需携带大量粮草和装备,西蜀的经济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损耗。经济发展是需要人才和人力的,战争更需要人才和人力,战争把杰出的人才和人力都大量的消耗掉了,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了。不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如何能提供充足的物资来支撑战争的消耗。

 

    斯大林进行的党内清洗,大批优秀的将领被清洗掉。当苏联用一百万军队去侵占爱沙尼亚时,由于是侵略战争,遭到爱沙尼亚人民的顽强抵抗,使苏联的百万大军屡吃败仗。最后虽然寡不敌众,被百万之众的军队吞掉,但他们以几万军队英勇抵抗百万军队侵略的精神,使苏联红军在世界上成为笑炳。这就是缺少的人才的后果,试想; 诸葛亮如果真的打进魏国,诸葛亮手下有几个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去打败,去管理占领1400万人口,土地面积比蜀国大数倍的魏国。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6 13:36:00 [显示全部帖子]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比比皆是,汉高祖刘邦区区一介小吏竟能击败强大的秦国,曹操能携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兵力上数倍于己的袁绍。那么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就不能打败强魏吗?

 

    表面上看;无论刘邦,曹操都和诸葛亮无法相比,但是刘邦和曹操面对的是前秦和董卓,袁绍的暴政,百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义造反。刘邦和曹操顺应潮流,登高一呼,群雄皆应,得取天下是民心所向。

 

    而诸葛亮面对的魏国,一,不是暴君统治,二,不是恶棍政权,而是社会秩序稳定,工业,农业,商业,经济都很发达国家,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政权。尽管诸葛亮欺世盗名,打着兴汉的旗号,但他发动的战争是不得人心的,魏国的老百根本不会去迎合这种逆天而行的战争,只会团结一心的反击。

 

    那么问题是诸葛亮对政治计谋,军事方略都了然于胸,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这一切不会不明白。可是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顾老百性的死活,用几十万人的鲜血和生命,几十万个家庭的悲伤来发动一场根本不可能战胜的战争呢?

 

    诸葛亮说;“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难道诸葛亮发动北伐攻魏,真的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真的为了防止魏国攻击蜀国吗?

 

    如果真的要防止强魏侵占蜀的话,发动一到二次北伐,起到威嚇作用后。倚托川蜀易守难攻之势,真心的和东吴联合起来(诸葛亮对东吴从未真心联合)。同时加快发展经济,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增强国力,让魏不敢轻举妄动,偏安一隅还是有可能的。可惜的是如果真的要偏安一隅的话,诸葛亮也只是一个小国的良臣而巳,怎能实现其名垂青史的神话呢?

 

    六次北伐,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拖侉了川蜀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把其弱点完全暴露给对手。到第五次北伐时,魏已完全明白西蜀巳是强弩之末了,不用出动一兵一卒,只要坚守,即可使诸葛亮前功尽弃,无所作为而自已退兵。这那里是在完成刘备的遗愿,那里是防止魏国侵犯,分明是把川蜀几十万人的生命当赌注的自杀式杀戮。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力使这祸国殃民的诸葛亮不顾百性死活,去发动这场连他自已也明白无法战胜的战争呢?

 

    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曹操虽然实力最强,大有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且不说曹操不是任人摆布的庸才,就其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他也难以实现其对权力的欲望,而只能作个有才的谋士而己。

 

    孙权帐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同样难以实现高度集权的目的。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有望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只有辅佐刘备,才可以实现其高度集权的目的。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其实即使刘备不去三顾茅庐,为了达到自已有能够有名垂青史的这一天赐良机,诸葛亮也会迫不及待的自巳送货上门的。

 

    就这样诸葛亮以上百万人的血肉,几十万户人家辛酸的泪水筑就他个人名永垂青史的美名。

第一部分完
未完待续

苍狼向月
2008年9月23日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6 13:37:00 [显示全部帖子]

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二)

    封建王朝是利用愚民政策来控制人民的,制造舆论是统制者主要手段,而舆论完全控制在为统制集团服务的“吹鼓手”一些文人墨客手中,这些出卖其灵魂的“吹鼓手”最檀长的手法,就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以欺世盗名的手法创造出各种舆论蒙骗人民。

    历史上欺世盗名最高明的表演那就要数诸葛亮,李自成二位了。

    李自成在明未打出“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为口号,百性纷纷响应,李闯王一路高歌势如破竹般的打进北京。虽然被清军击败,但其口号一直流传至今。被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所蒙蔽的老百性又被骗了,这次是被自己的思维方式骗了,听到这个口号时,本能的认为,可有一个为咱老百性办事的闯王了,咱们这回能过好日子啦。

    善良又可怜的百性们有没有想过? 他李自成也是个封建统治者,打进北京就是去当皇帝的,一旦李自成当了皇帝,老百性的粮一粒不少的还得纳,有可能更多,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你不纳粮他李自成吃什么,他的王宫,他的军队用什么维持呢? 他的统治集团能去自己去种地,养活自已吗? 直至现代了,竟然还有吹鼓手在吹棒李自成,长篇小说“李自成”看过之后,你会感觉那李自成还是个封建统治者吗?

    诸葛亮欺世盗名的表演就更高明了,他的名声都是被那些文人墨客吹捧起来的,因为他的手段之高明,表演之真切令那些文人墨客所折服,其欺世盗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之功底,成为历代吹鼓手们学习之楷模。

    诸葛亮明明是为了自巳的政冶理想和宏伟抱负,是为了追求对权力的欲望,图谋达到名垂青史的目标,却制造出“匡扶汉室”的口号。把自已装扮成为大汉而战的正人君子。

    而后三分天下已定,自己所得到手的仅仅是区区小国的丞相,若按正常人的思维; 格局己分,首先“固本”用自己的才智,以川蜀得天独厚的富庶,尽快的强大起来。同时仿效战国时期的“七国并存”的模式,和东吴联合起来,利用双方优势,吴有长江,蜀有重山峻岭,均易守难攻,魏攻吴,则蜀动,魏攻蜀,则吴动,让魏不敢轻举妄动。待壮大起来后再图中原。

   
到了这一步诸葛亮应该满足了,其“相父”称号,史上只有吕不伟的“亚父”可与其媲美。做为人臣,己至顶点了,但可惜的是其国太小,人小则言微,国小则不被人重视,偏安一隅在历史上也只能是一个不足道小国的辅国良臣,根本无法实现自己叱咤天下风云,名垂青史的宏愿。

    而待蜀强大起来再平定中原的愿望,理论上讲的通,实际是根本上无法实现,魏国己是安定的国家了,不是东汉未年的战乱局势了,蜀前进一步,魏同样也前进一步,但魏国的一步可比蜀要大的多,即使诸葛亮的智力高超,可以使蜀的经济飞起来,蜀发展比魏快三倍,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比来讲,蜀国经济军事也和魏国经济军事无法相比,而且经济发展非一日之功。

    这一切诸葛亮心知肚明,于是他想到了南方“云,贵”地区,如果能从云,贵地区得到兵员和物资,对平定中原就增加了筹码。但是若想从那里获取兵员和物资,只有是其治下,服从他的命令才成,如何让这些南蛮服从命令呢? 那只有征服。要征服对方只有打,打就要出兵,对于刚刚稳定的局面,出兵必须有理由,于是诸葛亮制造出“平定南蛮以安定后方”的理由。

    其实这个理由纯粹是诡辩之术,云,贵地区连个县府大小的集团都没有形成,怎么可能出动有组织的军队对蜀国构成威胁呢?充其量也就是从边远地区抢点粮食以及生活用品而己。其蜀治下县府的民间组织都比那些还在刀耕火种的番王强大,何需用庞大的军队去征服呢。

    从诸葛亮南征的指导思想看,他的目地只有一个;“获取”,如果使用强硬的手段,把对方打侉,再组织起来“获取”那是需要时间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对手心服,只有心服才会心甘情愿的为其所用。马谡一语道破天机,也为日后自己被除掉埋下了隐患。

    可惜的是虽然征服了南方那些番王,云,贵地区经济,技术上的落后,根本无法形成供给的基地,即使把这些南蛮番王组织起来,加强管理,组织生产,也需要很长时间,根本无法为即将展开的北伐战争提供补给,南征的彻底失败了。即然什么也没得到,就要找出理由来证实其南征的正确性,这是玩弄权术的伎俩,于是编织出平定南蛮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从此无后顾之忧的美丽的谎言来蒙骗朝野上下,以证明其永远正确的伟大形像。

    魏,蜀的强弱之势不用说诸葛亮清楚,就是一个级别最低的朝臣也非常清楚,故诸葛亮出师北伐,是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因为经济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而人口的增长更需要时间,不可能像吹汽球一样瞬间吹出百万大军来的。诸葛亮手中只有三十万军队,而魏兵源近三百五十万,组织起百万大军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诸葛亮要在其年令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的梦,纯粹是海市蜃楼一般,根本无法实现。

    俗话说好汉难敌四手,好虎架不住一群狼,更何况蜀汉只是一只狼,却非要吞掉一只恶虎。任何一个有点军事常识和政治头脑的正常人都不会去发动这场以蜀国的200万人口,去攻打拥有1400万人口的魏国的战争,即使打败了魏也是两败俱伤,到那时,拥有400万人口的东吴是决不会错失这天赐良机的。

    诸葛亮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一场悲壮的自杀式进攻,以此博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般的赞叹。可悲的是前往杀场的一去不复还的,是那些被诸葛亮巧言利说而感动的蜀汉可怜的百性们!!那些被诸葛亮“鞠能尽悴, 死而后已”的泪水所感动的,一无反顾,抱着为国捐躯信念的壮士们!!

    估计满朝文武包括刘禅,都不是愚蠢的,不会同意诸葛亮这种置蜀国安危于不顾的作法。这时诸葛亮事必躬亲,高度集权的作用显露出来。其实诸葛亮就是不用征求满朝文武,以其“相父”身份,直接下令也无人敢反对,可是诸葛亮却抬出已死的刘备,大声哭诉这是“先帝的遗愿”,压的刘禅和满朝文武无话可说。这就是诸葛亮高度集权于一人的真实目的。

    而这也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即体现民主又集中了所有人的同意,以其欺世盗名的高超手段,用其精彩动人的表演颠倒了是非,以其悲壮的“鞠能尽悴, 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掩盖了其真正的目的,使之成为后人学习之楷模,其蒙骗天下之能旷古只以一人,真是让人佩服不已高明的权术。

苍狼向月 
2008、07、22日
未完待续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19 17:03:00 [显示全部帖子]

    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北伐,进行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争。马谡是诸葛亮权术的第一个牺牲品。


    诸葛亮北伐之时,因刘备在白帝城败亡,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诸葛亮希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


    大自然的规律对战争双方是公平的,川蜀之地因重山层叠易守难攻,但是如果蜀军出山攻敌,同样要穿越重山竣岭,其粮草,装备的运输也是非常艰难。同样东吴依靠长江天堑,但如果吴国想要攻魏,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东吴只守不攻的原因。


    由于川蜀物质丰厚,诸葛亮经过几年的准备,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对于一个只有200万人口的蜀国已经是其人口的极限了。这三十万大军要穿越重山竣岭去异地作战,必须携带足够的粮草、装备,因为任何敌对作战的一方都不会在边境上给你预备好粮草、装备的。所以诸葛亮的三十万大军中,其真正作战部队就只有十万最多不会超过十五万。
 
    战争法则是寡兵则必败,有兵无粮还是战败,兵少则难于取胜,兵多粮少亦同样难于取胜。而这两样蜀军和魏军相比,差距是悬殊的,蜀军靠的仅是诸葛亮个人的聪明才智。北伐战争开始后,赵云作为疑兵攻击关中,如果关中空虚就趁机进兵,诸葛亮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但是魏国的反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司马懿或按《三国志》为张颌,主掌魏军后,统兵二十万,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援助曹真,加上原曹真部,魏军兵力约三十万,魏明帝坐镇长安。加上孟达被灭,赵云败于曹真,这时蜀军获胜机会显然已经丧失了。诸葛亮非常明白,他已无回天之力了,如果和魏军近三十万大军硬碰硬的打,诸葛亮没有绝对把握获胜。那么唯一出路只有撤军。而且要快,否则被三十万大军缠上,就无法全身而退了。


    但是准备了几年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还没和魏军展开大战就这样收场?如何向国人交待。又如何保住自己的脸面和蜀军全身而退呢?脸面和军队诸葛亮那个也输不起。


    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按照三国演义中所述我们看到,孔明大惊曰;“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又对马谡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为了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退兵找借口,罗贯中虚似出了空城计,为了烘托了虚似中的空城计,借诸葛亮、司马懿之口对街亭的重要性表明了出耒。以佐证北伐是因街亭失守而导致失败的,而马谡成了千古罪人,从而又演义出了多少故事。


    街亭真的如此重要吗?如果真像演义中所讲的那样,街亭就非常重要,但是攻魏可用之路还有陈仓、上邽、祁山几条路可选,街亭只是攻魏战争几条路中的一条,如果再往北就得绕过六盘山的泾阳一带了。而蜀军乍闻街亭失守,并未军心大乱,依然能全身而退,由此可见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己作好周密的退军安排,甚至大战前就己做好撤退之路的准备工作,街亭的重要性也就并不象渲染的那样了,而马谡和他的两万五千兵马的作用只是作为疑兵,掩护蜀军安然退军而巳。街亭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考考各位知否?


    经洪亮吉、范文澜等史地学家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确认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日之龙山——“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 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陇城镇位于距秦安县城东北80里的一条宽约4里、长达10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处。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关陇往来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一龙山——陇城镇一线行走,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坦荡的路。当年马谡驻扎的驻防地,高两百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其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


    从街亭真实的地形地貌,即使一个不懂军事常识的人,也能明白了,还用我说什么吗?


    以绝对劣势兵力据守一方,如无自然天险,则须有条件充足的坚固的常备工事,仅临时工事,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又无险可守很难成功,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街亭;一无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天险,二无像陈仓一样牢固的常备工事,仅靠一座200米高的麦积崖,马谡和他的两万五千人马面对司马懿大军无论从军队数量,还是从将领的质量来比,街亭都如同汪洋中的孤岛,即使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一两日而已,单凭马谡和他的两万五千兵马是绝对守不住街亭!


    马谡接受镇守街亭的任务时,蜀军有好几个具有实战经验的大将,如此重任不派一员具有实战经验的大将,而派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参军。一个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被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并要他立军令状,你感不到奇怪吗?


    诸葛亮是利用街亭保住自己的脸面和蜀军全身而退,诸葛亮实际上交给了马谡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马谡的失败为诸葛亮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对诸葛亮个人而言,用一个如兄弟般的马谡,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在狱中直到死都感激他,他是借用了马谡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直到现在我们往往把一出歧山失败的责任归到马谡头上而不是诸葛先生——,可怜马谡!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诸葛亮能做得如此完美!


   诸葛亮初战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穷兵黩武,这一深层的原因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也决定了他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27:00 [显示全部帖子]

街亭简介

   《资治通鉴》记载:“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

    街亭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洪亮吉、范文澜等史地学家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确认街亭即在今天的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日之龙山即为昔日“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

    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陇城镇位于距秦安县城东北80里的一条宽约4里、长达10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处。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关陇往来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龙山--陇城镇一线行走,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坦荡的路。汉时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大道。历代兵家均视为进可攻,退能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遂的古战场。

  今日陇城镇,古街亭的遗迹已难找寻,昔日当街的泉亭,泉在亭毁。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发现的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内。据洪亮吉、范文澜等专家考证;此地即为当年马谡驻扎地,其海拔200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至今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

  陇城镇街道棋布、房舍参差、绿树掩映、交通发达,是今日秦安县较大的山货皮毛、农副产品、药材瓜果市场,这个昔日“全戈挥日返,银镝逐星飞”的古战场,如今已成为四方经济贸易的要地。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街亭之战归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退兵主要原因,陈寿的《三国志》又不尽不实,很难反映当时真实的状况。首先我们看到;诸葛一生谨慎为什么偏偏在用马谡的问题上如此大胆。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张郃是魏国的名将,而马谡只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文职参谋吗?再有街亭是个小地方,马谡的2.5万人被张郃的5万人团团围住,可见这座山也不大,这样的一座小山上怎么容得下马谡两万多人带着马匹粮草武器在上面安营扎寨?那么诸葛亮以什么为据,让马谡住军于山上?

    千百年来,马谡和街亭之战几乎成了失败者的代名词,特别是知识分孒出身的将领失败的咒语。其名气之大,几乎家喻户晓 白发鱼樵,江渚相逢,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纸上谈兵的马幼常,功过是非褒贬分明。人们从来也没有怀疑过,如果马谡完全依从神机妙算的诸葛神人的战术安排,就一定能够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但可惜的是;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既使马谡完全按照诸葛亮的“依山傍水扎寨”的战术安排,街亭之战也必败无疑。因为街亭根本就没有诸葛神人所说的那座山!!诸葛无谋,马谡冤死!而且是旷古奇冤!!!。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29:00 [显示全部帖子]

诸葛亮师出北伐战争中的第二个牺牲品就是李严,诸葛亮对李严是必予除之而后快。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述,刘备临终前曾“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据《三国志·李严传》所述;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产。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从《三国志·李严传》中可以看出李严是个才能出众,具有军事才干的能臣,而非庸懦颟顸之辈。刘备病逝于永安,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即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我们看到这和当年东吴孙策死后的情况十分相似。据《三国志》的《张昭传》和《周瑜传》,孙策临终前曾托孤于张昭。而周瑜也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诸葛亮担任的丞相和张昭担任的长史都是文职,是行政长官。李严担任的中都护和周瑜担任的中护军都是武职,是军事长官。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孔明“并受遗诏”。一武一文,一副一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周瑜。但是刘备死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周瑜的作用。相反,他还在刘备病逝八年后被废黜、流放,身败名裂了,这就和周瑜的情况完全不同。

    据《三国志·李严传》所述;公元231年亮军祁山,(李严改名为‘李平’)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丰官至朱提太守。

    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这时,李严已改名李平(以下仍称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催办督运粮草自然是份内的工作。可惜李严的运气实在太差。这年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试想以李严的地位,就算运粮不继,也不会有什么大罪名,因为这一年魏国方面也就是因为大雨而运粮不继,魏攻蜀的三路大军撤回,但是李严却因督运军粮不利被废了。可怪的是文臣诸葛亮去打仗,而身为能征贯战的武将、托孤大臣李严却干着催粮官的差事。
   
    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其实大家一看即知其情节可疑。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是李严要推卸责任(解己不办之责),嫁祸于人(显亮不进之愆)。前一条勉强说得过去,后一条就有问题了。李严的表文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撤军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明明是说他诱敌深入以退为进,怎么会是“显亮不进之愆”呢?再有李严作案手法过于拙劣。李严如果要陷害诸葛亮,他就不该留下证据和把柄。以李严的聪明才智,岂能想不到将来诸葛亮会“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再有以李严的官位,怎么可能亲自去督运粮草呢?找几个替罪羊,那不是要几个一把就抓几个,何需使用这种拙劣得手段呢?还有这里只是独裁者诸葛亮的一面之词。我们知道,蜀汉是没有史官的,也没有人为李严编文集。所以,李严的真实作法和说法,我们是永远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以为这实在不像李严的所作所为。
   
    中国历代的政治,都是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来的资料,大多未必是事情的真相,甚至是掩盖真相的。这样的例子那一朝没有,宋朝的岳飞,“莫须有”都可以定为罪名。明朝的袁崇唤明明是个功臣,不也可以说成是罪大恶极的奸徒吗?老百姓是最无知,袁崇唤处死时,老百姓不都扑上去生餤其肉吗?袁崇唤当时心里的痛,恐怕远远超过肉体上的痛吧!!!诸葛亮也许不会伪造李严的信,却不等于李严的“罪行”和“罪证”只有这几封信。也就是说,李严肯定出了问题,但问题不会这么简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代当朝官员有些为了取悦于权势,无所不用其极的胡编乱造,更有那些为了区区蝇头小利的无良的作家,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如果我们不用自已的头脑去思考,作出判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而一味的相信书中的描述,根本不关注其错误的导向,你永远也无法接近事件的真相,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李严被废,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诸葛亮早就想解决李严了。这次事件,只不过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而已。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呢?应该说李严是和诸葛亮在争权夺利中的一个失败者,诸葛亮玩弄权术排斥异己的能耐也是世人皆知的。可以说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在耍手段争权夺利方面远远比不上诸葛亮。对于权欲大于天的独裁者诸葛亮来说,卧塌之恻,岂容他人安歇,诸葛亮除掉李严就不奇怪了。

    刘备永安托孤,为什么还要安排李严这样一个“第二提琴手”的角色呢?谁都知道,刘备乃“天下枭雄”,一生征战,见多识广,虑事周全。他的安排,肯定不是一时性起,而是出于深思熟虑。问题在于:刘备考虑的是什么呢?其实蜀汉政权的最大隐忧和祸患,不在曹魏、孙吴,而是在于蜀汉政权内部。正是这一内部矛盾,让刘备的托孤就显得非同寻常了。
  
    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难免让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据《华阳国志》,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可以这么说,刘备建国的基础就不稳定,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这无疑是让刘备深感忧虑的事情,而他可以依重的是诸葛亮。这是刘备要“托孤于丞相亮”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又要以李严为副呢?因为另外两股势力也不能不考虑。也就是说,蜀中“旧人”的两股势力当中,也应该有代表人物,而李严是最合适的。据《三国志·李严传》,李严原本是荆州人(南阳),曾经在刘表手下做事,因为能干而名扬一时(以才干称)。所以,刘备选中了李严。

    而诸葛亮是一个独裁者“权利欲极盛的政治家”。他的作风是独裁“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即“政事无巨细,咸决与亮”)。哪怕同为托孤之臣,也得束之高阁,而李严偏不吃这一套。也就是说,李严的悲剧,就在于不愿意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顾命大臣,而“擅权心烈的诸葛亮”则根本不愿、也不容许他人染指最高权力,这才水火不能相容。结果善于玩权的诸葛亮,逮住了“李严送上门来的过失”,一出手就把他打翻在地,再也没能翻过身来。诸葛亮利用北伐拔除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达到了他拔除独揽大权的最后的一个政敌。明朝丞相胡惟庸曾言“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这句话是对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最好的诠释。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战争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表面上是因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致使第四次北伐失败。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诸葛亮不顾国力疲惫和老百姓的死活。粮草筹措都成问题,就强行发动北伐战争的结果。就如同一场级别不同的拳击手的比赛,尽管轻量级选手聪明地利用其灵活的步法,频频的向对手发起攻击。虽然他已然用尽了全身力量,但是他的拳头打在重量级拳击手的身上,并没有给对手造成伤害。而精明重量级拳击手不急于进攻,等对手耗尽了全身的气力,抓住机会一拳就将对手打倒在地。

    诸葛亮傾尽国力发动的战争,对于魏国来说仅是其一州的战争。魏国非常明白川蜀之地地势险峻。所以魏国不愿意打一场耗费人力和财力的战争,而是精明的等着祸国殃民的诸葛亮空耗国力的进攻,待到蜀汉国力耗尽,只需轻轻一击,即可把蜀国灭掉。可怜的是蜀国的老百性,他们在诸葛亮创造的;民:官比例为7:1的世界记录的暴政下苟活。晋史记载;蜀国灭亡时晋户部的人口统计,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其中官三万,兵十万,也就是说平均七个老弱病残的百姓,就要供养一名官和兵,这个世界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我不禁要问问那些把诸葛亮奉为神明百姓们;似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国家,这等丧尽天良,没有人性的政权不亡,还有天理吗???
   
苍狼向月
2009.02.25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30:00 [显示全部帖子]

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三)

三分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兴和4年即公元前181年诞生于山东琅邪阳都,今山东祈南县。14岁时随叔父赴豫章,16岁移居南阳,26岁出山辅佐刘备,40岁任蜀汉丞相,42岁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53岁病死五丈原,以隆中对为导,策定三分天下,助刘备建立蜀国。先后6次发动战争伐魏,均无功而返,促使蜀汉国祚日益衰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被描述成,熟读古章典籍、通晓天文地理,精于阴阳之术,善于运筹帷幄,力扫乱世群雄的伟人。在儒生心目中,他是神化的先知,是智慧的化身,是正义的代表,是传统的卫士,是儒吏的典范。即使是现代,诸葛亮仍被如儒生们捧上大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然而历史是史实所写成的,真象并非儒家学者所歌功颂德的那样。诸葛亮实乃是一个独裁者,国之奸佞、民族之罪人。

    人们把诸葛亮奉为正义的化身,国之忠臣,道德的典范。这皆是《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把曹操描述为奸佞之徒所造成的。有了曹操这样一个国之奸佞,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必然要有一个正义的代表;那就是“刘备”了,而辅佐“刘备”争霸天下的诸葛亮顺理成章的就成了“国之忠臣”了,而忠臣所作的一切就都自然而然的都是正确的。

    诸葛亮以“隆中对”助刘备三分天下,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作为男人就应该怀有成就大业,平定天下、安邦定国的信念。如果从个人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诸葛亮帮助刘备争天下,妄图一统中华,成就霸业,这也无可厚非。

    战争大体分为两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内自相残杀的战争,三分天下的战争,是刘备与曹操、孙权之间为争夺权力的战争,是自相残杀的战争。似乎没那一家是高尚的吧?诸葛亮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发动三分天下战争的。言之凿凿地宣称;刘备乃汉室宗亲,讨伐汉贼“曹操”,他诸葛亮也就成了“正义”的化身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刘备、诸葛亮要光复的“汉室”是个什么货色。东汉正是因为这些“汉室宗亲”们的贪污腐败进而横征暴敛,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了。东汉腐败透顶的统治在人民心中早已恨之入骨了。纷纷高举义旗,此起彼伏,使得天下大乱,横尸遍野,白骨垒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诸葛亮要光复这样的汉室,居然还要扯出正义的旗号,那得需要多厚的脸皮呀!!

    我们再看看刘备的“正义”之师的所为,据史书载;为了争夺川蜀之地,刘备与他的同宗,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争夺战,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民不聊生”。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杀伐无数”。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如果这也算是“正义”之师的话,那我真要怀疑“正义”二字的含义了。

    我们知道每一场战争,死的是百姓的生命,损耗的是百姓钱粮。东汉永初元年,车骑将军邓骘、校尉任尚屯汉阳(今甘谷)备羌,致使战争接连不断,历14年,耗资巨额,币藏空虚,人民覆宗灭族者不计其数。直至东汉统治政权被内地农民起义闹得不可开交,才使大战暂告一段,范文澜《中国通史》称“这次战争用款800余亿。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致使连年征战,造成人间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大地上多了一片片尸横遍野的焦土,世间洒下多少家破人亡的悲酸泪水,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一切,只是诸葛亮为了实现个人对权力欲望的追求所造成的。诸葛亮是用如山的血肉,给刘氏统治集团的统治者造下了安乐窝,也給自己制造了“辅世良臣”的美名。

    我们再看看被某些只会看书,而不加分析就认定是“汉贼”的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使皇权旁落,以“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治理天下。而这种方式为今日英国、荷兰、日本等王国改革后所沿袭。

    曹操所创建的屯田制,一改东汉的土地的弊治,开创了土地改革的先河,使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1000多年后,这一伟大的创举“屯田制”为新中国所采用,为新中国战后经济快速恢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曹操不仅不是“汉贼”而且是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还是位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正是曹操。他创作的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诗歌,表现出他统一天下雄心壮志,(蒿里行)中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他对战争的控诉。(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平定冀州后,在国家治理上采取不少恢复经济措施,创造了一个社会稳定的新局面,文学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发展。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

    曹操高瞻远瞩,用屯田制解决了土地问题,增强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使国家得以强盛,百姓过上了生活无忧的好日子。也就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从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屯田制》《建安文学》的建树,有意的不予重视,一带而过,但对《赤壁之战》却大费笔墨。试想如果曹操在军事没有一定才干,怎么可能以弱势兵力横扫九州呢?

    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除了留下了片片尸横遍野的焦土,还有就是在这片焦土上游荡的冤魂怨鬼。他的出山之路,是用千万户家破人亡的悲酸泪水,以及鲜血伴和着森森白骨铺就而成。谁是让百姓遭秧乱臣贼子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苍狼向月
2009.03.01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30:00 [显示全部帖子]


    诸葛亮在其执政期间,为了完成“先主之遗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频频发动准备不足,以卵击石的战争。由于蜀汉人力、物力和魏国相差过于悬殊,不但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使蜀汉背上一个沉重包袱,并且影响了他的继承人姜维,姜维空耗国力的九伐中原,使蜀汉百姓的生活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诸葛亮说过;自己明知事不可为,频频逆天而动,乃是为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为报“先帝之恩”就要将千千万万好儿郎推入战争的火坑,使千万个家庭坠入亲人离散的悲傪的深渊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本是儒家最高思想境界,但如果代价不是其自身,而是万千子民,试问阁下;作何感想?

    诸葛亮那“伟大的军事家”的称号,不敢苟同。在儒生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事天才,“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葫芦谷”等均是其军事天才的表现。可惜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全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诸葛亮用“亲征”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证实其“隆中对”的正确。但是诸葛亮“运筹帷幄”,但却上演了“决败千里”的悲剧。把国家葬送在了庞大的 “面子工程”里。结果透支了国力,导致了蜀汉政权的日渐衰落。他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称号,不攻自破。《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自已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诸葛亮自身也。

    诸葛亮伐魏战争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不顾国力和百姓的疾苦,穷兵黩武。兵越打越少,从最初的三十万军,到六出岐山时也只能出十万人马了。这一深层的原因决定了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六出祁山,六次败北,且屡败屡战,最终殁于军中,兑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也把蜀国拱手送给了曹魏。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形势果真如他说得那般严峻吗?事实上,在诸葛亮六次北伐期间,魏国仅于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日,魏军撤退。可见曹魏并非是好战之国。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短线投机,依靠别人的失误来获利。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长线投资者曹魏。曹魏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对于蜀、魏出兵攻击对方都是一样的。几十万大军穿越蜀道击敌,是要用超出几倍于平原作战的人力和钱粮的。而精明的曹魏的决策层,任凭你雷霆闪电,我自岿然不动。你不打啦,我还派兵去打你,激怒你,诱使你来打我。而曹魏用最少的损耗,换取了蜀国的衰亡。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军事智慧及谋略远远超过诸葛亮。(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笑道最后的胜利者是魏国,即使到了蜀国无力再战的程度了,魏仍不愿意采用诸葛亮愚蠢的战略。而是采用偷袭的战术,用最少的战损换取最大的利益。虽然偷袭战冒险,但冒这个险值。魏军的轻轻一击,就灭掉了蜀国。

    千百年来被儒生们津津乐道的木牛流马之说更是荒谬,试问一个没有任何动力来源的机器怎么运动。永动机的论调,早被嗤之以鼻了,如果真有这种神奇的木牛流马来运粮,诸葛亮怎么会几次北伐都因粮尽而还呢?蜀国根本就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在兵源不足,钱、粮不备的情况下,强行发动战争,虽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

    人们常以“扶不起的阿斗”极尽讥刺之能事,其实我们不应该苛责刘禅。在诸葛亮这个独裁者,独断专行的家长式作风的淫威下,刘禅能作什么。诸葛亮只要作出决定,刘禅要稍加反对,诸葛亮即哭哭啼啼的搬出“先帝”以协迫刘禅就范。诸葛孔明生前,“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得不到锻炼机会。相父既殁,刘禅亲政,但时时笼罩在“相父”的阴影下,想进行改革,人人都可搬出“丞相在日,如何如何”来劝阻。刘禅处处掣肘,自然伤透了心,除了吃喝玩乐外,他还能做什么呢?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不正说明他在蜀的那种郁郁不得志的的愤懑之情吗?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的疲弱,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导致亡国。这不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是什么呢?

   诸葛亮独揽大权,举轻若重,事必躬亲。不仅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还给自己的后继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的微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但是据吴史载;吴使者出使蜀国时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蜀国百姓人人面露饥色,个个垂头缄言不语。吴使谓孙权曰:蜀近亡矣。天府之国,膏膄之地。在孔明的治理下,竟饿殍遍地。关中平原,歌舞之乡,竟人人垂头不语。

    《三国志》中记载,我相信。蜀汉建国初期,诸葛亮想发动战争,必然要使国家强盛起来。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是要耗费人力、财力的。二战后世界上不管是战胜国、战败国无不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伊拉克、伊朗之间八年的战争,尽管他们地下有取之不尽的石油,百姓的生活还是从战前的富有,沦入了貧困的境地。川蜀一州之地、人口仅200多万,在221年~263年的四十年中,战争连年不断。刘备猇亭的一败涂地,两年的平叛、南征,六出岐山到九伐中原。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了。

    孟达降魏其因出于彭漾,彭漾发了几句牢骚:“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马超立即深夜告密。刘备问孔明,孔明曰:“ 漾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彭漾终被毒死狱中。马超乃西凉太守马腾之子,勇冠三军。堂堂国之大将,本该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投奔刘备后却成出卖朋友,背后告密之小人。如果不是诸葛亮高压囚禁,特务政治,马超怎么会蜕变至斯!三国之中,魏.吴均有史官,独蜀汉没有,也佐证了诸葛亮特务政治和高压政策。正是诸葛亮的排挤,打击才迫使孟达降魏。

    世人敬诸葛亮是敬其相才及个人操守勤俭,和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但是我想个人操守,和兵戎之事比起来,毫无分量。因为,一个人再俭省,也省不出万千子民的身家性命来。刘备攻占时益州时蜀国总人口有220多万。而蜀国灭亡时户部统计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221年~263年)。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下降了一半还多,如果国泰民安人口应当是上升的,可见蜀国的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至于他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着实令人心寒。执著的六出祁山,空耗国力、民财仍无寸土之功。

    如果诸葛亮领导、发动的是反侵略战争,那么人民应当义无反顾的投入其中。如果曹魏政权是;似秦国,东汉般的暴政和腐败透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葛亮率正义之师去解放他们,即使是“正义之师”我们也要量力而行吧。曹魏的百姓不但没解放出来,自已的百姓倒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了。那么诸葛亮如果不是个愚蠢透顶的夯货,就是个为自已名利而为的冷血的混蛋。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的对权力欲望的追求。

    世人历来崇拜英雄,而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高大全”的,容不得半点瑕疵。英雄都无不有着严格的勤俭的操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且英雄越不幸他们的人格就越伟大。

    罗贯中不愧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用“瞒和骗”的手法,绕开真实的事实,把诸葛亮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的典范,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替代了百姓的疾苦。再加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悲剧,使得诸葛亮成为中国人心中无可替代的人物,看来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
  
    蜀中有童谣云:三个臭皮匠,抵过诸葛亮。后世儒生为了掩盖其对诸葛亮的丑化,便将此童谣异化成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童谣中干嘛非用臭皮匠来比喻呢?其实是童谣是在讥讽;合三个臭皮匠之恶臭,才能臭过一个诸葛亮。

    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形成晚于曹魏、孙吴。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蜀汉和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比,差之远矣。诸葛亮不思进取,一味的追求以战争手段平定中原,其国力日渐衰败。而曹魏则采取得力的改革措施,发展经济,国力日益强盛。魏主曹睿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评价。

全文完
苍狼向月
2009.03.03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29 6:59:00 [显示全部帖子]

    在对于诸葛亮的评价的上,有些网友提到要站在历史的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看,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我们要不要对其他的历史人物比如‘马谡’‘李严’‘曹操’也要用局限性来看呢?历来‘曹操’‘马谡’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如果我们能抛开罗贯中的的肆意的胡编烂造,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马谡的冤屈是否得以昭雪呢?‘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得以褒奖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民族如果连错误的历史都不敢面对的话,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德国总理在二战中被杀害的人们墓前下跪时,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我们对于自已的错误的历史,都不愿意面对,找出种种理由而甘愿这种错误的历史继续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后代真实的揭开这个在封建统治王朝被扭曲了的事实,他们会如何评价他们的上一代。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总数 1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