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插笔记》自序 陆 翀
首先感谢知青论坛专辑《老插笔记》,给了笔者发表的机会,感谢各位版主的帮助与奖掖,感谢知青兄弟姐妹的光顾与鼓励!
老插何许人?笔者北京人氏,姓陆,名翀,字鹏九。
何谓“老插”?上山下乡大致有回乡、插队、军垦等安置模式。笔者1965年8月9日,与700余名“立志耕耘”的北京知青,分赴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县和杭锦后旗插队落户。至1972年春,笔者被选调到包头市从教,经历7年半的插队生活。1990年秋,作为中年“知青”,经由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举家迁回北京。笔者由城市而乡村、再由乡村返回城市的生存环境与人生命运的变换,导致了一系列得失兼具的现实人生后果。而今,已虚度六十五个春秋,知青情结如故,所以自谓“老插”。
笔记小说,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老插笔记》只是借鉴这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利用“笔记”的散文化的记叙空间,进行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力图以老插的生活、视角与视点,记写知青人生和知青体验,记写苦涩中充满温馨的乡村记忆与乡土情感,展示 “老插”眼里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
笔者在农村插队生活七年半, “三农”现实,亲历身受。深知,比起知青的命运,农民更值得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确实可视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由于生活方式、地理交通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中国乡村凝结着比别处更多的苦难,积淀更多的中国文化传统。2005年夏退休后,先后完成了《宝子哥》《喜丧》《一口香》《牧马记》,发表在知青论坛。笔者所记写的都是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其情节基本属实;偶或虚构,也只是出于穿插、表达的需要。诸如老魏福(原名魏吉福)、老李庚、宝子哥、老马倌郭九维、驴倌王三……和迄今尚躁动于心的好兄弟狗儿子、乡邻李来斌、小朋友二卜榔……他们的遭际,他们的命运,迫使笔者一定要写成文字,传达给世人。
(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