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三十周年纪念。过去有个办法叫“忆苦思甜”,对于启发阶级觉悟起到了作用,但局限性在于对社会的评价只从自己个人的体会出发。评价一个社会状况还是要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从大多数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程度。没有一个尺度,那只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张建平现象有一定代表性,我们替这些用自己智慧和勤劳而富裕起来者高兴;张建平在知青中不占多数。大多数知青卡在错位的尴尬中,当他们拼死拼活地返回城市,他们身上已经先天地缺乏了竞争优势,与人家没在一个起跑线上,因此成了40、50人员,成了弱势群体。本来这些人应该得到国家适当的补贴,但国力有限,大家也能体谅。即使这样大多数知青对于改革带来的成就是也是肯定的。一个动荡的大时代肯定要有一代甚至几代人做出牺牲。 三十年的改革成就无可否认,举世瞩目。即使我们比较贫苦的农民或城市贫民从绝对状况也要比过去好得多,没有饿肚子现象,国力真正强盛了,在国际上说话也有了底气。 我们纪念三十年改革的目的不是陶醉在成就里,而是选择今后的前进方向,是继续改革、还是倒退?继续改革如何改?为什么许多老同志留恋过去?特别是怀念五六十年代,原因何在?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我的看法:三十年成就巨大,问题也不少,但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否定大的成就,就否定改革;改革要继续,要加大政治改革的步伐,要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大得不象话的问题;鼓励正当竞争,正当治富,对于以权谋私,巧取豪夺者严刑竣罚。要真正疏浚言论渠道,让人民说话,发挥人们的监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