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记载,最早见诸《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三皇五帝中间,黄帝的功劳据说最大。但是,三皇五帝,毕竟年代久远,属于传说时代的人物。所以,这件事情,未必值得认真。但是我想,无论怎么说,粥的出现,都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有记载说,文人范仲淹早年困窘,读书十分刻苦,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完继续读书。这简单的一碗稀粥,曾经造就过多少寒门的子弟!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大学士、管理工部尚书事务的祁隽藻,曾经写过一首《打粥妇》描述当年粥厂施粥的场景。他写的是一个19岁的少妇,怀抱奄奄待毙的6个月大的婴儿,前去打粥的惨状:“长椿寺前打粥妇,儿生六月娘十九 。官家施粥但计口,有口不论年长幼。儿食娘乳娘食粥,一日两盂免枵腹。朝风餐,夕露宿。儿在变,儿亡独,儿病断乳娘泪续。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
即使是一碗稀粥,穷人喝起来也不是那么如意。清代文人郑世元写道:“饥民腹未饱,城中一月扰。饥民一箪粥,吏胥两石谷。”按照黄懋的估计,当时赈灾的一石米,到灾民口中也过十之六七罢了!其余的,都被贪官污吏盘剥走了。呜呼!一碗稀粥,有人用来活命,有人盘剥来要发不义之财,
今天的人们,基本上不用再为温饱问题发愁。至于粥的熬法,自然也是千变万化。钟洁玲女士写过一本《此味只应天上有》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广东顺德一种叫做“毋米粥”的稀粥。毋,自然是没有的意思。所谓毋米粥,就是说,米要煮到溶入水里、煮到看不见米的程度才好。“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这种稀粥,吃一口,清甜绵软,顺滑如汤。因此,又号称是天下第一稀粥。